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鄭麗傑
春日之際,大自然呈現出勃勃生機,正是兒童生長發展的黃金季節。然而,不少家長面對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盡管自身身高不差,但孩子的身高卻似乎落後於同齡人。
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是先天遺傳影響,還是後天環境的結果?是營養不均衡,還是缺乏足夠的運動?針對這些家長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潮新聞·錢江晚報健康小站、杭州西湖區文新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兒科主任,牟夏蓮主任醫師結合其在門診中遇到的常見疑惑,提供了一系列科學而實用的指導意見,幫助家長在這個春季更好地抓住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充分釋放孩子的生長潛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研究顯示,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主要分為兩大類:遺傳和環境。父母的遺傳因素大約占到了70%,而後天的環境因素如營養、運動、睡眠、心理和生活環境等影響則占30%。這意味著,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孩子的遺傳因素,但透過最佳化後天的生長環境,仍有很大空間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
矮小癥並不僅僅是身高低於平均水平那麽簡單,而是指孩子的身高低於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的兒童平均身高的兩個標準差,或處於正常兒童生長曲線的第3百分位以下,每年生長速度低於5厘米。家長可以透過定期測量和比較孩子的身高,來初步判斷孩子是否存在生長發育的問題。
在關註孩子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家長們常常會落入一些誤區,可無意中影響了孩子達到其最大的生長潛力。了解並避開這些誤區,對於促進孩子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誤區一:過度依賴「晚長」希望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發育有早晚之分,對於身高稍矮的孩子,他們寄希望於「晚長」能夠幫助孩子迎頭趕上。確實,如果孩子的身高與同齡孩子的平均身高差距在2-3厘米之內,透過後天的努力有可能追趕上來。然而,如果這一差距超過5厘米,特別是達到或超過10厘米,僅僅依靠晚長而沒有采取其他措施,孩子達到正常身高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誤區二:錯誤的發育標誌判斷
許多家長將變聲和月經來潮視為孩子開始發育的唯一標誌。事實上,這些只是青春期後期的發育跡象,而不是發育的開始。女孩的發育往往從乳房開始,男孩則從睪丸開始,有些孩子可能首先出現第二性征,如陰毛。重要的是要關註孩子的骨齡是否與實際年齡相符,通常情況下,二者之間的差異不應超過一年。
誤區三:過分強調營養的角色
當面對孩子身高增長緩慢時,一些家長可能認為這是因為孩子攝入的營養不足。雖然營養是生長發育的關鍵因素之一,但身高的增長受到遺傳、營養、疾病、運動、睡眠和社會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僅僅透過增加食量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
如何讓孩子科學地長高?
針對病因、準確用藥,不是所有的矮小癥都要用生長激素。保證睡眠時間和品質,讓生長激素在夜間熟睡時充分釋放。建議學齡期的孩子不晚於22:00睡覺,並保證睡眠時間至少 8 小時。多運動,以縱向彈跳、拉伸類運動為主,比如跳繩、籃球、跑步、遊泳等,刺激骨骺,幫助長骨軟骨細胞的增殖,促進骨骼生長。註意均衡飲食、杜絕肥胖、避免早發育。宜多吃富含蛋白質、鈣磷鋅、維生素等食物,少吃糖分高、油膩、過鹹食物。保持孩子良好情緒,多表揚多鼓勵孩子。不要隨意打罵孩子,尤其在進餐時或睡前。建議家長給孩子定期測量身高並記錄,強調同一時間同一測量尺同一測量人。
透過上述綜合措施的實施,家長可以在確保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生長潛能。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