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評論之星·視評|「反向育兒」要適時也要適度

2024-11-19親子
04:15
□劉曉林 張瀟洋 高雯靖(山東大學) 指導老師:林昱君
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男孩打遊戲沒有時間概念,爸爸反向育兒陪玩到淩晨四點,還差兩個小時上學,男孩崩潰大哭。父親「你要玩夠了,自己去解除安裝」。
近年來,類似的「反向育兒」在當代年輕父母中流行開來,引發了大家的關註和思考。世界桌球冠軍鄧亞萍在面對熱衷手遊、想成為電競手的兒子時,選擇尊重兒子意願,甚至專門考察了兩家電競俱樂部。但在得知職業電競選手每天要訓練12個小時,兒子打起了退堂鼓。作為一種非傳統的教育方式,反向育兒的核心是「走孩子的路」:順應孩子的邏輯,模仿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意識到問題所在,並自我解決。
反向育兒折射出當代人教育觀念的悄然嬗變。采用反向育兒方法的,多是已為人父母的80後、90後,對他們來說,成長中接受的更多是命令式、灌輸式的傳統教育,「明令禁止」「一堵了之」成為他們在成長路上許多時候面對的要求。待到80後、90後成為父母,更加多樣的教育環境和多元的文化場景塑造了他們新的教育觀念,讓他們采取了和父輩不完全相同的教育方式。反向育兒就是其中之一:面對孩子某些不當行為並不一味阻攔,而是「順勢而為」,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問題所在並加以解決。從對孩子一味地阻止和打壓轉變為讓孩子親身去經歷、去發現,而非包辦代替,說明他們在努力按照兒童成長規律去改進教育方式。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他們對以往教育觀念的「反抗」和「矯正」,還映照出年輕一代拒絕內耗、關愛自我的生活理念。
不過,家長也要理性看待反向育兒,不能將其視為解決教育問題的「金鑰匙」。首先,要挖掘實施反向育兒的「因」。父母需找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源,比如孩子為何沈迷網路?為何不愛學習?熟悉教育規律的人都知道,這往往是點滴問題的疊加所致。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事業,而非「短期收益」,若在出現問題時僅僅依靠反向育兒這一「應急之策」,缺乏對孩子日積月累的真正尊重,恐怕不足以撬動解決根本矛盾的支點,難以讓孩子從這種目的性過強的教育中有所改變。
其次,反向育兒要結合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既要適時又要適度。山東濟南一中學教師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家長在孩子身心發展的不同階段,采用反向育兒效果不同。孩子年齡較小時,認知和認識主要依靠父母的引領,這個時期反向式育兒的效果會更好。如果孩子進入青春期再去使用反向育兒的方式,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對抗。」此外,「反向育兒」要「反」到何種程度,需要家長進行動態監控。誠如上文中的這位父親,在實施反向育兒的過程中,要時刻關註孩子的身心狀態,觀察孩子是否因長時間的遊戲而身心疲累,並根據孩子的情況及時調整策略,避免陷入「矯枉過正」的境地。
「走孩子的路」目的不是「讓孩子無路可走」。堅持「教育性交流」而非「懲罰性交流」,這提醒著,無論「反向育兒」還是「正面引導」,愛與尊重的內核不能丟,同時要註意因娃而異、張弛有度,避免劍走偏鋒。畢竟,無論什麽方式,「育」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