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當我讀懂「魚缸法則」,孩子的叛逆消失了,變化太驚人

2024-11-04親子

01

兒子小時候,我和他爸崇尚自由教育,覺得只要孩子健康快樂,成績好不好無所謂。

可是到了五六年級,他的成績開始直線下滑,我們就開始變得焦慮了,懷疑之前對孩子太放縱了。

對兒子的要求變得嚴格了起來,報了2個補習班,盯著寫作業。

有一次,老師向我反映他作業沒做,回家後立馬罰他寫了2張試卷。

後來,看別人家孩子才藝滿滿,我又給他報了二胡班,讓他的課後行程更滿了。

然而,到了初中,不知怎麽的,他的學習態度慢慢崩盤。

拒絕上補習班,二胡也不練了,手機不離手,作業更是看心情。

不想學習、胸悶、厭學,都成了常態。

我對孩子說:「家裏不缺你吃穿,就希望你好好學習,怎麽就這麽難呢?」

換來他低聲懟我:「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台學習的機器人,你們按下開關鍵,我就得學習,千篇一律「擡頭讀書,低頭刷題」的生活,我看不到一點人生的希望!」

我一直認為愛孩子就要替他規劃好一切,並嚴格督促他向前走。

沒想到自己付出了這麽多,兒子卻一心想逃離。

02

後來透過在媽 心理 不斷學習, 我知道了孩子厭學的深層原因。

在密不透風的學習環境裏,成績成了衡量孩子唯一的指標時,他很難有其他的價值感和體驗感。

只要學習不如願,成績不能證明自己的優秀,內在的焦慮又沒有一個出口時,孩子就只能不斷向內自我攻擊,最後壓抑成傷。

而長期只圍繞著學習的生活,也讓他們與周邊世界的連結稀薄,難以產生歸屬感和使命感。

他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所以花錢大手大腳,沒有一點概念;

現實中朋友很少,所以沈迷手機、遊戲、小視訊;

沒有健康的負面情緒排泄渠道,所以心情不好就只知道沈迷手機、遊戲、小視訊

心理脆弱,易燃易爆炸,動不動就嚷嚷著要走極端。

固有的養育模式已經成型,我們很難看見孩子的內心,孩子也掙脫不了我們的控制,兩難之境,他就選擇用自我放棄的方式,毀掉自己。

老師給我講了在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故事。

講的是,魚缸裏的小魚,每天都得到精心的照料,可2年過去,小魚始終只有三寸長。直到有一天魚缸被打破,小魚被放到了院子裏的水池中。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小魚就從三寸瘋狂地長到了一尺!

而這種打破魚缸,讓魚兒更快、更好成長的現象也稱為「 魚缸法則 」。

小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亦是如此。

一個被圈養於魚缸的孩子,他的世界被收窄到課桌的方寸之間,沒有選擇、沒有自由,成長之路自然變得尤為艱難。

孩子厭學後,我和孩子爸爸明面上給了孩子充分的自由,

幫他請假,允許他拿著手機,給他錢在家點外賣……

實際我們的內心一直希望孩子選擇我們預設的答案,總是在言語中暗示孩子:

你休息完這兩天假以後,好好上學就行了;

玩一會兒手機就放下吧,晚上11點以後不準再玩;

這周只允許點2次外賣,爸爸媽媽做的飯不好吃嗎?

……

殊不知這些「口是心非」的行為,一點點地破壞了親子間的信任。

孩子一邊被壓迫著被動學習,一邊內心不斷衍生出叛逆的種子。

最終徹底擺爛,打死也不想去上學了。

了解清楚了原因,我們就可以針對性調整,下面我就分享一下具體的做法,一共3個關鍵點,千萬別漏掉了!

03

1、學會放手,給孩子更多自主安排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掌控感和支配感

在過去,我常常被焦慮和憂慮所困擾,無法容忍孩子有片刻的松懈。

無論是看電視還是玩手機,只要孩子沒有在學習,我就會覺得他不夠勤奮,缺乏自制力,於是不斷地提醒和督促,希望他能持續保持學習狀態。

然而,我卻沒有意識到,人不是一個沒有情感和感受的機器,這種持續的催促和壓力會讓孩子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之下。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再跟兒子相處時,就時刻提醒自己,少幹預孩子的事。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吃多少,愛吃什麽不愛吃什麽,天冷了添衣服,完全心裏有數。

再說,挨凍一天,下次自己就知道加衣服了,錯了就錯了,又能怎樣呢?

當我不再用這樣的細節去關註他時,我發現,兒子的炸毛程度明顯降低。

其他能自主選擇的事情,比如上什麽興趣班、閱讀什麽課外讀物、如何分配休閑時間等等,都給他自主決定權。

孩子想嘗試的事情,如學滑板、參加比賽、和朋友去露營……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我都支持孩子試一試。

我和他爸爸有時間的時候就帶孩子出去走走,見見世面,釋放壓力。

漸漸的,兒子的對抗情緒越來越少,對我的敵意也沒那麽大了。

家長管住嘴,說出的話孩子才會認真聽。

2、做個情緒穩定的「客體」,擁抱松弛感

孩子的心理養育有三類客體,父母、他人(朋友、同學、親戚、小動物等)以及興趣愛好(大自然、藝術、運動、遊戲等)。

在這三類客體中,父母是最重要的養育客體。

做個情緒穩定的「客體」非常重要。

剛學習時,我的情緒很不穩定。

孩子表現好一點,馬上就開心不已。

孩子表現差一點,我立即覺得如臨大敵,放大孩子的問題,自己也惶恐不安。

幸好心理咨詢師接住了我的情緒,總是耐心的幫我的情緒和孩子的問題剝離開。

她常跟我說:

「不要將情緒跟事情搞在一起,盡管可能是事情帶來的情緒,但這份情緒不是孩子的,是你的。

你如果希望給孩子賦能,幫助孩子,就不要帶著你的情緒去做一些事情。

如果你像孩子四處宣泄自己的情緒,覺得好難,自己快崩潰了,自己好無力。這樣的狀態會嚴重影響孩子的。」

經過她的輔導,我的狀態逐漸穩定下來,除了認真聽課,就是去參加一些朋友的活動,做做美甲,逛逛街,把自己從家庭中抽離出來。

當我感到壓力大或者情緒波動時,就寫寫情緒日記。把自己的情緒整理出來,放松一下心情,我發現很多焦慮和煩惱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麽嚴重。

自己穩定以後,面對孩子的狀態,就多了一些松弛,不再像之前一樣,眼裏心裏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問題。

和孩子溝通時就會有意識的用老師教的親子溝通的方法,引導孩子排泄負面情緒。

就這樣,在我的調整和引導下,兒子的態度和言行都有了明顯的變化。

他告訴我:

曾經,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不斷的提醒讓他感到窒息,每當想到我,他就覺得喘不過氣來。

他明白我對他的愛,但無法接受我的方式和思考模式,於是用激烈的反應來表達他的抗議,希望我能明白他的心聲。

看到我因此而傷心,他同樣感到內疚和自責,但他無法控制自己的反應。

現在,他看到我主動做出的改變,感到非常欣慰,並且想要為過去的行為向我道歉。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盡在不言中。

陪伴兒子走出這段時期,重新恢復有愛的親子關系,我很慶幸,自己及時的調整了認知,改變了教育方式。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註

青春期叛逆與厭學破解訓練營精華版
媽心理學習動力輔導
購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