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音量過大會損傷聽力?

2024-09-16親子
對於不少孩子來說,耳機和喇叭是隨身攜帶的必備小物品。然而這一現象背後也浮現出一個值得關註的問題:孩子大聲聽音樂是否會對他們的聽力造成損害?
國際職業健康安全法規規定,職業雜訊暴露應低於85—90分貝。對於新生兒來說,相關研究建議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雜訊水平應低於65分貝。綜上所述,臨床上建議進入兒童外耳道的雜訊聲壓水平低於65分貝。
雜訊性聽力損傷的程度與雜訊特性、暴露時間及個體易感性等多重因素有關。當雜訊強度越大,損傷程度越嚴重;雜訊性聽力損傷主要發生於高頻區(3000—6000赫茲),4000赫茲頻區最易受損,而且窄頻譜雜訊危害更大。
另外,雜訊暴露時間越長,聽力損傷越嚴重。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音樂中,即便音量不算特別大,也可能對聽力造成累積性損傷。兒童聽覺系統相較於成人更脆弱,他們的耳蝸結構更細小,毛細胞也更容易受損。
雜訊暴露會引起的雜訊性聽力損傷,主要包含暫時性閾移、永久性閾移與聲損傷。暫時性閾移指的是雜訊暴露後的聽敏度暫時性下降,表現為聽敏度下降、耳悶感以及耳鳴,這些癥狀持續時間較短,可能為數小時或數天;永久性閾移指的是雜訊暴露導致的聽閾無法完全恢復;聲損傷則往往出現於一次強烈的雜訊暴露(如爆炸)中。
當兒童長時間處於65分貝以上的環境中,往往會導致聽力出現不同程度損傷。例如,產生永久性閾移和聲損傷,若不及時治療,就會引發孩子聽力障礙,進而影響其語言學習能力,導致出現語言發音延遲、口齒不清晰、表達能力差,以及對音樂、節奏等刺激反應遲鈍的現象,也常常會因為聽不見或聽不清家長和老師說話,導致日常行為異常和學習成績不理想等。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在5—19歲青少年中,每4000人中有3人患有不同程度耳聾。目前,中國聽力障礙殘疾人群約2780萬,其中0—6歲聽力障礙兒童約13.7萬人,每年新增聽力障礙兒童2—3萬人。防患於未然,極其重要。
如何發現孩子聽力障礙?
首先,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表現。
聽力障礙的孩子對聲音反應不敏感,比如不易被突然的聲響驚嚇,喚其名字時反應不迅速或常常沒反應;與人交流時常盯著對方嘴巴,或有喜歡偏頭、將手攏在耳後等習慣;語言發育明顯滯後於同齡人,比如到了該說話的年齡還不會發音,或者發音不清、不準確等;上課時註意力不集中,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答非所問;喜歡將電視或其他聲音裝置的音量調得很高。
其次,對孩子作聽力檢查。
聽力檢查通常分為主觀和客觀聽力檢查。主觀聽力檢查需要測試者配合來完成相應任務,而客觀聽力檢查則是透過測量聲音的傳導或大腦對聲音的反應來評估聽力系統的功能。
主觀聽力檢查: 純音聽力測試是最常用的聽力檢查方法之一,透過給測試者依次播放不同頻率的純音,並讓測試者根據聽到聲音的情況做出反應,如聽到聲音則舉手示意等來評估聽力閾值,此方法可以了解測試者在各個頻率上的具體聽力情況,判斷聽力損失的型別和程度;言語辨識測聽則是使用特定的言語材料,如單詞、句子等,讓測試者聽到聲音後復述或理解,進一步了解測試者日常交流中的聽力情況。
客觀聽力檢查: 耳聲發射是透過檢測耳蝸內產生的聲音訊號,反映耳蝸的功能狀態,可用於篩查新生兒和嬰幼兒的聽力,以及評估某些聽力疾病的早期變化;腦幹聽覺誘發電位可透過監測大腦對聲音刺激的電生理反應來評估測試者聽覺功能,適用於嬰兒、幼兒等無法配合聽力測試的人群;多頻穩態誘發電位使用多個頻率刺激,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全面的聽力評估,尤其適用於無法配合純音聽力測試的兒童和特殊人群;聲導抗測試可測量中耳的功能,如鼓膜的活動度、聽骨鏈的傳導情況等,有助於判斷中耳疾病如中耳炎等對聽力的影響。
如何保護孩子的聽力?
兒童期是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任何損害都可能影響他們的語言學習、社交技能和整體發展。
預防聽力受損不僅關乎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關乎他們的未來成長。家長應密切關註孩子的聽音樂習慣,教導他們合理控制音量和時間。如果發現孩子有聽力相關問題,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聽力檢查,並及時進行聽力矯正。
遵循「60-60-60」 原則:即聲音調節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音量不超過60分貝,連續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可使用音量限制軟體或功能,幫助控制孩子使用裝置的最大音量輸出。
選擇合適的耳機: 耳機型別同樣值得關註。入耳式耳機由於更貼近耳膜,可能增加聽力受損的風險。相比之下,開放式耳機在這方面的風險可能較低。優先選擇降噪耳機或耳罩式耳機,降噪耳機可將環境聲音降低15—20分貝,減少外界噪音的幹擾,從而在較低音量下也能享受清晰的音質。
定期檢查聽力: 如果孩子經常接觸高音量環境,定期檢查可及早發現並幹預潛在的聽力問題。家長及教師要多向孩子普及聽力保護知識,讓他們了解大聲聽音樂的危害,並學會自我控制音量。
不少研究提到適量音樂刺激對孩子聽力發育是有益的。因此,也鼓勵孩子在適當的環境中分享音樂,如家庭聚會或戶外活動時,但需註意音量及減少對耳機的依賴。
家長和教育者應透過合理的音量控制、選擇合適的耳機、定期檢查聽力以及有效的教育與引導,共同守護孩子們的聽力健康。讓音樂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美好陪伴,而非潛在的健康威脅。
作者:吳素娟
文:吳素娟(嘉定區中心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圖:視覺中國編輯:李晨琰責任編輯:唐聞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