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如何破解新手父母的「疫苗猶豫」

2024-05-04親子
新手媽媽劉雯最近統計了孩子出生第一年的疫苗接種記錄:出生24小時內的B肝疫苗和卡介苗、麻腮風、乙腦、水痘、手足口病等,一共9種疫苗,共計19針。在接種疫苗前,劉雯從各個平台「惡補」了很多知識,請教過學醫的朋友,還列了一張計劃表。但她仍常常處於焦慮中:可不可以同時接種兩種疫苗?要不要打自費疫苗?朋友家孩子打這個疫苗有一些不良反應,我家娃還打嗎……在付出許多精力和金錢後,一些問題又時常盤旋在劉雯的腦海:為什麽要打這麽多疫苗?疫苗的作用是什麽?
隨著時代進步及醫療水平的提升,公眾對疫苗的關註也由以往的疫苗種類、接種地點等資訊,轉向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需自費接種的非免疫規劃疫苗等。如何給孩子科學接種疫苗,成為不少「新手家長」特別關心的問題。
疫苗接種是防治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手段
95後黃旼旼的孩子今年兩歲,她給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展示了「小綠本」——兒童預防接種證,上面是孩子出生以來所有的疫苗接種記錄,包括接種時間,接種部位,疫苗類別、型號、廠家,接種醫生等資訊。
除了免疫規劃內疫苗,黃旼旼還為孩子選擇了一些自費的非免疫規劃疫苗,「雖然要花錢,但我覺得打了心裏比較踏實」。黃旼旼在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給孩子建了檔案,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會提醒該打什麽疫苗、什麽時間來,這讓她覺得很安心。
相較於黃旼旼,寶寶剛兩個月大的90後胡靜顯得有些焦慮。她的孩子目前共打了3針疫苗,服用了一劑口服疫苗。出生後就接種的卡介苗和B肝疫苗沒有出現明顯反應,但孩子接種「百白破」疫苗和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後,出現腹瀉、晚上睡不好等情況,這讓胡靜很擔心。「我們社群的疫苗群裏,有媽媽說打過疫苗後,孩子出現各種不舒服的情況。作為媽媽,看到孩子難受,就會很心疼。」胡靜說,「如果不是入學要求,我可能不會主動給寶寶打疫苗。」
「很多人猶豫打不打疫苗,覺得可能有不好的影響。」黃旼旼說,當時家人也曾一起討論過這個問題,最終覺得,當一個疫苗已經成熟到在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就能給寶寶接種,說明它有安全保障。「寧可提前預防,也不想生病遭罪。」
為什麽要給孩子打疫苗?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保健中心執行主任王琳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孩子出生後會面臨各種傳染病的風險,因此,世界各國都會根據本國傳染病流行趨勢,制定適合的免疫程式。
在4月20日-21日召開的2024全國疫苗與健康大會上,國家疾控局副局長盧江介紹,自1978年啟動計劃免疫以來,中國免疫規劃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當前,中國兒童青少年風疹發病水平明顯降低,A肝報告發病率顯著下降,乙腦發病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疫苗接種成為防控傳染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盧江說。
「疫苗猶豫」是在擔心什麽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兒科副主任晁爽在臨床工作22年,深刻感受到疫苗接種系統完善帶來的益處。「在我讀書和剛工作時,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等傳染病還比較常見,現在,醫學生們在臨床幾乎很難見到這些病例,這是疫苗接種帶來的好處。」
但同為母親的晁爽發現,周圍因為打疫苗而猶豫的家長並不少。有一次,孩子的班級群裏在進行接種流感疫苗的報名接龍,40分鐘過去後群裏依舊空空蕩蕩,直到晁爽開完會拿起手機率先報名,群裏才陸續有家長接龍。
「家長們的猶豫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疫苗是否有效,另一方面是有的人擔心疫苗有副作用。例如有人擔心打疫苗後得心肌炎、免疫性疾病,甚至癱瘓。」晁爽對記者說,有的疫苗會有一些副作用,還存在偶合反應。當一個人在打疫苗後碰巧出現了反應或機率很低的副作用,放在網路上就容易被放大。
河北省唐山市婦幼保健院公共衛生科副科長俞輝從事預防接種相關工作10年,曾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疫苗科普。她所在的科室承擔著轄區內的0-6歲兒童的預防接種和成人疫苗接種工作。俞輝發現,來到醫院的大部份家長對於免疫規劃內疫苗的認可度較高,擔心的多為自費疫苗。「非免疫規劃疫苗屬於自願自費接種,我們會對家長介紹清楚疫苗的相應情況,把選擇權交給家長。」
「許多家長擔心的原因是‘周圍沒人打’。」俞輝常在小區群聊裏看到有家長在討論疫苗接種問題。「A問,我家孩子接種了××疫苗;B回復,我家孩子打完這個疫苗反應很大;C說,我家就不打這個。這時,A就會陷入懷疑。」俞輝說,魚龍混雜的資訊、疫苗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都會導致家長對某類疫苗產生懷疑,甚至引發疫苗猶豫、接種焦慮。
打了疫苗為什麽還會得這個病,也是晁爽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這是因為大家可能不了解病原學。」晁爽舉例,有家長會疑惑,為什麽孩子打了流感嗜血桿菌疫苗,還會得流感。「流感嗜血桿菌疫苗預防的是流感嗜血桿菌感染,是細菌感染的一種。而我們通常說的流感是流感病毒感染。同樣的,打了肺炎球菌疫苗也可能還會得肺炎,因為導致肺炎的病原體有很多種,包括各種細菌、病毒以及黴漿菌等等」。
此外,不同「價」的疫苗只能對特定血清學型別的細菌或病毒進行預防。以肺炎球菌疫苗為例,目前中國的肺炎球菌疫苗有13價(PCV13)和23價(PPV23),而肺炎球菌有90多個血清學型別,每一個型別可以通俗理解為「1價」,PCV13可以預防其包含的13種肺炎球菌血清型引起的疾病。「打了疫苗,也可能被其他血清型肺炎球菌感染,引發肺炎。」晁爽說。
「人們在接種疫苗後會獲得免疫力保護效果,但免疫的成功率不可能達到100%。由於個體差異,有些人接種後可能出現免疫失敗、感染疾病的情況。同時,人們接種疫苗後會在體內產生抗體,抗體隨著時間的延長會衰減,如果抗體衰減到保護水平以下,打了疫苗還是可能會感染。」在2024全國疫苗與免疫大會「兒童打疫苗 常識要知曉」科普直播中,雲南省疾控中心免疫規劃所所長趙誌賢介紹。
盡管如此,疫苗依舊是目前最經濟、最安全、最有效控制傳染病的措施。大部份接種成功的人群,其體內抗體可在半年內持續較高水平,能起到預防發病、預防重癥、阻斷疾病流行的效果。「國內外研究資料顯示,在打疫苗後發病的情況下,臨床癥狀也會更輕,病程也會變短。」趙誌賢說。
化解焦慮 科學理性接種
俞輝常常在社交軟體上看到一些關於疫苗的「攻略帖」,有的還配上誇張的標題「砸鍋賣鐵都要給孩子打的幾種疫苗」。俞輝發現,許多「攻略」是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疫苗接種情況分享出來的,有的介紹做得很詳細,但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孩子。
「大家需要理性甄別,在充分了解疫苗種類及接種流程後,與預防接種部門的醫務人員溝通,說明孩子當前的健康狀況、既往病史,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接種。」俞輝提醒,家長千萬不能盲目跟風,也不用因為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情況不同而焦慮。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家庭消費能力等綜合判斷。
王琳介紹,接種疫苗後出現低熱,不適,局部紅腫、硬結等是常見現象,這是機體接觸外來抗原作出的正常反應,家長不用特別擔心。
「家長容易有一個誤區,認為接種疫苗後什麽反應都沒有才好,這其實是不對的。」王琳表示,一個健康的兒童接種外來抗原後有上述情況出現,說明機體對疫苗作出了反應。如果孩子發燒沒有超過38°C,有些輕微的食欲不振、身體不適,是常見現象,不要過於焦慮,一般2-3天就會過去。接種多聯疫苗時,由於一次性接觸好幾類抗原,孩子容易在第三針或第四針時出現局部組織反應劇烈——紅腫、硬結,這種情況及時對癥處理就可以。
國家規定疫苗接種後需要在醫院留觀30分鐘,就是為了應對急性過敏反應的出現。「現在中國的疫苗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極少見到如過敏性休克等嚴重的不良反應。」王琳說,有時候孩子在接種前就存在身體不適的情況,可能會發生偶合反應。「如果出現高熱38.5°C以上,或者伴有其他嚴重癥狀,需要到醫院及時就診。」
「接種疫苗之後,需要多喝水,當天不洗澡,如果局部癢,不要使勁揉搓。飲食上盡量少吃容易過敏的食物。」王琳提醒。
有家長疑惑,免疫規劃疫苗是「必選項」,需要按時接種,那非免疫規劃疫苗要不要打?
「免疫規劃疫苗和非免疫規劃疫苗屬於管理上的分類,病毒則是醫學的分類。哪些疫苗屬於免疫規劃疫苗,哪些屬於非免疫規劃疫苗,其實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趙誌賢介紹說,國家會根據疾病的危害程度,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生產能力、價格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確定哪些疫苗納入免疫規劃。
「非免疫規劃疫苗是對免疫規劃疫苗的重要補充。例如流感、肺炎、水痘、手足口疫苗等,對預防疾病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條件允許,大家也可以選擇接種。」趙誌賢說,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適宜的疫苗被逐步納入免疫規劃。
「打疫苗並不是兒童的專利。」趙誌賢說,從出生到青少年階段,再到成人、老年階段,都有特定的疫苗用來預防一些高發傳染病,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無論我們處於生命的哪個階段,都應該選擇適宜的疫苗進行預防接種,免疫接力,讓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接種疫苗獲得對自身、家庭成員和大眾的健康保護,為人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護航。
(為保護受訪者私密,劉雯、黃旼旼、胡靜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