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宋宋Gloria
謝霆鋒主持了一檔綜藝——【家有惡貓】,
專門關註一些「把主人氣死」的惡貓。
為了「解決」這些惡貓,
主人們向謝霆鋒求助,
期待他帶著專家來把貓「變好」。
一開始,我是奔著追星去的。
但很快發現:
養貓,竟然和育兒有異曲同工之妙。
家有惡貓,主人的態度有兩種。
一種是遷就;
一種是想放棄。
不管是哪一種,心態都一樣:
「我這麽愛貓,為貓做了這麽多,這貓怎麽就這麽不爭氣?」
但在專家眼裏,
「惡習」不過是貓的求救訊號,
他們透過行為吶喊:
「我需要幫助。」
是不是和育兒的道理相通?
「你以為為孩子付出了所有,你氣孩子不爭氣;
但在孩子看來,你從來沒有真正給過他想要的愛。」
「遷就」不是愛
很多父母,會有種錯覺。
覺得「無條件的愛」就是「遷就」。
我們在包容裏,等待著孩子具備變好的自我驅動力。
然後在自我感動中萌發無力感:
「你表現都這麽差了,我還這麽愛你。」
但是,在對方看來,你的「愛」根本不是愛。
來看【家有惡貓】裏的故事:
有只惡貓,叫小粽子,有個讓人頭痛的毛病——不肯用貓砂盆。
就像永遠學不會自主如廁的孩子一樣,
它隨地大小便,床上、沙發上都留下了痕跡。
或許我們沒養過貓,
但經歷過教娃上廁所的老母親們都懂,這種感覺苦不堪言。
雖然行為惡劣,但主人非常遷就小粽子。
他在床墊上,鋪了5層厚的防水墊,防止貓尿滲漏;
在防水墊上又整齊鋪了很多大張的不幹膠紙,
用來粘貓爪子。
他認為:
「小粽子到床上去尿尿時,被粘了爪子,就不會再來了。」
但小粽子每次都精準地挪開不幹膠紙,
一次又一次地朝床單下手。
老田每天的日子就是——「你尿了,我洗;你再尿,我再洗」。
苦苦堅持了一年,他向謝霆鋒求助。
在謝霆鋒和行為專家的幫助下,他們發現問題——
小粽子的貓砂盆,放在馬桶角落,非常小。
貓咪去了根本無法轉身,到了晚上又漆黑一片。
謝霆鋒給出解決方案:
多放幾個貓砂盆、馬桶邊上的貓砂盆裝上小夜燈。
就這麽個簡單方法,小粽子非常乖地學會「自主如廁」了!
這個故事,何嘗不像是養孩子的過程:
曾以為為孩子遷就了很多;
但並未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孩子解決問題。
為了鍛煉我兒子的毅力,我送他去冬泳。
他很喜歡遊泳,但他非常怕冷,
水稍冷,他就窩在泳池邊上不動彈,
凍得瑟瑟發抖。
我既心疼他受凍,
又氣他不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勇敢。
也會耐下性子鼓勵:
「遊起來就不冷。」
但作用並不大,
好多次他都是在教練的威逼利誘之下才遊起來。
有一次,旁邊一位家長過來幫忙。
她餵了我兒子一顆巧克力,
又用溫水澆了一遍孩子的頭部和胸部;
再一鼓勵,我兒子就遊了起來。
事後,我兒子說:
「媽媽,我覺得那個阿姨很好,她會幫我解決問題。」
我的臉刷一下紅了。
我也才意識到,我自以為是的愛有多脆弱。
我站在媽媽的角度替自己委屈:
每天接送上孩子各種興趣班,
遷就孩子那麽多,
他怎麽就不能像別的孩子一樣表現勇敢呢?
可那一刻,我才理解:
如果不站在孩子的角度,
幫助他引導他解決他當下的問題。
家長所以為的鼓勵、愛、遷就都沒有意義。
「放棄」,更是傷害
很多父母,還經常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委屈感:
我已經為孩子做了所有,
你這孩子怎麽就那麽不爭氣,
不能聽話一點?優秀一點?
甚至還會以一種理直氣壯的心理,
恐嚇孩子——「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就像【家有惡貓】裏,念念的主人。
念念的主人養了念念和另一只母貓,
後來,又養了2只公貓。
4只貓中,公貓念念最不乖,
動不動就打架,總愛欺負別的貓。
念念主人把念念打架的視訊發到網路上,展示給謝霆鋒看:
「這個視訊有4000萬的閱讀量。」
謝霆鋒驚訝:
「貓打架,你開手機?」
念念主人有點羞愧。
但隨即表示:
「念念攻擊性太強,只能把念念關在房間隔離起來。
如果它還是這樣,我只能把它送人了。」
念念為何愛打架?
謝霆鋒很快發現問題——
因為它沒有絕育,
以及,新來的2只公貓侵犯了它的地盤。
而這一切,是很正常的喵星人反應。
很多觀眾批評他:
只把貓當作拍視訊的工具,沒解決問題,還想把貓送走,實在不應該。
念念主人的行為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
但捫心自問,
作為家長,我們有時候是否也如此?
因為想快速解決問題,
我們幹脆直接下定論,
選擇最簡單卻也最粗暴的方式來解決。
曾聽過這樣一個心理案例:
初中二年級男孩,課堂紀律非常差。
老師在上面上課,他在下面玩手機,
怎麽說也不管用。
媽媽非常著急,
直接把孩子送進了少年管教的學校。
孩子依舊很叛逆,媽媽又常忍不住說傷人的話:
「我們為你做了這麽多,你怎麽就不能努力一點呢?
你再這樣,就不要念書了,直接送你回爺爺奶奶家吧。
我再也不管你,你想怎樣就怎樣。」
結果,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不願意去學校。
無奈之下,媽媽帶他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反饋:
「孩子平時太孤單了,和父母幾乎沒有溝通。
為了獲得媽媽的關註,
他就試圖用更不好的行為去讓媽媽多‘管’自己。
也就形成惡性迴圈,越來越叛逆。」
在他們看來,
孩子太皮,
自己無法管教,
幹脆交給其他機構來處理。
但事實上,這不也是一種「放棄」嗎?
別把撒手不管當作靜待花開
【家有惡貓】有個點評:
在行為專家的帶領下,
你會發現,
貓咪的每次抓狂、不配合、調皮搗蛋,
甚至是亂拉亂屎,
背後反映的,
其實大多是主人的問題。
動物不會說話,
但它們的每種反常行為,
都是在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和我們溝通。
這句話,
把「貓」換成「孩子」,也完全成立。
作為父母,
我們也很辛苦,很委屈。
有時候,
是一腔愛意不知道怎麽以正確的愛來表達;
有時候,是我們為孩子付出了所有,
卻收不到孩子的良好反饋。
於是,不由自主想「放棄」,
以此來嚇唬孩子。
但事實上,我們的方式其實已經錯了。
每個孩子都是萌芽的嫰苗;
我們不可以拔苗助長;
但也不能撒手不管。
養孩子,
需要我們發揮出足夠敏感的感受力,
而不是去想象孩子的需要。
而越是內心平靜的家長,
感應孩子情緒的能力就越強。
我們的家庭教育,
就像是一場 教育的藝術,
這需要愛意和熱情,
也需要科學的學習,
大家共勉。
—— End ——
作者:宋宋Gloria,修辭學碩士,曾任國企高管,現為全職媽媽。八一八婚姻和愛情的真相,聊一聊育兒和育己的感悟。部份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