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一下,骨掃描一般註射的是鍀-99m(⁹⁹ᵐTc-MDP),活度20~25mCi。假設這些藥物(顯影劑)靜脈註射在軀幹沈積,用一個直徑25厘米、高64厘米的圓柱體進行簡化模擬,可以計算得出患者體表的正向照射25mCi有效劑量率(μSv/h)如下:
距患者體表位置 未衰變 3小時衰變 6小時衰變 12小時衰變
5cm 449.7 318.4 225.4 112.9
10cm 305.1 216.0 152.9 76.62
100cm 16.94 11.99 8.488 4.254
200cm 4.820 3.412 2.416 1.211
300cm 2.235 1.583 1.120 0.561
註:關於有效劑量率,一般醫學物理不太承認這個物理量,因為有效劑量是「防護量」;醫學評價通常用的是近似值周圍劑量當量,不過最終評價還是要歸結到「有效劑量」上來,從純計算角度,是可以給出「有效劑量率」這個概念的,這個數乘以受照時間,就可以直接算出誌願者(患者陪同家屬)所受的有效劑量。對於公眾,年有效劑量限值是1mSv,指導值一般是0.2~0.3mSv。
從以上計算結果來看,一天24小時,⁹⁹ᵐTc半衰期6.02小時,如果按10cm計算,也不過2.48mSv,如果是1m遠,則只有0.14mSv;雖然這個劑量看似有點高,但實際上你陪護過程不可能沒有超過患者體表1m的時候,也就是說實際情況會比計算結果低,再加上陪護過程大多數還是側向照射,這個結果會進一步降低(側向照射會比這個結果小一半左右)。
退一步來說,如果你一直都站在邊上面對面攙扶患者,使得有效劑量到了2.48mSv,其實對胎兒本身影響也不大;當然,如果這個劑量再大1000倍,那麽對胎兒就可能是致命的了。之後一段時間可以做一下四維彩超(現在生孩子一般都會做這個的,主要是排畸,致畸的因素有很多,不光是放射線,還有一些藥物啊、生活環境等各種各樣的復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