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會認為,孩子的智力是天生的,後天難以改變。
然而,近年來多項研究都指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當舉措,可能會對孩子的思維能力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同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認識、價值觀以及思考方式的形成,若受到誤導,形成了錯誤的認知和思維定勢,同樣會阻礙他們的全面發展。
其直接結果就是,孩子的潛能無法得到充分釋放,給人一種孩子越大越不聰明的觀感。
我們知道,「教育的首要目標永遠是獨立思考和判斷,而非特定的知識。」
但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不少家長的行為正與這一目標背道而馳。
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四種可能讓孩子逐漸失去聰明靈氣的常見行為,希望為人父母者們能夠引以為戒。
01 父母的情緒失控
面對孩子的頑皮和不聽話,許多父母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我本意並非要對孩子大發雷霆,但似乎只有提高嗓門,他才會有所反應。」
「每次情緒失控後,我都深感內疚,可下一次仍舊難以自制。」
面對「情緒失控」,家長可以找出很多的理由。
那麽,我如果告訴你,情緒失控不僅無助於孩子,反而可能影響他們的智力發展,你是否還會選擇這種方式?
2015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團隊開展了一項長期研究。
在研究中專家們發現,長期受到父母情緒壓力的青少年大腦,其杏仁核和前額皮質之間的連線會減弱,這將直接影響他們的情緒調節和決策能力。
2017年,該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長期受到父母情緒壓力的青少年,其大腦中的灰質體積增加了12%,而過多的灰質意味著孩子在情緒管理上可能存在障礙。
2019年,研究者們還發現,長期處於父母情緒壓力下的孩子,他們的杏仁核和海馬體體積減小,而這兩個區域分別與情緒反應和長期記憶緊密相關。
不言而喻,父母的情緒失控不僅會削弱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還會影響他們的記憶形成,進而影響智力的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觀察到以下幾種現象:
當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如果因為孩子的不理解而情緒失控,孩子往往更加困惑,學習效果更差。
因為孩子在緊張、焦慮的情緒下,大腦的思考和認知能力會受到影響。
長期如此,孩子的註意力和反應速度都會下降,逐漸變得遲鈍。
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應該嘗試「溫和教育」,盡量用 平胡但又堅定 的語氣與孩子溝通,這樣才能實作真正的教育效果。
當察覺到情緒即將失控時,不妨暫時離開,等心情平復後再與孩子交流。
學會控制情緒,這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種成長。
02 不當的激勵與反饋,導致孩子形成僵化型心態
一項由心理學家進行的研究揭示了激勵方式對孩子心態的深遠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兩組孩子被要求完成一系列逐漸增加難度的拼圖任務。
任務開始時相對簡單,但隨後難度逐步提升。
面對挑戰的增加,有些孩子顯得焦躁不安,甚至表現出抵觸情緒,最終選擇放棄。
而有些孩子則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持續的動力,他們興奮地表示:「這個挑戰太酷了!」「我喜歡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們深入研究後發現,孩子們心態的差異是導致行為分化的關鍵。
擁有僵化型心態的孩子傾向於認為自身能力是固定不變的,他們害怕面對失敗,擔心暴露自己的不足,因此避免接受更具挑戰性的任務,這無疑限制了他們的成長潛力。
相反,擁有靈活成長心態的孩子相信,透過不懈努力可以提升自我,他們對新挑戰充滿激情,即使遇到挫折也保持樂觀態度。
這種心態促使他們的大腦更加活躍,長期下來,他們的思維會變得更加敏捷。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給予孩子的激勵和反饋方式,往往會影響孩子心態的形成。
例如,過度強調孩子的「天賦」或泛泛地稱贊他們「真了不起」;而當孩子遭遇失敗時,若父母傾向於批評指責,如「你根本就不是這塊料」、「太笨了」、「你一無是處」,這些都可能促使孩子形成僵化型心態,阻礙他們的進步。
為了更有效地激勵孩子,父母應該專註於稱贊他們的具體努力、堅持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例如「你在這個問題上真的很努力」,或「你的耐心和細心真是令人欽佩」。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避免全盤否定,而是幫助他們理性分析原因,引導他們關註學習方法和技能的提升。
當孩子學會以靈活成長的心態看待失敗和挑戰,相信自己有能力實作自我突破時,他們的成長道路將會更加寬廣。
03 過度約束與負面評價
國外心理學家們曾進行過一項實驗:
將一只饑餓的獵犬放入一個裝有食物的房間內,獵犬只需輕松一躍,就能觸及食物。
然而,實驗者在房間中央放置了一塊透明的玻璃板。起初,獵犬興奮地沖向食物,卻每次都被玻璃板阻擋。
隨著時間的推移,獵犬的嘗試越來越少,最終,它徹底放棄了努力,即使玻璃板被移除,獵犬也不再嘗試獲取食物。
這個實驗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 當個體反復遭遇失敗,他們可能會陷入一種無助的狀態,放棄嘗試。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某些行為也可能成為無形的「玻璃板」,限制孩子的成長,使他們形成「獵犬心態」,陷入自我懷疑和無助,從而在學習領域喪失探索的勇氣。
一方面,父母經常否定孩子,給孩子貼上消極的標簽,如「你總是做不好」、「你太讓人失望了」、「你怎麽就這麽不爭氣」、「懦夫」、「懶惰蟲」等。
另一方面,父母過度限制孩子的行為,這個不允許,那個不批準,一旦孩子犯錯,便嚴厲批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來自父母的評價,會深刻影響他們的自我認知。
如果父母總是批評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不給孩子展示自己、證明自己的機會,孩子就會自我否定,認為自己就是「不聰明」,就是「做不到」,做事變得猶豫不決,最終真的變成了父母所描述的樣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應總是限制孩子,而應更多地信任孩子。
在確保安全和遵守規則的前提下,可以多鼓勵孩子去嘗試、去探索,即使犯點錯也無妨。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充分地運用感官,去思考和學習,促進大腦的發展和聽覺、視覺、觸覺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從而變得越來越聰明。
多給孩子機會去體驗成功,能培養他們更多的自信。
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多用正面的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期待。
積極的心理和語言的暗示,更會激勵孩子朝著父母所期待的方向發展。
04 孩子沈溺「虛無榮耀」
「王者榮耀」遊戲曾經風靡一時,俘虜了無數孩子的心,導致很多孩子沈迷其中。
除了遊戲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之外,我們也不能忽視了網路對孩子的影響。
網路的迅速普及和社交媒體的興起,確實為孩子的社交與表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透過社交平台分享生活、交流想法,有助於拓寬孩子的社交圈子和認知視野。
然而,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這些新的問題集中體現在這些方面:孩子沈迷於網路社交,將虛擬的「榮耀」視作生活的重心,荒廢了學業和自我成長等等。
對於正處於人格塑造期的孩子而言,「虛無榮耀」具有顯著的潛在危害性。
特別是在青春期間,這本是形成健康自我認知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過度沈迷於這些表面的、瞬時的網路認同,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會變得脆弱,難以專註於需要長時間投入與深度思考的學習與實踐中。
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變得浮躁、缺乏耐心,真實世界的成就感受挫,心智無法得到深層次的鍛煉,最終可能導致個人的「空心化」。
在這一問題上,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需要從源頭預防、引導興趣發展、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一是父母要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與孩子共同活動,一起進行戶外運動、參與社群服務、探索藝術和科學計畫等。
真實的互動與體驗,會豐富孩子的情感世界;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也能分散孩子對網路虛榮的過度關註。
二是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發現和發展他們的潛能。
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和天賦,鼓勵他們參與各種興趣小組和專業培訓,當孩子投入到真正熱愛的事物中,自然會對網路上的虛榮看得更淡。
三是父母應重視培養孩子的踏實、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品質,以及諸如自律、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等核心價值觀。
這些實實在在的品質和價值觀,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堅實的內心基礎,使他們在面對網路的誘惑時,能夠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自我,掌控著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