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最近一段時間,大半個中國的老母親都在囤囤囤和團團團中度過。
北京也加入了群聊,戰鬥力拉滿。
上海以外的親們在囤貨中等封控,上海的親們在封控中等團購。
怎麽沒人雞娃了?
因為老母親們已經找到了新的戰場。
雞娃你不一定能雞出結果,但親手囤回的菜,永遠不會讓你失望
去看看上海人民的朋友圈,最頂級的凡爾賽,可不是娃考了第一,拿了金獎,過了幾級,評了三好。而是一家人整整齊齊圍坐在餐桌前,吃著火鍋,葷素齊備,還人手一罐可口可樂
人生有此等高光時刻,還雞什麽娃啊?!
跟在上海的閨蜜聊了聊,她說: 雞娃這個事,彈性很強,當你被別的事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雞娃的優先級就排到了最後,當你把其它事情都搞定了,雞娃當然還是第一位的!
隔離至今,一個月了,閨蜜說,她的情緒也跟著起起伏伏——
第一階段: 神獸剛被放出來,她天天琢磨雞娃,想著正好趁這段時間,她好好管一管,爭取「彎道超車」。
第二階段: 家裏沒有余糧了,每天抱著手機搶菜,根本顧不上孩子網路課有沒有劃水,甚至還覺得孩子上網課拖慢了她搶菜的網速
第三階段: 團購戰略上失誤,為10根櫛瓜9根胡蘿蔔8根萵筍怎麽吃而發愁。經此一疫,閨蜜突然發現,會學習不如會生活,於是帶娃包了半冰箱的胡蘿蔔木耳雞蛋包子和櫛瓜雞蛋蝦皮餃子
第四階段: 家裏團的菜、蛋、肉、糧有點淤了,閨蜜半躺在沙發上盯著孩子上網課,又開始擔憂了——上課溜號、偷玩手機、跟同學聊閑天、作業忘寫漏寫……
米粒媽覺得,孩子上網課這事兒吧,特別不禁看,一看就是一堆問題。
前段時間閨蜜想下單買點教輔,但快遞還沒恢復,她於是跟我要了一堆電子版學習資料,打印出來給孩子做,結果把家裏打印紙用個精光
第五階段: 她們樓出了兩個 ,徹底不能下樓了,也不能團團團了,在家閑來無事思考人生,閨蜜跟我感慨:人生在世,還是順其自然吧。
我說你這就叫 「間歇性雞娃」 。
就跟去年雙減似的,訊息一出,家長們立馬分成了不同的陣營,一些躺平,一些觀望,一些焦慮,一些亢奮,還有一些該幹嘛幹嘛。
開學後,一些原本亢奮的,反而躺平了,一些原本躺平的,開始焦慮了,一些原本觀望的,比之前更雞娃了……
一學期過去了,新的輪回又開始了。就跟在操場走圈兒似的, 沒有目標和方向,你永遠走不出這個圈兒。
在海澱多年,我認識太多努力的家長,也見過太多的牛娃。米粒剛上小學的時候,我經常想,幹嘛要來海澱?嫌命太長?活太久?
但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我漸漸 明確了養娃的方向,抓大放小,90%的焦慮,也就不治自愈了,剩下的那10%呢?留給「間歇性焦慮」,權當調節情緒了
焦慮的反面是執行
其實大部份家長焦慮,都因為兩個方面原因:
要麽是看見別人家孩子行,我家怎麽不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一對比,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焦慮感;
要麽是本身對孩子有錯誤或者不符合孩子能力的預期,這麽簡單的題怎麽能錯?這麽簡單的閱讀理解怎麽還不明白?功課是越輔導,越暴躁。
焦慮只是一種情緒,它本身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要想緩解焦慮,其實很簡單,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具體的執行。
米粒剛開始學混合運算的時候,問題特別大,也一度讓我很頭疼。
從大人的角度看,就是不認真、馬虎、求快……
但你每次在他旁邊叨叨,認真點、仔細點,其實也沒有任何作用,他該錯還是錯。
最後我只能用最原始的土方法,練唄。
每天一頁計算題,做完再去玩。
剛開始,米粒還是錯不少,速度也不行,那就繼續練。
一個學期之後,用米粒爸的話說,爐火純青了
所以啊, 其實孩子很多學習上的事,問題就在「功夫有沒有下到位」。
你每天叨叨他不認真、不仔細,並不能讓他有任何提升,只能讓他越來越不自信,你自己越來越暴躁。
還是要幫助他制定策略,督促他去執行,最後用結果說話。
一直追著進步的過程,是很治愈的,你能看到孩子一天天在變好,看到問題一點點在變少(當然舊問題沒了,還有新問題),也就沒什麽可焦慮的了。
對的方法+合理預期
為什麽經常大家看到牛娃、學霸,就會大腦充血,瞬間焦慮值報表?
因為當我們看到別人家娃的好,自然就會想到自家娃的不好。
看到別人家同齡孩子又聰明、又自律,就預設了同齡人都應該是這樣的,我家不這樣,就不正常。
其實不是的, 牛娃是少數,普娃才是大多數。
我之前在【從抗拒英文到半年讀1000本英文繪本,這個5歲娃經歷了什麽?】裏寫過同事陳陳帶娃學英語的經歷。
陳陳給兒子小豆丁做英文啟蒙不算很早,4歲多, 那時候幼稚園同齡小朋友,啟蒙早的,已經在學自然拼讀,能自主閱讀簡單的分級讀物了,或者「聽」「說」很強,跟外教老師日常交流問題不大。
小豆丁中文強勢,對英文學習很排斥。
陳陳得知其他英文比較牛的小朋友都刷RAZ,她就每天拿著RAZ讓小豆丁跟讀,堅持每天跟讀半小時,她覺得只要堅持,一定能讓孩子實作從聽到說的飛躍。
就這樣跟讀了一個月,用陳陳的話說,真的是「咬著後槽牙在堅持」。
因為小豆丁覺得無聊,每天跟讀跟得非常痛苦,一兩個單詞的時候還能堅持,讀到後面,一個句子五個以上單詞,孩子就「嘴瓢」,跟不下來,陳陳還不信這個邪,一遍遍讓孩子跟,最後基本以娃大哭收場。
一個月以後,不僅沒有半點進步,娃對英文的熱情也涼涼了。
那時候,我就跟陳陳說,還處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別老盯著自由車看,以為只要每天練就能會騎?
孩子跟孩子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的基礎也是不一樣的, 你光看人家同齡人讀得好、說得好了,但人家可能出生就開始啟蒙了,早你4年呢。
對孩子,要有合理預期。橫向比,也要縱向比,跟別人比,更要跟自己比。
後來陳陳從小豆丁的興趣作為突破口,半年閱讀了1000本英文繪本,孩子不僅接受、喜歡上了英文,聽力詞匯量也是蹭蹭地漲,肉眼可見的進步,自然讓陳陳在孩子的英文學習上沒那麽焦慮了。
控制不了孩子,但能改變自己
米粒媽一個朋友,小時候想學鋼琴,但父母非逼著她學小提琴,結果鋼琴在她心裏,就成了「白月光」一樣的存在。
後來朋友有了孩子,剛3歲多,她就給報了鋼琴課,陪著學、逼著練,孩子幾乎每次練琴都伴隨著抽泣聲。
朋友說剛開始練琴都是這樣的,她小時候練小提琴也是邊哭邊拉,枯燥無聊,還不能出去玩,但挺過這段時間就好了,有成就感了,就會愛上練琴。
現在孩子快6歲,依然對練琴很排斥,每天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我不想練琴,我為什麽一定要學琴?
我說: 你逼著孩子學鋼琴,跟你小時候父母逼著你學小提琴,不是一樣麽?
朋友堅持:那可不一樣。我小時候是喜歡鋼琴,他們非逼著我學小提琴,如果我家娃要是說喜歡大提琴、小提琴、架子鼓……只要他能說出一樣樂器,我肯定會尊重他的意願。
米粒媽想不通,為什麽一定要喜歡一樣樂器呢?
孩子性格不同,喜好不同,不喜歡樂器,可以喜歡唱歌,不喜歡音樂,可以喜歡畫畫,不喜歡藝術,可以喜歡運動……
沒有什麽好的選擇、壞的選擇,只有適不適合孩子,孩子喜不喜歡。
如果練了快3年的琴,孩子還這麽痛苦,我覺得這就完全失去了學習音樂的意義了。
很多時候,家長都覺得: 孩子小,他們懂什麽呀?長大他就後悔了。負責任的父母就要替孩子做選擇。
米粒媽想說,其實孩子什麽都懂,因為他們沒有那麽多外界幹擾,所以做任何事都依照本心,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他們自己最清楚。
3歲多正是玩兒的年紀,不喜歡練琴很正常,但如果已經學了近3年的鋼琴,還那麽排斥,還那麽厭惡,其實應該想一想,這條路是不是一開始就選錯了?
孩子如果都能按照我們家長的意願成長,那就失去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意義了。
有的孩子就是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有的孩子就是擅長這個,不擅長那個……
我跟朋友說,如果沒學鋼琴是你的遺憾,你自己去學就好了。你家娃如果長大以後後悔小時候沒好好練琴,放棄了,那他30歲+,50歲+,甚至80歲+,想學還可以再去學嘛~
米粒媽一個同事,特別喜歡花式滑冰,花了大價錢給女兒報名花滑興趣班,結果女兒完全不買賬,就是不學,後來同事自己去學了,結果就是「真香」
我們控制不了孩子,我們只能改變自己。支持孩子的夢想,也成全自己的遺憾。把努力轉嫁到自己身上,就不會感到那麽焦慮了。
這兩年疫情+雙減,孩子課後班、興趣班上得斷斷續續,奧數不知道該不該學,英語不知道該不該花更多精力,老母親焦慮的心,我懂。
前些天帝都疫情,大家關註點都放在了海澱的雙減上——搞了半天,別的區雙減是雙減,海澱的雙減是把高思老師請到學校給孩子上延時班啊
然後大家全體不淡定了。害怕海澱要是停課了,學霸們豈不是在家學到飛起
各群裏還瘋傳了這個段子——海澱小學生核酸圖鑒
作為一個海澱老母親,我只想說,看看就好,別想太多
焦慮這種情緒病,很正常,該發泄發泄,但平靜下來以後,我們還是要好好規劃一下,孩子(以及我們自己)腳下的路,該怎麽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往下走。
讓別人不努力太難,讓自己更努力卻容易得多。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註),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註於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註!(0~5歲寶媽請關註:@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