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那個2015年的吳謝宇事件嗎?
吳謝宇的母親是個中學老師,她對兒子要求很嚴格,有點過頭了,甚至不讓吳謝宇考第二名。
結果,吳謝宇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但並沒有感謝媽媽,反而心裏憋了一肚子氣。
最後,吳謝宇計劃得非常周密,用啞鈴之類的工具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母親。
之後,他還偽造了一些證據逃跑,並且騙走了親朋好友一大筆錢。
警察終於在2019年把他抓住了,把他送進了法律的審判中。
這件事讓很多人都很驚訝,怎麽這麽聰明的大學生會做出這麽不孝的行為呢?
人們不僅譴責吳謝宇的所作所為,也開始討論起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
雖然這種事情不常見,但它卻讓人思考:看一個人孝順與否,是不是有跡可循呢?
老話說「三歲看大」,一個人小時候的表現往往能反映出他成年後可能的樣子。
精神分析理論的創立者佛洛伊德也說過,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很大影響。
心理學家發現,那些長大後不太孝順的人,小時候通常會有這三個特點:
1. 過度關註自己:這些人總覺得自己最重要,很少考慮別人,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私」。
2. 缺乏同理心:他們可能不太能理解別人的感受,很難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
3. 難以合作:與人相處時,他們可能更傾向於獨自行動,不太願意和別人一起完成事情。
這些孩子啊,總感覺得到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好像別人對他們的關心和幫助是天經地義的。
有時候,他們不把父母的辛勤付出放在眼裏,甚至覺得父母對他們的愛是理所應當的,不需要報酬。
比如電視劇【都挺好】裏的蘇明成,他從小被爸媽寵著長大,大了之後還一直依賴爸媽的錢。
不管是買房子、裝修還是娶媳婦,都是爸媽掏錢。他對爸媽的付出完全不當回事。
蘇明成對妹妹蘇明玉可不好,明明媽的喪事上明玉出了不少力,他還老是欺負和貶低她。
這角色就真實地反映了那些自私的人,他們只想著自己,不管對錯都先考慮自己的感受。
更可怕的是,這些人長大後,當爸媽變老需要照顧的時候,他們可能只會嫌棄爸媽拖了自己的後腿,不願意花時間去照顧爸媽,讓人心裏涼涼的。
如果有人總是抱怨,把所有不如意都怪到別人頭上,自己卻不找原因,這就說明這個人不太懂得承擔責任。
就像個孩子,遇到事情就躲,不想自己扛事兒。
在家庭裏,這樣的人就像是個「大寶寶」。
他們啥事都指望爸媽來幫忙,自己卻不太會分擔家庭的重擔。
比如他們會說:「爸媽給我的條件不夠好,不然我早找到物件了。」
或者「我長大了,你們應該給我買套房子,不然我沒法獨立。」
這種想法久了,會讓人心變冷,對別人的付出視而不見,變得越來越自私,沒責任感。
曾經有個新聞講過「啃老族」的故事,就是指那些身體健康的年輕人,整天靠父母養著,不找工作的那種。
父母勸他去找工作,他卻躲在房間裏不出來,連話都不說一句。
如果這樣的人在父母老了,不能再供養他時,還不知感恩,反而埋怨父母無能,這就更不對了。
所以,為了培養孩子敢於承擔責任的性格,父母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 做榜樣:父母在面對問題時,不要選擇逃避或消極應對,要勇於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就能學會面對困難時不退縮。
2. 鼓勵獨立:從小讓孩子參與家務,讓他們學會照顧自己,慢慢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3. 正向反饋:當孩子嘗試解決問題或承擔責任時,給予正面的鼓勵和肯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