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之間的友誼總是那麽純粹,一桶沙子就能讓陌生的孩子們迅速成為朋友。假期這幾天,久久每天都在海邊玩沙子。才到山東4、5天, 久久 就已經交到了好幾個新朋友。
新夥伴中有個叫牛牛的小男孩,特別讓人心生憐惜。每次 久久 去沙灘時,都會帶上挖沙的玩具,其他孩子總是圍過
這幾天台風經過,海浪特別洶湧。牛牛正在玩沙子,拿著鏟子玩得正開心,一不小心就被大浪卷走了玩具。 久久 看到自己的玩具被沖走,邊哭邊大聲喊著再也不和牛牛玩了。
牛牛嚇得不知所措,一邊不停道歉,一邊準備沖進海裏去撿。我趕緊把他抱住,連聲安慰:「沒事的,別擔心,妹妹家裏還有,別下海了。」
奶奶看到後,先是大聲呵斥著孩子,接著轉向我說:沒事,這點小浪花對他來說不算什麽。牛牛沒有反駁,只是站在一旁不停地說道:妹妹對不起。
看著奶奶因孩子的道歉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再看看一直充滿自責的牛牛,不禁感到一陣莫名的心疼。
這孩子明明沒有錯,卻不敢辯解,反而一個勁地低頭道歉;受了委屈卻無法宣泄,不僅要立刻認錯,還要忍受奶奶的責罵。真讓人擔心他以後會發展成什麽樣的性格。
你所認為的懂事,可能只是「討好型人格」的表現
生活中常見像牛牛奶奶這樣的家長,孩子稍微犯了點小錯,他們便立刻大聲呵斥,生怕聲音不夠大,孩子就會重復同樣的錯誤。
而那些被吼的孩子,要麽乖乖道歉,要麽迅速沈默。許多家長誤以為這是孩子懂事的表現,卻未曾意識到,這實際上是孩子「討好型人格」的萌芽。
心理學中有個現象叫「棄貓效應」,意思是曾經被遺棄過的貓咪,在被他人收養後,往往會變得異常乖巧。它們會盡力討好主人,生怕再次遭遇被丟棄的命運。
這些孩子表面上的乖巧,背後卻藏著強忍的辛酸和小心翼翼的討好,這正是「討好型人格」逐漸形成的根源。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渴望得到他人的喜愛和認可。他們常常把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前面,無論是在學習還是日常生活中,這些孩子總是傾向於迎合他人。
麗姐的家大女兒就是這種性格,她的文具盒裏的筆總是缺少幾支。每當媽媽問起,她總是說是借給同學用了。
有時候,甚至連自己晚上做作業要用的課本,也會借給同學,僅僅因為對方說想看看她的筆記。你永遠無法知道,這種討好型的孩子內心有多委屈。
被呵斥後的三種反應,暗示「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的孩子非常在意他人的感受,通常表現得很乖巧、聽話。父母讓他們做什麽,他們就照做,幾乎不會反抗,常常因為懂事而受到他人的贊揚。
如果孩子在被大聲斥責後出現以下三種反應,家長就需要引起註意了。
在被怒斥之後,我的第一反應是妥協,總是傾向於道歉。
心理學研究者發現,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害怕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幾乎從不展露自己內心的情感。
表現為孩子一旦被吼,就會立刻道歉。即使自己並未做錯,他們也會下意識地道歉,盡管心裏清楚自己無錯,依然會透過道歉來平息事端。
這些孩子心中始終存在一種弱勢感。他們擔心一旦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就可能會遭到孤立,害怕自己無法被他人接受,因此總是將最真實的想法深埋心底。
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的疏解,孩子可能會因此產生心理負擔。因此,家長必須更加關註那些習慣頻繁道歉的孩子。
在受到斥責之後,為了取悅他人,往往會放棄自己的原則。
討好型孩子在社互動動中,即使內心並不認同他人的觀點,也常常會選擇附和。他們習慣於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往往違心地說出迎合他人的話,頻繁地隨波逐流。
這樣的行為使得他們的生活缺乏自信,在同齡人中也常感到不自在。
就像開頭提到的牛牛,其他小朋友紛紛湧上前去搶奪玩具,而他即便十分想加入,也只能站在一旁默默註視,生怕自己有任何不合適的舉動,遭到別人嫌棄。
家長必須特別關註這一點,因為孩子年紀尚小,價值觀尚未成熟。如果過度迎合他人,他們可能會失去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為了取悅他人,孩子們可能反復降低自己的底線,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危險的。
我曾遇到過一個小男孩,為了討好班裏幾個問題孩子,他竟然特意去超市偷東西。結果被抓住,甚至還被學校公開通報,真是非常可惜。
在被吼叫後,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拒絕,也不願意尋求幫助。
在受到責罵之後,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表現出不懂得拒絕和不願尋求幫助的特點。這類孩子極度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總是將他人的評價置於首位。
他們擔心如果拒絕他人或給他人添麻煩,就會引來不滿與討厭。為了維持表面上和諧的社交關系,常常讓自己感到疲憊不堪。
比如,有些父母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孩子為了讓父母感到滿意,即使付出很大努力,也會盡力去實作。
如果在過程中遇到困難,他們往往不會尋求父母的幫助,直到問題積累,才可能導致心理上的困擾。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討好型」人格
首先,透過「洛薩達比例」來激勵孩子
不得不說,熊孩子有時候確實讓人生氣。家長也並非完人,當孩子犯錯時,「大聲訓斥」有時確實是最快的解決方式。
偶爾對孩子大聲訓斥或發火並不需要過度擔心,只要我們遵循「洛薩達比例」來積極鼓勵孩子,就能確保孩子在整體人格上的健康成長。
家庭洛薩達比例是由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教授提出的。
它的意思是:在家庭關系中,對於伴侶和孩子,每當我們批評他們一句話,事後最好能用五句鼓勵的話來彌補這種負面影響。
比如對孩子說:「這次你真的付出了很多努力」、「加油,我會一直在你身邊支持你」、「再試一次,你一定能做到」等等。
其次,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
討好型的孩子往往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家長應當有意識地進行相關訓練。例如,可以經常詢問孩子「你有什麽想法?」或「你怎麽看?」
家庭聚會時,可以問問孩子的意見:你覺得周末去動物園怎麽樣?或者假期我們計劃組織一次全家出遊,你有什麽想法?
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敢於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
最後,可以告訴孩子,當不知道如何拒絕時,直接說「稍後回復」也沒問題
討好型的孩子往往不懂得拒絕,但在社交場合中,孩子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別人提出的要求。
這時,我們可以建議孩子,在不知道如何拒絕的情況下,不妨先給自己一些思考的時間,然後告訴對方:「我稍後再給你答復。」
給自己留點時間思考,權衡一下拒絕後可能的後果,以及不拒絕所帶來的問題,然後再做決定。
延遲回復還有一個優點,那些當面難以開口的拒絕,可以透過文字的方式傳達,這樣也能有效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
因此,你看,孩子過於乖巧聽話,有時未必是一件好事。反而,過於順從的孩子往往更需要引起我們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