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進行學習和思考,離不開思維能力,有的人思維能力強,思路清晰,能將復雜事物分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有的人一遇到復雜的事物就不知從何入手,一個頭、兩個大,後來幹脆放棄,人和人之間差距就拉越遠。
思維能力可以說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會形成一種習慣,越早進行培養,孩子的受益就越大。
什麽是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指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況和間接的反應,思維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1、概括性
思維反應的是一類事物的共性和普遍聯系,和感知覺不同,感知覺反應的是事物的個別特點,比如,孩子手裏拿著冰塊,感覺到他是冰涼的,這是感知覺,而孩子知道從冰箱裏拿出來的東西都是冰涼的,這就是思維。
2、間接性
思維是透過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和認識一些沒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關系的過程,思維離不開已有的知識經驗,必須建立在感知覺和記憶的基礎之上。
感知覺只是反應感受到的事物的過程,記憶將知識和經驗保存下來,思維是對感知覺和記憶進行整合後的反應,比如孩子知道剛從冰箱裏拿出來的牛奶是冰涼的,他不需要用手去摸,或是之前有拿過冰牛奶的經驗,而是透過思維推理得來的,冰箱裏拿出來的任何東西都是冰涼的。
孩子的思維發展表現在概括性水平越來越高,間接性程度越來越深,概況和間接這兩種特性是相互聯系的,當孩子能概括事物的共同特征時,才能進行間接性的認識。
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1、豐富孩子的感覺和知覺經驗
由於孩子的思維是建立在感覺和知覺經驗之上的,所以可以透過豐富孩子的感覺經驗,從視、聽、觸、味、嗅等感覺入手。
如給孩子看有益於發展的優質的書籍、帶孩子去欣賞各種美景,豐富孩子的認知和見識,給孩子聽不同的聲音,如不同的材質碰撞的聲音、鳥鳴聲、各種樂器的聲音,觸摸各種物體的材質,感覺粗糙、光滑、柔軟等不同的感覺刺激,吃各種食材,豐富孩子的味覺感受,聞不同食物、水果、調料的味道等。
在具體的操作中,最好是同時調動起孩子的各種感官,比如一個香蕉,先看一看、摸一摸、拍一拍、聞一聞、嘗一嘗,這樣孩子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
2、鍛煉孩子的記憶
記憶是孩子思維的素材,孩子的思維發生在有記憶以後,平時多和孩子提問,比如問孩子今天在路上見到了什麽,中午吃的什麽等,讓孩子能調動起記憶,隨著孩子能記住的越來越多,他的思維能力才能有所發展。
還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如將5種物品放在孩子眼前,等孩子看完了之後,讓他閉上眼睛,你拿走一個物品,問孩子什麽不見了;還可以玩記憶棋等來鍛煉孩子的記憶能力。
3、培養孩子的比較能力
比較是在思想上把各種事物進行對比,並確定他們的異同,比較是分類的前提,透過比較才能進行分類和概括。
先讓孩子找出事物的相應部份,如找出紅色的物體。
找物體的不同處,如看兩個物體或圖片,問孩子哪裏不同。
再找物體的相同處,問孩子兩個物體相同的地方在哪裏。
最後學會找物體的相似處,問孩子兩個物體哪裏比較像。
4、培養孩子的分類能力
分類能力是發展邏輯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因為分類活動表現了幼兒思維概括性的水平。
可以讓孩子依照不同的特點和概念進行分類,如將一些圖片進行分類,哪些屬於動物,哪些屬於植物,哪些屬於交通工具等。
透過日常生活和遊戲,就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關鍵在於家長有意識、有方法的進行引導。
5、有意識的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使孩子的思維從片面性、單一性,引向多面性,從固定性向靈活性發展。
引發孩子的思考,比如問孩子,有個人養了一只大狗和一只小狗,他在門上開了2個洞,一個大洞、一個小洞,問,他為什麽開了兩個洞?
再比如問孩子,一棵樹上有6知鳥,有人開槍打死了一只鳥,問:樹上還有幾只鳥?
6、讓兒童在生活實踐中得到豐富的生活經驗
日常生活中,透過實際操作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比如在教孩子算數時,要透過實物來進行,而不是讓孩子透過口頭進行運算。再比如吃飯時問孩子「為什麽豬有骨頭,菠菜沒有骨頭?」「救生圈為什麽會浮在水面上,磁鐵為什麽會沈入到水底?」等。
透過生活實踐,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提高判斷、推理和理解的水平。如透過種植,讓孩子認識種子是怎麽發芽的,向日葵是怎麽開花的;飼養小蝌蚪,觀察變成青蛙的過程;拿出兩杯清水,將泡騰片放入一杯中,讓孩子觀察泡騰片溶解的過程,引發孩子對生活的關註,養成思考、學習和探索的好習慣。
7、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準備各種材料,引導他們進行思考
比如問孩子紙可以做什麽?杯子可以做什麽?還可以將家裏的廢舊材料重新利用制作成新的東西,引導孩子思考如何廢物利用,變廢為寶。
給孩子玩建構類的玩具,搭建不同的形象,引發孩子思考,提供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