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吉祥航空的航班上,一名1歲女童因為哭鬧,被兩個陌生乘客關在廁所裏「教育」引發熱議。在視訊中,被關在廁所裏的女童哭得撕心裂肺,被喝令「有一點聲音都不能出去」。
一個要正視的科學事實是,3歲以內的孩子一般是不具備自控能力的。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到焦躁、恐懼,又難以透過語言充分表達,有時會表現出肢體動作或哭鬧,這實屬正常。1歲的孩子因生理特性發出「噪音」,就由陌生人帶到密閉「小黑屋」,批評甚至恐嚇,很容易造成心理陰影和精神上的傷害。哪怕孩子家長同意,這也是過度和越界之舉。
近年來,由於一些家長不負責任的溺愛,在應管教的情況下也放任孩子在公共場合打鬧,網路上刮起了「代家長管熊孩子」之風,大聲呵斥、裝「人販子」、裝「精神病患者」……方法五花八門,有時確實奏效,發在社交平台上還能給觀眾帶來「爽劇」的暢快感。但與此同時,也必須警惕,對「熊孩子」的定義,和「幫管」邊界、方式、情緒的擴大化。比如,對1-3歲沒有自控力、不懂是非的哭鬧幼兒能否粗暴劃為「熊孩子」?「幫管」能否擴充套件到關禁閉和恐嚇?在當下的一些報道中就頻頻出現了,小朋友跟父母正常對話也遭到陌生人呵斥的情況。要避免此類情緒的不當「外溢」和「傳染」。
在很長一段歲月裏,我們習慣說「他還是個孩子」。伴隨現代社會空間的緊張、壓力的加劇以及「熊家長」故事引發的公憤,人們不願再委屈自身,更愛反問「孩子又怎麽了」。但無論如何,攜子出行是再普通不過且不可避免的行為,在列車、飛機等全年齡「共度」公共場所,我們更應當在成年人世界裏加強溝通:家長避免放任溺愛,路人適當寬容,相關場合的工作人員也應多進行常態化宣傳和管理,以此給幼兒們創造更多寬容、溫和的空間。如果放棄雙向理解尊重,越來越敏感、應激的生態,只能帶來更多的沖突和割裂。屆時,感受到逼仄的將不只是孩子。
(齊魯壹點評論員 孔雨童 繪畫 徐進)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套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