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做輔食添加和餵養指導十年了,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確定——有沒有區別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做法讓孩子獲益不大。
這問題下的回答主要是集中在使用和選購方面的,我就借這個問題聊點別的吧,這其實也是我們工作中常常被問到的。在我們看來,無論是使用破壁機還是用輔食機,都一樣,除了讓餵養人餵得更快更容易,對孩子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為什麽這麽說呢?
先解答題主的疑問。 破壁機和輔食機制作食物的不同之處在於,破壁機是先把食材打碎再加熱,輔食機是先把食物加熱,再打碎。
從最終攪打後的結果來看,都是糊狀食物,但從營養的角度來說,破壁機把食材打碎,食材更加細碎,食材接觸水和空氣的面積變大了,那麽營養流失的速度和程度更快。輔食機把食物加熱後再打碎,同等條件下,和破壁機比較,在加熱的過程中食材接觸空氣和水分的面積小,保留了更多的營養成分。
不容易理解的話,我舉個例子,就像炸豬肉,我們吃炸豬排鮮嫩多汁,但如果把豬排切碎再炸,變成炸豬肉丁,炸好的豬肉丁肯定是幹巴巴的很硬,沒有肉汁。
問題回答完了,我繼續說其他的內容,希望看到我這個回答的家長能註意到這種糊狀食物對孩子吃飯的影響。
一般家長用輔食機或者破壁機制作輔食,多數是把幾種蔬菜或者蔬菜+肉混合一起攪打成細膩的糊狀,這個過程等於是模仿了消化過程中的機械性消化 。
消化過程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 , 前者指透過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如口腔的咀嚼,胃、腸的蠕動等)把大塊食物磨碎;後者指各種消化酶將分子結構復雜的食物,水解為分子結構簡單的營養素,如將蛋白質水解為胺基酸,脂肪水解為脂肪酸和甘油,多糖水解為葡萄糖等。食物透過機械性消化後形成食糜,根據攝入食物的質與量,胃將食物消化成食糜的時間,大約為40分鐘到幾個小時。將食物打成糊狀,可以把食物變成消化酶易於分解的狀態,保證消化徹底,進而提高營養物質的吸收率。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比如6個月寶寶的食物主要是米粉,輔食添加初期,各類食材也要處理成糊狀,就是由於小寶寶的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比如沒有出牙,口腔肌肉力量不足,還沒有掌握「吃」的技巧等,無法將大塊食物很好的處理成食物糜團 咽下。另外這個階段孩子的腸胃也比較較弱,糊狀食物更利於消化。所以輔食添加的過程要從稀到稠過渡。
但是那個提醒家長註意,糊狀食物的缺點有這麽幾個:
1、我們 人體消化系統 的機械消化功能是「用進廢退」 ,長期食用糊狀食物,會讓機械消化功能減退,比如咀嚼肌萎縮 、牙齦萎縮、早期胃腸蠕動增強,長期胃的蠕動減弱。對於孩子來說,長期食用細膩的糊狀食物,不利於孩子從吞咽-咀嚼過渡,吞咽多,咀嚼少,孩子掌握不好處理大塊食物的技巧,咀嚼差,孩子就不喜歡吃韌性大的綠葉菜,加上這個階段的孩子無法用語言或者動作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容易被家長誤認為是各種不好好吃飯,進而采取錯誤的餵養方式,加重孩子的挑食、偏食行為。
2、 糊狀食物透過胃排空增快。 根據攝入食物的質與量,胃將食物消化成食糜的時間,大約為40分鐘到幾個小時。糊狀食物因為已經和食糜差不多,所以進入十二指腸內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這一點可能會引起的問題
A、孩子很快感覺到饑餓。因為消化時間縮短了,所以會感覺糊狀食物「不扛餓」。
B、導致十二指腸壓力增大,容易出現「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
C、短時間內進入十二指腸的食物過多,消化酶分泌量相對不足,會造成消化不良影響營養吸收。
D、糊狀食物中的碳水 化合物由於不需要咀嚼,更容易被分解消化,更容易引起血糖升高,造成血糖波動過大。
E、糊狀食物沒有不同食材不同色彩、不同質感、不同口感的區別,不利於孩子學習「如何吃」,更無法掌握「吃的技巧」。
另外,常見的用輔食機、破壁機制作的糊狀食物是這樣的:
看起來還挺好,註意一般展示的食譜都是這樣五顏六色,好看又有食欲,但這不是一餐要吃這麽多種,一餐只吃一種。那麽給寶寶吃的時候,就變成了一碗無法分辨食材種類、看不出食材原本的色彩,品嘗不出食物原味的糊糊。
這在輔食添加階段初期非常影響孩子學習和掌握「吃的技巧」。
寶寶在添加輔食初期,「吃飯」這個行為,調動了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所有的感覺器官,以及手眼腦協調和手部的精細動作。食物的色彩、觸感、氣味、味道、大小、軟硬,寶寶嘗試抓食物,這些都是對這些感覺器官以及大運動精細運動發育的正向刺激,這些刺激給的越多,對寶寶的成長越有利。
但是現在食物變成了這樣的糊糊,孩子如何分辨白色的山藥、紅色的蘋果、黃色的小米?糊狀食物怎麽抓起來送到嘴裏呢?嘗試一次抓不到,再嘗試一次抓不到,孩子反復幾次就沒有耐心再去試了。
所以破壁機、輔食機都適合輔食添加初期寶寶從吸吮-吞咽的過渡,而吞咽-咀嚼的過渡一定要註意輔食從細到粗,從稀到稠過渡。
希望我的回答對家長有幫助。
如果你對輔食添加和餵養的細節還有疑問,可以檢視我以往回答的匯總,能讓你少走彎路少踩坑:
如果有需要,也可以付費咨詢獲得更加精準的分析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