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你認為「中式教育」缺少的是什麽?

2024-04-07親子

松弛感。

無需達到特定目標,只是活在當下的松弛感。

選自【轉折點】:

「華人的文化一直都有很強烈的目的性,這種在現代會稱為實用主義或功利主義的特色,我相信我們隨時都在其中。我們不光自己從小被教著要講有用的話、做有用的事,一生中也會不斷提醒自己、總是在問自己來這一生做什麽,更是隨時要提醒下一代樣樣都要有個目的。總之,任何努力、任何作為甚或不作為,都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

但是,假如你深入自然和生命的本質,自然也會開始反省,究竟是為了誰而去符合種種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麽,這一生隨時都要妥當地處理事、妥當地講話、妥當地活著點點滴滴?究竟是誰在看著你活?

確實,亞洲的文化最講究這種精神,就像把生命當作旅程,隨時要往目的地前進,而且最好采用最短的路、用最快的方式抵達。為了能抵達目的地,樣樣都要妥當,就連你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頭都要符合目的,最好是能幫助你在經濟或社會上達到某個地位。

這種觀念可能已經根深蒂固到了一個地步,即使你懂得這裏所談的道理,也可以說給別人聽,但你可能還是離不開一個「動」「旅程」的觀念去進行,並隨時要讓自己再去抵達什麽。

我們都是這樣活,無論活得是否滿意,但總是習慣了這種隨時帶著目的的感覺。但是,你看到這些表面上沒有目的的人,他所活出的滿足感,卻好像是你我想也想不到的境界和狀態。

這種反省,自然會讓你想要停下來問自己:是誰,想要達到什麽目的?達到了這個目的又如何?是為了經濟?還是為了快樂?

當然,經濟的需求是重要的,畢竟人的生活總是需要物質的支持。但是,你一定也會想到,一個人又可以用多少?有多少需求?你也會想到,現代生活快步調的要求,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畢竟只要達到一個目標,你在這樣的步調下,自然會去設定更多目標。永遠有尚未達到的目標,這種追趕不完的旅程,自然會讓你愈來愈不愉快。

當然,談這些,可能會讓有些朋友感覺不實在。畢竟他一生所接受到的也就是這種強調目的、實用為主的思想,如果腦海已經僵化,也很難再改變。然而,這方面的觀察與反省,只要你開啟心胸,反而能讓你的頭腦得到一個全新的起步,並對生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我也必須坦白講,華人在全世界占了幾乎1/5的人口,但是除了在經濟方面有點進展、存錢的速度比其他民族快之外,在藝術、發明、各種創新真正有突破的,卻是相當少見。

這種缺乏突破的情況,在我看來,主要也就是因為不斷要求達到目的的文化。小孩子上學,不是為了開啟對自己、對世界的認識,而是為了取得分數,達到某種成績,最好是滿分,壓倒所有人。

華人在背誦和重復既有的知識方面,大概沒有別人能贏得過。你當然也知道自己和同儕在學校裏花了多少時間背誦和抄寫,而樣樣都被要求有個目標、有個目的。一般人都要求動作要快、要一致化,要符合「大家」的標準。就連一般人所談的培養興趣,也還是帶著功利的目的。喜歡音樂,必須成為有名且能養活自己和別人的音樂家;對視覺的美的感受,就要往成為名畫家的路前進。這種僵化的過程,把我們的創意都鎖住了。

其實,放過所有的目的,包括把這一生要抵達哪裏的觀念都丟掉,為興趣而培養興趣,才可能把人心中的創意解放開來,讓每一個人發揮真正的潛能。這麽做,或許反而能夠在某一個領域得到更大的成就,甚至超越人類的極限。

我等著有一天,亞洲的民族尤其華人可以懂得這些話。倘若如此,那麽人類的天分會得到很大的解放,在各個領域都可以發揮,並不一定只釘選在經濟上的一點成就。想通了這一點,你我也不見得要求自己的孩子進最好的學校、要比別人的考試成績更好,而是反過來寧願孩子在創意和人文方面能更深入,成為一個穩重、有自信而快樂的人,而不是隨時緊緊張張、擔心犯錯。

到時候,華人才真正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而甚至可能恢復唐朝文化達到世界巔峰時的信心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