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後悔,後悔我沒有早點養貓。
養貓當然很辛苦,貓會生病,會到處撒尿,必須要打掃衛生,還要保持室內清潔。可是這也是一個不斷培養責任心的過程。
如果只是我一個人活著,在我寫博士論文的時候會越來越壓抑,完全投入到一種內生性的精神內耗中去,非常不好。
但是因為養了貓,每天就必須要給他們換食換水要產貓砂,還要每天得看著撫摸他們,我覺得就能夠產生跟這個世界的生物有互動的感覺。
當看到新的小貓從母貓的肚子裏面出來的時候,那一瞬間會感覺到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重要。看到小貓因為營養不足,第二天起來渾身僵硬的時候不得不把它埋在土裏,你會覺得生命是很脆弱的。
不親身經歷,不用雙手去迎接新的生命,不用雙手去送走舊的生命,是不能感受到更多的同情的。
我是學美學的,很多美學理論是停留在紙面上的,你看的那些寫在紙上的文字,那些美學先賢總結出來的觀點,很多時候只能夠去背他,理解他,卻不能去感受他。
但是,我養了貓之後,我就能更好的理解伯克說的崇高和美之間的關系。他討論的美其實就是可愛,就是像小動物那樣的存在,那種臣服於人類的小光滑漂亮連續平滑的存在,正是如此才讓人心生憐愛。
再反過來看美學理論,我就能更好的理解。同樣的道理之前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麽說康德對於美學是一種靜觀的,而伯克對於美學是一種介入式的?也是因為養了貓之後才能夠明白。
我總是告訴自己,我不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我是一個普通人。我很難脫口而出,說我養貓一定要一輩子給它養老送終,要陪它十年二十年。
可是我發現雖然人性不能考驗,但是道德可以訓練。
之前我總是覺得我養貓是三分鐘熱情,可能養個一兩個星期就會失去這種感覺,但是後來當我跟貓互動更多之後,我發現,我似乎可以對他的責任心可以再久一點,再久一點以前,可能覺得自己只能夠對他負責一個月,後來覺得三個月,再後來覺得半年,現在不知不覺已經兩三年過去了。
這種道德實踐的提升,我覺得可以遷移到其他的認識與理解世界上去。
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我不需要給自己許一個宏大的願望說,要一輩子行善積德,而是說我做好現在做好當下,當下做的是善事,不需要去強行說要堅持,說不定等到一段時間之後,回頭看去已經完成了不少。
以後如果不得不將養的小貓放歸,我也會找到更好的去處。永遠要給自己的人性一個出口,不要用道德高地綁死自己。
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自省。
而在賢與不賢之間,還有很多種可能…比如可愛,比如毛茸茸,比如同情,比如憐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