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育
本質上是人類透過剝奪寵物的生育權,從而更好地控制寵物的手段。
說寵物絕育好,更多的是對人類有利。當然,這種有利最終也會反哺到寵物的身上。
動物的原始本能,會使它們在發情期行為大變(日夜不停地嚎叫、隨地排泄、離家出走,行為過激,甚至咬人傷人等),且頻率較高。這種改變會幹擾飼養家庭的日常生活,有時候甚至會嚴重打斷飼養家庭正常的生活。
絕育,從目的上來說,是為了讓寵物更容易融入人類的家庭環境和日常生活。並且,減少寵物的不穩定因素(發情、疾病等)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幹擾和風險。人和寵物的地位永遠不可能平等,人類在考慮利益取舍時,肯定先考慮自身而不是寵物。
一只沒有絕育的寵物,可能會對飼主的日常生活造成更多的幹擾和風險,進一步說,可能會增加它們被遺棄的風險。而一旦具有生育能力的寵物被遺棄,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流浪動物,引發進一步的問題。
其次,有些動物在發情期會斷食斷水,或者傷害自己。它們需要找到交配的物件,會出現離家出走的行為(特別是貓),這些都會產生寵物的健康風險和走失、流浪、生命安全受到傷害的風險。
而絕育過的寵物,一般來說性情更加溫順,沒有發情期的擾人問題,飼養家庭也許會更願意接納它,並且善始善終。離家出走的可能性也會相對降低,萬一流落在外,也不會產生新的流浪動物。
從人類心理學的角度, 有一個「沈沒成本」現象,指人為一件事付出越多,就越舍不得放棄它。絕育時要 支付絕育費用 (少則3、400,多則800、1000),術後需要 精心照顧7~14天 。同時,飼主也知道絕育對動物是一種傷害, 還會產生一定的愧疚感 。
總的來說遺棄一只經過絕育和術後精心照顧的寵物,比遺棄一只未絕育的寵物,心理壓力大得多。( 同樣的,遺棄一只一只免費領養的田園貓,比遺棄一只高價購買來的純種貓相比,心理壓力要小得多,就是這麽現實 )
寵物之所以發情,因為刻在DNA裏的天性和本能促使它們要把族群和基因延續下去,所以他們會在本能的驅使下發情、交配、孕育下一代。
但目前的研究表明,交配不會給寵物帶來快樂(反而有時候交配也有風險,比如公貓咬傷母貓,母貓抓傷公貓等),所以首先,給寵物絕育不會剝奪它們的快樂。
其次,絕育對寵物來說,意味著絕育手術的疼痛、手術中發生意外的風險,性激素下降引發的生理改變和自身基因無法延續的後果。
但是, 當寵物沒有絕育,發情交配以後,同樣需要面臨生育帶來的健康風險和身體消耗(主要集中在母的寵物)。在頻繁發情卻得不到交配的情況下,也會引發其他健康問題,甚至引起生命危險,比如子宮蓄膿等。
綜合以上兩點,很多已經飼養了寵物的飼主,會建議新養寵的飼主,對寵物進行絕育。這並不是因為觀點的流行或者言論的洗腦, 而是因為大量的飼主最終發現自己不可能有足夠的耐心去面對發情的寵物,並且能夠自始至終有耐心地幫助寵物渡過一個個難耐的發情期而不生怨言、不離不棄。
他們中也許有人面對過7x24h不分晝夜嚎叫的母貓,面對過尿遍大小床鋪沙發的公貓,或者遭受過發情期寵物離家出走或者出意外的痛苦。
還有人,因為一開始舍不得讓寵物挨絕育的那一刀,後來面臨寵物子宮蓄膿、前列腺炎等更嚴重的疾病時追悔莫及。
所以他們會不遺余力的勸導新的養寵人為寵物絕育,不要踩他們踩過的坑,趟他們趟過的雷。
養寵物,本質上是很私人的事情,要不要帶寵物絕育其實都在飼主自己。
但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飼主和負責任的人類,如果你堅持保留寵物的生育能力,捍衛它的生育權,那麽請你務必為寵物負責,同時必須對寵物的下一代負起責任。
給動物絕育,會使動物更易飼養,更易融入人的生活,但動物確實也為此承擔了風險,付出了代價。希望寵物犧牲自己的生育權,變得更加容易飼養,能夠換來的是飼主的友善對待和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