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父母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以前你自由自在,你的世界在遠方。現在你束手束腳,你開始回歸家庭。
從呱呱落地的娃娃開始,父母與孩子就開始了一生的愛和牽絆。然而,愛是天生的,教育卻不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我們獲得了父母這個新身份,作為父母我們與孩子其實同齡,我們知道孩子從出生就開始學習了,1歲的父母也一樣需要從零開始學習。唯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會天天向上!今天分享一份父母成長書單,從孩子出生要做的功課都有哪些呢?
1、睡眠問題
孩子出生第一年最大的挑戰可能就是孩子的睡眠問題了,寶寶不睡覺,全家睡不好,缺乏睡眠也是產後抑郁爆發的重要原因,那麽如何讓寶寶睡好覺,讓父母休息好呢?
神經科學家、睡眠顧問佐菲雅博士在【寶寶如何睡整覺】書中根據生物學和睡眠科學前沿研究成果,為寶寶量身客製了一套睡眠方案,旨在指導父母們幫助寶寶睡個安穩覺,也讓父母們睡個好覺。
2、生命力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孩子能夠【茁壯成長】成了為人父母者最大的願望。書中說那些有生命力的孩子往往能在我們這個快節奏、數位驅動、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茁壯成長,那麽如何養育出有生命力的孩子呢?考試分數顯然不是答案。
作者蜜雪兒博士認為有生命力的孩子具備這七種特質:自信、同理心、自制力、正直、好奇心、毅力和樂觀,這七種性格優勢能提高人的心理韌性、社交能力、自我意識、道德能力和情緒靈敏度。這七大特質將會為日後孩子的幸福和更大的成就奠定基礎,讓孩子擁有迎難而上的生命力。
3、「揠苗助長」
焦慮和快節奏是這個時代的標簽,孩子不停被催著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快點穿衣服、快點長大,而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裏告訴我們兒童教育的關鍵就是不要揠苗助長,要尊重孩子的本能。
孩子就像蜜蜂一樣,有一個預定的心理機能,他會在自己生存本能的指引下去學習和探索這個世界。我們要做園丁式的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的父母,學會尊重孩子的學習規律,陪伴他去探索這個廣闊的世界,然後以靜待花開的心態等待孩子慢慢長大。
4、愛的傳遞
孩子小時候在家庭中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獲得愛,當我們不能夠正確的愛孩子,愛得過多,愛錯了方向,都會讓教育適得其反。
那麽怎麽判斷孩子是需要愛還是其他呢?
李躍兒在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這樣說:如果孩子想要一塊餅乾,要是他正常說「媽媽我要吃餅乾」,就是餓了;如果他哼哼唧唧地說,就不是餓而是需要愛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抱抱孩子,確保把愛的訊息和能量傳遞到孩子那裏去。
5、愛的環境
金韻蓉在【把話說進孩子心裏】也有類似的觀點:給孩子營造一個很安全、很有愛、能放心去信任的家庭氛圍,是為人父母首要的責任。
孩子只有在一個安全、覺得自己被愛的環境裏,才能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不需要去擔憂的其他事,這樣他才會安心地學習和探索這個世界。
6、父母成長
但是,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父母,很多為人父母者可能也沒有得到過恰當的愛。
尼娜·布朗在【父母的羈絆】說:父母的言行舉止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童年,並且會在孩子成年後持續的對他的工作和生活產生影響。
那麽父母的自我教育和成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走出原生家庭的羈絆,斬斷自戀父母的影響,需要我們這一代的努力,改變和成長可能並不容易,但我們仍然要堅定的做這件事。
7、行為目的
養育之路並不會一帆風風順,總是伴隨著問題和挑戰,孩子可能會哭鬧,會撒謊,會生氣,會沈迷電子產品......
個體心理學阿德勒在【孩子的教育】裏說: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藏著未被發掘的心理動力。孩子所有不可愛的行為都是在呼喚愛。懂得孩子,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為孩子營造積極正向的家庭氛圍,並給到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肯定顯得尤為重要。
李躍兒說: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確的結果,而是走向正確的道路。
這條路很長,任重而道遠,願我們在書中找到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