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腳踝扭傷之後有進行及時處理嗎,兒童因為還處於身體生長階段,骨骼發育等都還不完全,因此前期的正確處理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們簡單了解下踝關節損傷哈,因為不管是損傷原因機制還是後期處理的方法,都和踝關節的生理結構、功能息息相關。踝關節扭傷不僅是運動員最常見的損傷,在普通人群中也是發生率較高的損傷,其中85%為外側損傷,多見於患者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下樓梯、跑步、運動中跳躍落地時,踝關節跖屈位,足突然內側翻轉,導致 踝關節外側韌帶受到強烈的牽拉作用 所致。
由於暴力大小不同,其損傷程度也不同,但能夠確定的是,在扭傷中外側距腓前韌帶受到100%的牽拉和損傷,跟腓韌帶損傷發生率為50-75%,距腓後韌帶損傷率低於10%,嚴重的可見骨折和神經損傷。
以下是踝關節損傷嚴重程度分級,如果到達三級必須 立即就醫,看是否需要手術幹預 ,若為一、二級損傷,可以考慮純保守治療:
一級踝關節扭傷: 韌帶輕度拉伸或撕裂,關節出現輕度或沒有不穩定狀況。可能存在輕微的疼痛、腫脹和僵硬,病人在走路或跑步時可能會有一些困難。
二級踝關節扭傷: 韌帶撕裂並伴有關節不穩定,病人行走時感到疼痛。腫脹和僵硬也伴隨著輕微的瘀傷
三級踝關節扭傷 :韌帶纖維完全斷裂或撕裂。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和嚴重的關節不穩定,有廣泛的腫脹和瘀傷。
踝關節扭傷後,正確的及時處理和康復預後都是很重要的,這關系到能不能傷愈之後重返高強度運動,可以參考一下處理方式。
1、排除骨折
在康復前首先需要排除骨折,因此,是否需要拍X光很重要,Stiell等人提出的「渥太華腳踝規則」,透過對四個常見骨折區的觸診以初步判斷有無骨折。下圖為骨壓痛必須檢查的確切區域,若出現以下三點任何一種情況,建議X射線檢查以確定是否骨折:
(1)外踝尖及腓骨後緣至以上6厘米有骨壓痛;
(2)內踝尖及脛骨後緣至以上6厘米有骨壓痛;
(3)損傷後無法負重行走四步。
渥太華踝關節規則在外傷後48小時內使用,敏感性為99.6%,其 同樣適用於一歲以上兒童 。
2、急性期損傷處理(POLICE原則)
排除骨折後,即可明確踝關節損傷為軟組織。對急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工作,建議傷後24小時內(組織出血停止),使用POICE原則:
P(protection) :盡可能保護腕部損傷部位,以防造成二次損傷。
O(optimal loading) :踝關節中立位制軔+休息,但休息不等於完全制軔。長期局部不活動,很容易降低神經控制能力,導致二次損傷,應該進行一些有意識踝關節活動,給予下肢適當的負荷和被動活動,不僅有利於減輕腫脹,還得以維持下肢的神經肌肉功能。
I(ice) :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縮,減輕充血,達到止痛、消腫的目的,根據損傷程度和腫脹情況使用3到7天的冷凍療法處理踝關節扭傷。將冰或冰袋敷在受傷處(使用輕薄毛巾或紗布覆蓋皮膚),並定時檢查傷處,避免凍傷。大多數研究采用的是每兩小時20分鐘冷療,或清醒時每兩小時10分鐘冷療、10分鐘休息、10分鐘冷療的間歇性冷療方案。
C(compression) :使用護具或繃帶向心性加壓包紮踝關節,可減少關節活動,加速水腫和出血吸收。但需註意不能包紮過緊,以免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如果發現腳趾末端出現皮膚顏色蒼白、發冷,需要即刻拆去。對於嚴重的二度或三度扭傷,使用固定夾板進行5-10天的固定,之後改為功能性護具,並使用2至3周拐杖進行訓練,建議配合非類固醇消炎藥(如布洛芬、扶他林等)、口服對乙酰胺基酚或阿片類藥物以減輕疼痛。
E(elevation) :將患側下肢擡高,盡可能高於心臟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進血液回流和腫脹消除。
3、後期康復訓練
A.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損傷後1周內):
損傷後1-3天,此時還沒完全超過急性期,使用上述POLOCE原則,當腫脹和疼痛得到控制後,3天後開始伸展運動,使用長毛巾纏住足的前1/3—1/2,保持膝關節伸直,在疼痛範圍內,利用上肢力量向身體方向牽拉,保持15-30秒/次,10次/組。
B.護踝保護下負重訓練(1-8周):
重心轉移訓練:雙腳站立,無痛狀態下逐漸將重心轉移到患側,15-20次/組,3-4組。當患側可以完全負重時,過渡到平地上的步行訓練,每天進行3-5個迴圈。
過了兩周之後就可以漸漸恢復運動了,當然小孩子骨骼軟組織等還在生長,因此一定要做好後期康復的幹預。建議康復練習能有專業人士或康復師在場看護,同時佩戴HT手表進行動作和發力監測,保證訓練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