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寵物

貓舞漢字間——漢字中的貓文化

2024-03-16寵物

吸貓成癮,自古有之。古有陸遊「裹鹽聘貍奴,護我萬卷書」,今有貓貓教「聖火昭昭,聖光耀耀,凡我弟子,喵喵喵喵」。在中國這片廣袤的文化土壤中,貓的形象悄然融入了漢字的基因。從篆文的「貓」字,到現代漢字的「貓」,其字形演變猶如一幅描繪貓之千姿百態的畫卷。字裏行間,皆充滿了對貓這種神奇動物的贊美與詮釋。在這篇論文中,我們將一起漫步在漢字的歷史長河中,尋找貓文化的蹤跡。我們將剖析「貓」字的起源和演變,感受古代文化中對貓的獨特情感和審美。

一、 貓文化在漢字中的體現

1.「貓「字的起源和演變

【說文解字】提到:「貓,貍屬,從豸,苗聲。」也就是說,貓是形聲字,表意的形符為豸,音誌,形似身體較長的獸類。甲骨文本作「豸」。小篆從豸,苗聲。隸變後楷書寫作「貓」。漢字簡化後寫作「貓」。小篆裏「貓」的左邊畫的就是貓背拱起來的樣子,而聲符為苗則如宋代的【埤雅】稱:「鼠害苗,而貓能捕鼠,去苗之害,故貓字從苗。」。

2.貓影下的漢字

含貓的詞語都能生動體現出貓的特征,如「照貓畫虎」、「貓哭老鼠」,再如【詩經·大雅·韓奕】:「有熊有羆,有貓有虎。」都引申泛指捕老鼠的貓。 「貓冬」,指躲在家裏過冬;「貓蹲」,指不務正業,賦閑在家。這裏的「貓」就引申指躲藏。隨著宋朝都市文明日益發展,對於物質享樂的追求越演越烈。從此,貓由「捕鼠於田間以飽自腹」的窘迫境地,一躍而為「睡美人於懷中魚肉食之」的安逸生活,於是就有了「大懶貓」「饞嘴貓」等詞,突顯貓的慵懶、貪吃。俗話說「狗是忠臣,貓(貓)是奸臣。」忠臣把全世界都看成忠臣,奸臣把全世界都看成是奸臣。所以,「貓眼」似乎是專門用來看壞人的,於是在現代,人們發明了「貓眼」用來觀察門外是否有壞人。有人認為它嫌貧愛富、不夠忠誠,因此有貓改不了偷腥、瞎貓遇到死耗子、三腳貓功夫、貓膩等俗語;有人認為貓與女人的一些特征極為相似,所以在古代,貓就有貍奴、家貍、雪姑、銜蟬等頗具女性化的稱謂;有人認為貓腰身碩長,體態柔軟,大貓斑斑虎豹姿,小貓白白如狻猊,所以就有了「貓步」這個詞;有人認為貓寓意吉祥,唐朝有畫內容便為貓捕捉蝴蝶,取「貓蝶」(諧音「耄耋」)來表達祝人長壽之意;也有人認為貓有九條命,象征著巨大的財富和偉大的生命,因此民間流傳著「貓有五福」的說法,「豬來窮,狗來富,貓來貴」、「招財貓」就是這種寓意的表現。。

二、 古代文化中的貓形象

中國人與貓的交集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西周的【詩經】有記載:「有熊有羆,有貓有虎。」說明此時野貓還沒有被馴化,是一種類似虎的小型野獸。戰國時期,【韓非子】有記載:「使雞司晨,令貍執鼠,皆用其能。」此處「貍」即為貓,說明貓已有捕鼠功能。西漢【禮記】其中【郊特牲】一篇,提及了蠟祭。祭祀的物件有八種,分別為掌管種植的神農、後稷、谷物之神、田官之神、田間廬舍阡陌之神、禽獸之神、堤防之神、溝渠之神,而祭禽獸時,就要「迎貓,為其食田鼠也」 貓是物阜民豐的象征。「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人們有多恨老鼠,就會有多愛貓。貓也被古人認為是「仙子」,不同尋常,神秘莫測。元好問曾作【遊天壇雜詩十三首】,其中第五首為:「仙貓聲在洞中聞,憑仗兒童一問君。同向燕家舐丹鼎,不隨雞犬上青雲。即天壇山是王屋山的絕頂,那裏有一處仙貓洞,傳說五代的燕真人曾在這裏飛升,雞犬升天,而貓獨不去。貓善撫慰人心,是人們的心靈寄托。唐宋時期,貓成了「貍奴」,成了寵物。宋【夢粱錄】記載:「貓,人畜之捕鼠。有長毛,白黃色者稱曰獅貓,不能捕鼠,以為美觀,多府第貴官諸司人畜之,特見貴愛。」「特見貴愛」 可見最晚在宋朝,貓就逐漸開始被當作寵物。那時候的貓奴中不乏知名詩人, 這就不得不提起陸遊。陸遊愛貓,也養過許多貓,其中有一只叫粉鼻的貓兒,每日飽享口福後,就在家中睡倒,所以陸遊飽含怨意寫下了【贈粉鼻】:「問渠何似朱門裏,日飽魚餐睡錦茵?」而晚年被罷官後,一首 「裹鹽迎得小貍奴,盡護書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勛薄,寒無氈坐食無魚。」盡顯陸遊貓奴本性,自身饑寒交迫時卻對自家貓咪常覺虧欠。而這首詩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幾乎是同時寫成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時卻也「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外面風雨大作,陸遊抱著自家貓兒「老毛暖老身」。

明清時期,可謂全民愛貓。梁霜有言:「1560年,一群身穿喪服的太監簇擁著金棺,時不時高聲唱念大臣作的祭文,尖銳綿延的語調穿過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皇城內魂幡飛揚、哀聲不絕……不知道的以為這是哪位受寵貴人離世,但其實,這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愛貓‘霜眉’死了。」清人黃漢說:「獨異其稟性乖覺,氣機靈捷,治鼠之餘,非屋角高鳴,即花陰閑臥,銜蟬撲蝶,幽戲堪娛。哺子狎群,天機自適,且於世無重墜之累,於事無牽率之悞,於物殖有守護之益,於家人有依戀不舍之情,功趣深,安得不令人愛重之耶!」

在華夏文明的浩瀚星海中,貓,那嬌小而靈動的身影,一直悠然地穿梭於歷史的各個角落。從古代神話的瑤池仙境,到文人墨客的詩畫之間,再到百姓家中的竈台瓦檐,貓的形象無處不在。它時而化作神靈瑞獸,時而成為百姓生活的歡樂點綴,以其獨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文化傳承,那些文人墨客筆下溫馨的詩意貓話,講述著貓文化與詩歌的融合,傾訴著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然萬物的崇敬,也讓我們領略了漢字與貓之間那妙不可言的詩意與魅力。

創作聲明:此文章為大學課題作業,文中觀點來源於知乎文獻,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