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順產好還是刨腹產後好?

2022-01-19親子

在產科醫生眼裏, 生孩子就是一種「勞動」。 因為在英文裏面,生孩子就是Labor,和「勞動」是同一個詞。

有研究發現,整個生孩子階段,產婦消耗的是相當於一個馬拉松選手跑完全程的能量,對體力和精力都是很大的挑戰。

從「分娩是勞動」這個角度,你就不難理解人跟人之間的差異了。就算是繞操場跑兩圈,也是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有人跑完一點事也沒有,有人上氣不接下氣了。放到生孩子這件事情上,也沒必要追求標準化,人人都一樣。

既然生孩子是勞動,這一講我們就來看看,這項「勞動」會在什麽時候發動,分成幾步,以及用什麽方式來完成。

什麽時候發動

先來看看,懷胎十月,什麽時候會發動呢?

你肯定聽說過「預產期」,醫學上狹義的預產期,就是懷孕40周這一天。很多人會錯誤地以為,既然預產期是這一天,就應該在這一天分娩。其實不是這樣的,真正在那一天分娩的人,大約只占總數的5%左右。大多數人都是在預產期前後一兩周分娩。

所以,更廣義一點的預產期,不是具體某一天,而應該是一段時間,在孕37周到41周之間,任何一天都可能分娩,任何一天分娩都很正常。

既然這個範圍內任何一天都可能臨產,如果是第一次生孩子的媽媽,怎麽知道快要生了呢?醫學上有三個標誌來幫助判斷,分別是規律宮縮、陰道出血和胎膜破裂。

先看規律宮縮。正規臨產進入產程之後,孕婦大約每3-5分鐘會感覺到一陣宮縮,每次宮縮持續30-60秒,多數人同時會有明顯的疼痛感。如果真的要生了,宮縮間隔時間會越來越短,宮縮力度會越來越大,宮縮持續時間也會越來越長。

是不是有宮縮就要去醫院呢?也不是。因為有人正式臨產之前有一些不規律的宮縮,過一段時間又會消失的,等到差不多每5-7分鐘一次時,再去醫院也不遲。

對於沒有生過的人來說,可能無法想象這是種什麽樣的感覺。其實,一旦真的出現了規律宮縮,孕婦肯定會知道的,身體的本能會告訴她,快要生了。

醫生還有一個判斷規律宮縮的小竅門:

在沒有宮縮的時候,按一下肚子感覺是軟的,有點像按嘴唇的感覺。

有不規律宮縮或「假宮縮」的時候,感覺是軟中帶硬的,有點像按鼻尖的感覺。

有規律臨產宮縮的時候,感覺是硬的,有點像按額頭的感覺。

你現在就可以按一下自己的嘴唇、鼻尖和額頭感受一下。

除了規律宮縮,正式臨產的標誌還有像月經一樣的陰道大量出血,以及胎膜破裂,也就是俗稱的「羊水破了」。

如果出現了這些情況,就要趕緊去醫院了。不過我也提醒你,有的人到了醫院,才發現並不是正式臨產,只是虛驚一場,這時放心回家繼續等待就可以了。像這樣的「假臨產」,跑醫院跑個一兩個來回也是很正常的。

生孩子是怎樣的過程

知道了預產期是一個範圍,我們再來看生孩子是怎樣一個過程。分娩是連續的,但醫生在實際操作中,會把它分成三個產程來對待。

第一產程是指從前面說過的規律宮縮開始,到子宮口開全結束,就是宮口開大到10cm,俗稱開大"10指"。

前十幾個小時,宮口是一點一點慢慢擴張,產婦在待產室裏等候。到了4-6cm左右就會進入一個迅速擴張期,產婦這才進產房。從迅速擴張到開滿10指,大概只要幾個小時。

宮口開全之後,就到了第二產程,一直到把孩子生出來。

如果是之前沒有生過孩子的初產婦,第二產程通常不應超過3小時。如果是生過孩子的經產婦,第二產程通常不應超過2小時。如果分娩過程中打了分娩鎮痛,時間會比不打稍長一些。

孩子出來之後,還有第三個產程,就是胎盤娩出,一般大約需要5-15分鐘。

所以,你把前面這三個產程的時間加起來,大多數人從正式臨產到孩子出生,也就是十幾個小時,人跟人差好幾個小時,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如果你聽到有人說生孩子整整生了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這就有些誇張了。一旦超過了正常的時限,就是難產了,醫生會出手幹預的。

順便說一句,關於產程時間長短的描述,不同國家、不同的參考文獻當中的描述會有出入,我這裏介紹的標準是來自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第九版「婦產科學」。這本教科書是中國所有醫學生都要學習和考試用的統編教材,我還是這本教科書的主編。

順產還是剖宮產

前面說完了正常分娩,也就是順產,我們再來看剖

< style data-emotion-css="19xugg7"> .css-19xugg7{position:absolute;width:100%;bottom:0;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to bottom,transparent,#ffffff 50px);} < style data-emotion-css="12cv0pi"> .css-12cv0pi{box-sizing:border-box;margin:0;min-width:0;height:100px;-webkit-box-pack:center;-webkit-justify-content:center;-ms-flex-pack:center;justify-content:center;display:-webkit-box;display:-webkit-flex;display:-ms-flexbox;display:flex;position:absolute;width:100%;bottom:0;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to bottom,transparent,#ffffff 50px);}
< style data-emotion-css="1pr2waf"> .css-1pr2waf{font-size:15px;color:#09408e;}
釋出於 2022-01-19 17:34
< style data-emotion-css="ch8ocw"> .css-ch8ocw{position:relative;display:inline-block;height:30px;padding:0 12px;font-size:14px;line-height:30px;color:#1772F6;vertical-align:top;border-radius:100px;background:rgba(23,114,246,0.1);}.css-ch8ocw:hover{background-color:rgba(23,114,246,0.15);}
< style data-emotion-css="1xlfegr"> .css-1xlfegr{background:transparent;box-shadow:none;} < style data-emotion-css="1gomreu"> .css-1gomreu{position:relative;display:inline-block;}
母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