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可愛,完全是故意的。
能不能打動它媽咱不清楚,但結結實實打在了人類的心巴上。
首先,「可愛」的定義。
可愛雖然是一個主觀 詞匯,但在行為學中有著科學的概念和分析模型。
baby schema(嬰兒圖式,也叫憐幼觸發特質) [1]
最初由奧地利動物習性學創始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獲得者,康拉德·勞侖茲(Konrad Lorenz)提出。嬰兒圖式指定了人類兒童或年幼動物的幼態比例,尤其是某些面部特征,發現其能夠引發成人的養育之心,刺激觸發其他人照顧他的動機 。
簡單說,勞侖茲認為,人類嬰幼兒的某些特征(比如大眼、大頭、短鼻)會刺激、觸發人類的育幼行為,而這些特征就是所謂的【可愛】。
再簡單點,所謂可愛,必須得像人類嬰兒。
那咱們看看,貓究竟有多像「人類的嬰兒」。
- 體重。 家貓平均體重在3.6公斤左右,與人類嬰兒相似;
- 長相。 圓臉、下顎短小,圓圓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又中;
- 叫聲。 有研究表明貓咪的呼嚕聲和一些叫聲是專為人類設計的,有的聲音非常接近嬰兒啼哭的聲音。
看看,人長大了還會失去「可愛」特質,而貓咪的一生,卻能一直保持「可愛本愛」。
再說說貓咪「被馴化」的過程。
一般馴化分為 獵食馴化(豬、牛等)、定向馴化(駱駝、馬等) 和 共生馴化 [2] ,貓屬於最後一種,它是主動靠近人類接受「馴化」的。
大約9000多年前,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的近東地區,人類正處於大量耕種時期。有耕種就有了囤糧,吸引了很多嚙齒動物 聚居,破壞莊稼、偷吃糧食。 於是以嚙齒動物為食的小型野貓也聞風而來,進入人類生活圈。
大約最早接近人類的野貓也沒有料到,這些兩腳獸不僅沒有驅趕、傷害自己,還因為自己的捕食習慣被積極接納,甚至願意提供一些居住空間和簡單吃食供自己長期生活。
打零工VS正式編制,小貓咪也不傻,果斷選擇入編。甚至它們還主動收斂了一些野性,以換取和人類的長遠相處。
漸漸地人類發現這些小東西不僅「有用」,還十分「可愛」,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貓咪正式從工具貓升級成寵物伴侶。
這個過程雖說是「無心插柳」,但結果卻是「水到渠成」。
隨著寵物繁育的發展,人為地將貓咪向著人類更喜歡並期待的「可愛」方向猛推,於是有了今天的 「錯覺」 ——貓貓這麽可愛,怎麽能勝任「獵手」稱號呢?
關於這一點,之前有過詳細分析,感興趣請移步↓↓↓
關註小方,解鎖更多擼貓熱知識~
參考
- ^ Lorenz, Konrad. Studies in Animal and Human Behavio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 Press; 1971
- ^ 蔡新宇 ·毛曉偉·趙毅強 家養動物馴化起源的研究方法與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