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愛孩子的方式裏,藏著父母的層次

2024-11-04親子
你深愛的孩子,他愛你嗎?
在針對3000多名中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中,有一個選項是「你對父母的態度」,結果顯示:
56.28%的孩子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19.22%的孩子對父母態度冷淡;
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
6.62%的孩子懼怕父母;
僅有4.75%的孩子喜歡父母。
很多父母困惑不解,為什麽我們掏心掏肺對待的孩子,到頭來卻如此不待見我們?
【母愛的羈絆】一書說: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來自父母。
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自以為給予孩子的是最好的愛,結果卻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傷害。
01
匱乏的父母,給出的愛,是犧牲。 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看一次難受一次。
茉莉,一個在眾人眼中品學兼優的女孩,卻在一個尋常的夜晚,毫不猶豫地跨上陽台,跳樓了!
16歲的生命,戛然而止!
媽媽想不明白,女兒為何會一心赴死?借助高科技「時光回溯」,媽媽才看到了背後的真相:
茉莉表現優秀時,她沒有肯定,反而對女兒說:「沒有我你能有今天嗎?」
茉莉喜歡的專業與她有所沖突時,她說:「為了你我放棄大好前途,你卻不爭氣,如果不是為了你,你以為我願意嗎?」
茉莉但凡表現不好,她又是一頓抱怨:「為什麽我放著教授不做,在這裏受你的氣啊?」
為了把女兒培養成才,海歸碩士畢業的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把全部的時間、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女兒身上。
然而,由於沒有了自我,沒有了價值感,成就感,她時不時就在女兒面前標榜自己的犧牲,以此彌補內心的匱乏。
但沒有一個孩子能承受住父母放棄自我的壓力。
最終,這份窒息的母愛,導致茉莉患上抑郁癥,深夜跳樓自殺。
正如papi醬在節目中說的:
「父母的犧牲感,讓我覺得父母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份都是我造成的。」
內心匱乏的父母,給不了孩子他們自己沒有的東西。
他們透過燃燒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本質上是因為父母無法自我滿足,希望透過「情感勒索」來獲得安全感。
這樣的愛,帶給孩子的不是內心的溫暖和感動,而是痛苦的內疚和沈重的心理枷鎖。
02
強勢的父母,給出的愛,是控制。 教育家李柳南曾自述是一個能幹且強勢的母親。
每天,她排滿了兩個孩子的日程表,包括什麽時候起床、吃飯、學習,乃至報的補習班、看的書本,做的習題、上的學校,都要她說了算。
如同一個監工一樣,盯著兩個孩子讀書、寫作業、刷題。
為了備戰中考,她問都沒問,就把兩個孩子送去了遠在郊區的全日制補習班,讓孩子每天從早五點學到晚十二點。
女兒喜歡上漫畫,她就擅自闖進女兒的房間,把女兒珍藏的十多本漫畫書全扔了。
在她的強勢管控下,兩個孩子成績確實一直名列前茅,但在高中的時候卻先後提出了退學。
兒子每天待在家裏玩遊戲、看電視、睡覺,患上了嚴重的社交障礙癥。女兒也把自己關在房裏,把頭發剃光,撕毀衣服和書籍。
為什麽會這樣呢?
【不強勢的勇氣:如何控制你的控制欲】一書指出:強勢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束縛,限制他們的自主性和自由發展,導致情緒失控或反抗情緒的產生。
管得太多,是束縛;管得太嚴,是侵犯。
父母越強勢,孩子越會感到被他們的控制緊緊捆綁。
壓抑之下,孩子要麽在沈默中爆發,就像李柳南的一雙兒女,不斷向內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直到某一天,這些累積的情緒與壓力如同火山一般,以不可預測的方式爆發出來。
要麽選擇叛逆逃離,就像那個北大高材生王猛,用一萬五千字的長文控訴父母無處不在的控制欲,隨後拉黑父母,與父母斷絕關系,12年不回家。
而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對彼此的傷害。
03
懶惰的父母,給出的愛,是恐嚇。 浙江台州,一個爸爸因為兒子作業沒完成,竟在深夜把兒子帶到太公墳前罰站。
不僅如此,他還拿走了兒子鞋子,特意堵在下山路上,不讓兒子下山。
起初,兒子還老實站著反省,可就在爸爸接個電話的功夫,兒子就不見了。
這時候爸爸才開始擔心,兒子掉進山坑或者迷路了,於是馬上報了警。
所幸在警察的幫助下,兒子被平安找到了。但找到時,兒子卻因為過度害怕,一度哭得渾身顫抖。
孩子的成長天生需要大人的教育和引導。在教育過程中,家長要時時考慮到孩子的思維水平胡接受能力。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嚇唬教育孩子,說到底就是父母的一種偷懶行為:
懶得給孩子講道理,懶得與孩子周旋,懶得消耗耐心慢慢引導孩子。
而因恐嚇變乖的孩子,也不是真的懂事,而是害怕了、沈默了、妥協了。
心理學上,就曾有一個關於恐嚇對幼兒影響的實驗:
心理學家華生先是讓一個九個月寶寶小艾伯特喜歡上毛茸茸的小動物。
兩個月後,每當小艾伯特想伸手摸小動物時,華生就會敲擊鐵棒,制造出巨大聲響,把小艾伯特嚇得劇烈抽搐,哇哇大哭。
一周以後,小艾伯特只要一看到小動物,就控制不住地尖叫。
實驗的最後,小艾伯特更是對一切帶毛的東西,甚至是聖誕老人、胡須,都恐懼不已。
心理治療專家彼得萊文曾說:傷痛和恐懼是一對孿生姐妹,是人生命中兩個主要的殺手。
當父母懶於教導孩子,只想省時省力,利用孩子的恐懼心理去恐嚇孩子以達到教育目的,父母確實可以贏了孩子。
但被嚇輸的孩子,卻一生都有心理陰影。
04
強大的父母,給出的愛,是成全。 2021年,奧運冠軍江旻憓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在致詞時她說:
「我從小誌願是做個乖女,因為父母犧牲很多去成全我的夢想,但我仍令他們失望了三大次。」
第一次,是她「違背」母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擊劍而非芭蕾;
第二次,是遵從內心,選擇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非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踏實生活;
第三次,是膝蓋嚴重受傷後,沒有聽父母話選擇退休,而是堅持參加東京奧運會。
雖然江旻憓頻頻「叛逆」,但她有一對強大的父母,給她探索和試錯的空間,給她最大的尊重和自由,去成全她。
所以江旻憓在奪冠後,曾特別感激地說:
「日日都感謝父母,今日再多講一次,很多謝他們。雖然他們不想我做運動員,但是一直都讓我做運動員。」
因為父母強大的後盾,極大地增強了她的信心和勇氣,讓她的抗壓性特別強。
就像這次她征戰巴黎奧運會,賽前因為右腳膝頭十字韌帶的舊患復發,這讓她有點懷疑自己的能力,但她還是很快就調節好心態、消化了負面的情緒。
比賽時,更是在開局1-7落後的不利局面下,最終透過延長賽一劍決勝,以13-12完成超級逆轉,贏得了冠軍。
【園丁與木匠】一書中有段話說得特別好:
「木匠式的父母,是奔著‘塑造一個成品’去養孩子的,孩子被修剪到傷筋動骨,還不見得能讓你滿意。
而園丁式父母,是負責一個開放、穩定、充滿愛的空間,讓任何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可以任意蓬勃發展。」
強大的父母,往往是園丁式父母。
他們關註的,從來不是孩子的優秀與否,而是孩子能否成為最好的自己。
他們尊重孩子的選擇,成全孩子的人生,讓孩子因為自由而更自律,因為熱愛而更投入,從而把人生這條路越走越寬闊。
05
高爾基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但是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
為人父母,我們都想為孩子好,但如何避免把這種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則是每一位父母都要修煉的重要課題。
願父母們都能明白:愛不是枷鎖,也不是犧牲,更不是恐嚇,而是祝福與成全。
也願孩子們都能在一個安全、溫暖、充滿愛的家庭中,向陽而生、茁壯成長,一生都充滿無限希望與光明。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