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羥基香豆素是一代抗凝血殺鼠劑。肝臟依賴維生素K合成凝血因子的過程被它影響,所以它能間接抗凝血。 這類鼠藥急性毒力小,慢性毒力大 。單次大劑量,老鼠也不容易死亡;連續飼餵幾天,即使劑量小滅鼠效果反而更好。所以這類需要多次攝入的滅鼠劑就 減少了人畜中毒的機會 ,即便誤食還能用VK1進行解毒,安全性和滅鼠效率就比在最初的無機劇毒殺鼠劑進步了一些。這類滅鼠劑需要在使用周期(2-3星期)內檢查消耗、及時補充,反復投餵才能有好的效果。
VK1可以緩解抗凝血殺鼠劑的抗凝血效應,但是抗凝血殺鼠劑殺鼠時,小量多次攝入引發的 抗凝血只是殺鼠機理的一部份 。生產實踐中,偶發的人畜 單次大劑量中毒事件 中,VK1無法解毒,VK3反而還增強毒性。說明單次大劑量毒性不同於小量多次攝入引發的抗凝血效應,還有其他引發中毒的機制。所以 鼠類大量食用後,即便是再給鼠飼餵VK1,風險仍然很高,無法確保一定不死 。同時,人類大量攝入這種藥物,也不能說誤食後一定能用VK1保證安全,其安全性也有待進一步評估。
老鼠適應抗凝血殺鼠劑的方式,不是尋找高VK的食物大量攝入。可能老鼠的食物中VK來源也很受限, 不足以解抗凝血殺鼠劑的毒 ,這也使老鼠無法在偶然中學會這種解毒方式。所以在滅鼠實踐中,一代抗凝血殺鼠劑最初效果很好。
一些不被抗凝血殺鼠劑毒死的老鼠,通常是攜帶 抗藥基因 的抗性鼠。早在1958年,就發現了抗藥的褐家鼠;後來發現,黃胸鼠和小家鼠更容易形成抗藥性。一代抗凝血殺鼠劑後來被淘汰,也是因為 長期使用 :在抗凝血殺鼠劑的篩選下,活下來的老鼠都是抗性鼠,攜帶抗藥基因的老鼠在鼠群中逐漸增加,導致最後滅鼠效果變差。抗藥是單基因控制的, 抗藥小鼠的環氧化物還原酶發生了突變 ,使它們利用VK產生凝血因子的過程不再受到抗凝血殺鼠劑的抑制。
一代抗凝血殺鼠劑抗藥性的出現,使很多地區不得不回頭,再去使用磷化鋅、硫酸鉈那些速效高毒藥物。 抗性小鼠往往能交叉抗藥 ,雙香豆素、茚滿二酮、苯基茚滿二酮、敵鼠、氯敵鼠、氯殺鼠靈、鼠完這些對抗藥鼠都沒用。盡管這些不同的新藥之間,鼠適口性和人畜毒性有差異,它們也還是被看作一代抗凝藥。
在交替使用急性高毒鼠藥和一代抗凝藥一段時間以後, 二代抗凝 終於面世。二代克服抗藥的重點放在殺鼠靈同系物上,鼠德克、殺它仗、溴敵隆等都還保留4-羥基香豆素母核,緩慢作用對抗凝血,但能 防治一代產品的抗藥鼠 ,因此被稱為二代抗凝藥。二代抗凝效果更好、在體內殘留時間長,更低劑量就能發揮功能,所以很快就占領了世界各地的市場。但二代抗凝血鼠藥投放後,很快就又出現了能 抵抗二代藥物的抗藥小鼠 。
大劑量用藥不僅 危害環境 ,還要擔心居住環境中的鼠藥有 被誤食 的風險。考慮到野生動物 二次中毒 的風險,很多國家已經禁止了抗凝血殺鼠劑的售賣和使用。中國農業部目前也在【限制使用農藥名錄】中規定, 要限制高風險殺鼠劑的使用 ,包括:敵鼠鈉鹽、殺鼠靈、殺鼠醚、溴敵隆、溴鼠靈、氟鼠靈、C 型肉毒梭菌毒素、D 型肉毒梭菌毒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