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兒是我們這一代家庭育兒的主要模式。父母上班,孩子由爺爺奶奶帶,或者外公外婆帶。在媽媽群裏,在朋友聊天裏,吐槽婆婆帶娃方式的太多太多了。亂餵東西、過早加鹽、作息亂.....
但往往就停留在吐槽了,問題依然存在,心裏依然不痛快。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點小小經驗。先說明一下情況,我們家是爺爺奶奶帶。
先和隊友達成一致
我們和公公婆婆,總歸隔著一層關系。很多話的確不適合直接溝通,所以在養孩子的問題上,我們首先需要和隊友達成一致。和隊友達成一致後,就可以一齊協作解決我們認為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這一點上,我家球爸非常給力,他要求比我還高,很多事情不需要我說,他主動就會和爺爺奶奶去溝通了,如果有時候他沒有看到,我提點一下,他就會去溝通了。
利用外界幫忙
首先,父母不肯接受我們晚輩給他們提出的更為科學的育兒建議是很常見的。他們不肯接受我們的意見,很多時候是一種天然的身份問題,我們是晚輩,晚輩的建議情分上比較難虛心接受。
我們不要過於糾結這個問題。連裴奶奶都吐槽過家人不聽他這個兒科醫生的,更何況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
所以,對於分歧較大,我覺得一定要修正的問題。我一般用以下兩個辦法:
聽醫生建議
寶寶0-3歲期間,看兒保還比較頻繁,尤其是1歲之內。看兒保,看醫生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隔代育兒爭議問題的機會。在看醫生之前,整理出希望藉由醫生給長輩們傳遞的更科學的育兒理念。
我們家兒保的時候,都是特意「大費周章」帶上爺爺奶奶,全家人一起上陣的。
我記得寶寶2歲的時候,爺爺奶奶帶養中我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是
「作息不規律,午睡時間太久3小時,晚上睡得太晚」。
在看兒保的過程中,我就向醫生提到這些問題,醫生馬上意會。於是特意給爺爺奶奶交待,條理清晰。不得不誇一下這位兒保醫生。醫生首先肯定了爺爺奶奶的帶養,孩子發育很好,活潑靈巧,爺爺奶奶功不可沒。然後拿出指南,2歲孩子的建議時間安排,早上7點左右起,午睡不超過2小時,晚上9點之前休息,特別交待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晚上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階段,早睡早起利於長高。籍由醫生的講解,一下子解決了我當時的問題。
……
隔壁鄰居家,小區鄰居家對比
其實,小區裏面同齡孩子家的情況對比,也可以幫助老一輩改變想法。譬如我們家當時的晚睡問題,在小區媽媽群裏,我問了幾位鄰居,基本都是晚上9點前睡覺,早上7點左右起床(也符合幼稚園的作息時間),聊天時,我就和奶奶說了,奶奶們聊天的時候,婆婆真的去問了別人家,大家都這樣,她也意識到這是個問題。於是,就全家人齊心協力給孩子調整作息。
提高溝通品質
似乎我們與公婆之間很容易有一種天然的對立情緒。很多事情,矛盾本來沒那麽大,往往情緒卻很大。要麽,小事不說,要麽一說就炸。
這個問題,我有深切的感受。新手媽媽的第一年,睡眠長期不足,又大小事在意緊張,和家人關系很微妙。記得有一次,我剛剛哄睡好孩子,婆婆在外面說話的聲音大了一點,我就怒了,然後發脾氣,吵架,吵得很厲害。
現在回想,完全沒有必要。後來孩子睡眠好了些,我有更多時間學習看書,讀到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收益特別大,可以說改變了我的思維模式。
這本書介紹了一種溝通方式,轉變我們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來減少人與人之間因為語言帶來的痛苦。因為,真的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溝通,而是在發泄情緒。
你來我往的不是溝通事情本身,而是互飆情緒。學習用非暴力的方式溝通,大大提高了我們家的溝通品質。
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
一、觀察。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要清楚地描述觀察的結果。
二、感受。清楚地表達感受,讓溝通更順暢。
三、自身的需要。我們為自己的感受行動負責,但無法為他人負責。
四、請求。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這個話題幾句話也說不清楚,對此有需要的可以找來原著閱讀。微信讀書目前可以免費閱讀電子版。
重新考量問題界限
在有爭議的問題上,我們不妨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是否真的很重要,我們能否妥協?這個事如果放在更長的時間尺度去看,我還這麽在意嗎?
在剛剛做媽媽的時候,我們總是忍不住事無巨細地關註,事必躬親去做。我記得娃幾個月大的時候,刷奶瓶這樣的小事我都不放心給其他人做。
結果就是把自己搞得很累很累,情緒不好,家裏氣氛經常很緊張。現在想想,完全沒有必要。
在新手媽媽階段,我們一定要學會抓大放小,不要時時刻刻崩得那麽緊。很多得事情,我們糾結滿腸的事情,先問問自己再過1年,再過2年,我們還在意嗎?
不會在意的就放手讓老人們做主。 比如洗奶瓶,比如奶瓶到底是煮沸消毒還是烘幹消毒?比如老人給娃買的「醜醜」的衣服比如他們習慣給孩子買偏大的衣服,因為可以多穿一段時間.... 如果問問自己再過幾年還在意的問題那就好好解決。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孩子的作息問題。
絕不妥協的問題
不能帶回老家是底線
我和老公都不是上海人。老人們不像我們這樣已經適應了新城市的生活,加上上海的確物價更高。偶爾他們會萌發想帶著孩子回老家的想法,但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我的底線。每次他們旁敲側擊這個話題,我都是斬釘截鐵的拒絕。隔代養育已經有不少問題,但是至少晚上周末孩子和父母還在一起,自己還是主力軍。但是帶回老家養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安全問題是底線
安全問題也是一個不容商量的話題。老人們在安全問題上,僥幸心理比較嚴重。常常一句話就是,我們那時也沒如何如何,還不是一樣長大了。要麽就是太慣著孩子,孩子不喜歡安全座椅那就不坐。孩子吃飯要跑跑跳跳,那就追著餵。
但是安全無小事!事關安全的一切事情,都是底線,沒得商量。
比如,帶娃開車出門,孩子必須坐在安全座椅上,不坐安全座椅那就不出門;把孩子獨自留在餐椅或者嬰兒車上,必須系上安全帶。比如不單獨把孩子留在家中,房間,車上;比如孩子學騎自由車,一定要有頭盔;任何你覺得事關寶寶重大安全,都是安全底線。
這些問題,我們一是要態度堅決的貫徹,另外時不時也可以在「相親相愛一家人」裏面轉發一些因不重視這些問題導致的安全事故新聞。
」糖衣炮彈」也不能缺
最後,就是」糖衣炮彈「也要使使。說到底,孩子是我們的,父母來帶只是幫忙,他們也可以選擇不幫忙。對於老輩帶娃,做得好的地方多表揚多贊美,節日生日準備一些小禮物。將心比心,誰都喜歡贊賞和肯定,不喜歡埋怨。這是人類的共性。所以,在他們做得好的地方,不要吝嗇去贊美。 比如,晚餐奶奶做的飯菜很可口,孩子多吃了很多。就可以照片拍起來,朋友圈發起來」 奶奶的營養晚餐,色香味具「。
公公婆婆生日,節日,也不妨準備一些小禮物。實用的,不那麽貴的,他們一定記在心裏。比如我給自己買襪子的時候,給婆婆也順便買了幾雙。
大家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我覺得有時不妨換個角度去看。希望這些經驗能幫到大家。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