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土絨
(作者土土絨,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日,杭州一所學校因為父親「濃度」超高引發媒體關註。開學前夕,該校召開「好爸爸家長會」,邀請初一新生的爸爸們參加,還擬了一份名為「好爸爸十條」的協定,請爸爸們簽字,倡議他們積極參與家庭教育,保持對孩子的關註和耐心,定期溝通、共同制定規則並遵守。
圖源:杭州市采荷中學
近年來,爸爸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屢屢引發討論。此前,曾有家長爆料,自己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發現全是媽媽參加,「簡直就是已婚婦女的姐妹聚會」,這一現象引發很多媽媽的共鳴。為什麽家長會變成了「媽開會」?爸爸去哪兒了?
不妨來看這樣一組數據。一項基於第三期全國婦女地位調查的研究顯示,在照料孩子的主要承擔者中,父親占比為6.6%,遠低於母親所占的56.2%。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做過一項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逾五成家庭的子女教育,是母親在「唱獨角戲」,三成家庭能做到父母共同負責子女教育,父親擔起主要教育職責的家庭僅占一成。由此可見,母親是大多數家庭教育的「主角」。雖然近年來,年輕的爸爸們越來越意識到這一問題,更多地參與到育兒中來,但總體來說,家庭教育仍然是媽媽們的「主場」。
在這一背景下,杭州這所學校發起的「好爸爸家長會」,積極意義明顯。多項研究證明,父親更多地參與育兒,對孩子的發展有諸多益處,比如有利於孩子性別意識的建立,有利於幫助他們積累社交經驗,有利於讓兒童體驗到力量感與安全感等等。也正因為此,近年來,杭州多所學校開展以父親專屬的家長會、開放日、運動會、助教等活動,引導爸爸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更好「履職」。
當然,這類活動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比如說單親家庭可能會感到為難,還有一些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確實無法參與到家長會或類似活動中來,這些實際情況都應予以諒解,無需膠柱鼓瑟,強求統一。事實上,教育並不是一道數學題,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解法」。鼓勵父親參與育兒,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關心和愛,感受到父職不曾缺失。在不久前熱播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黃亦玫與方協文離婚後,媽媽黃亦玫帶著孩子在北京生活,爸爸方協文則在上海。爸爸定期把孩子接到上海生活一段時間,這也是履行父職的一種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父母已經離婚,甚至分居不同城市,也不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太大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家庭教育也是一項重要的、具有專業性的事業,需要父母不斷學習,提升自己。這些年來,不少地方都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透過開設家長課堂、教育沙龍等方式,引導爸爸媽媽們更好地做好家長的角色。鼓勵爸爸參與教育,不讓父親「隱身」,也是父職教育的一部份。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觀念的進步。激發家庭中的「父力量」,將讓孩子的童年更豐富,也會讓家庭更和諧。那麽,爸爸們都準備好了嗎?
歡迎關註荔枝銳評(lizhirp)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