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延遲滿足的習慣,掌控自主快樂的人生
你或者你身邊的人有沒有過天天嚷著減肥,卻越來越胖的經歷?
你有沒有因為一瞬間的口不擇言而導致一段關系的終結,或者因一時沖動提出離職,後來又反悔的經歷?
你有沒有過因為一段不愉快的經歷而留下心理陰影,此後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再也不敢面對?
其實,以上經歷在我們日常瑣碎的生活中很常見,只是有的人遇見了選擇堅持,有的人選擇隱忍,有的人選擇當下爆發,從而呈現了不同的結果。那有沒有什麽辦法,能夠讓我們堅守,而不是放棄原定的目標?有沒有什麽策略,讓我們面對不公能夠快速冷靜下來,而不至於激化矛盾,讓事情或關系越來越糟?有沒有什麽靈丹妙藥,能夠撫平我們內心的傷痛,從而勇敢起來?【延遲滿足】這本書給了我答案:自控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選擇,延遲滿足並不意味著痛苦的自我克制,而是自主快樂地掌控人生。
【延遲滿足】的作者華特·蜜雪兒是棉花糖實驗的設計者,也是美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屢獲「傑出科學貢獻獎」,2007年當獲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
著名風險投資人姜振宇、親子教育專家李小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樊登讀書首席內容官樊登等多人對此書評價很高,投資界大佬查理·芒格也曾推崇延遲滿足,「長期來看,能夠延遲滿足的人會活得更好。如果你有些延遲滿足的天分,而且能培養這個天分,你已經走在了通往成功和幸福的路上。」
本書條理清晰,從棉花糖實驗開始,研究人類如何抵禦誘惑,然後從腦科學的角度進一步說明大腦的沖動系統與冷靜系統對人的影響,最後透過冷卻現在和加熱未來的方式達到延遲滿足,從而自主掌控人生。
下面帶著本文開頭提出的疑問,我們一起來看下書中是如何科學解釋並提供解決方案的。
一、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
天天加班,還經常被老板PUA,你是不是也有想要離職的沖動?為什麽?表面看是公司存在剝削行為,壓榨勞動力。實際上,是個人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情緒上的落差越積越多,讓人看不到希望。
那棉花糖實驗是怎麽操作的呢?研究人員會先跟學齡前兒童進行預演,只要孩子按響鈴鐺,研究人員就會出現,孩子可以立刻吃掉一塊棉花糖;如果孩子耐心等待,規定的時間結束,研究人員出現,孩子就可以拿到兩塊棉花糖。
最終,伊內茲、恩裏科、布蘭卡、哈維爾、莉迪亞拿到了兩塊棉花糖,他們基本上都是透過自己跟自己玩遊戲或者演話劇或者把棉花糖推遠等轉移註意力的方式實作了延遲滿足。後來幾十年追蹤發現,那些在棉花糖實驗中可以延遲較長時間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會展現出較高的自控力,不容易屈從誘惑,註意力不易被轉移,更聰明、獨立、自信,更相信他們自己的判斷。
那麽,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誘惑和負面情緒,我們的想法是如何抵制的?隨著認知神經科學和腦成像的技術進步,為研究產生延遲能力的大腦機制開啟了一扇窗。
二、大腦的沖動系統與冷靜系統
沖動系統類似於佛洛伊德所說的「本我」,它的運轉是自動的,無意識的,都是為了尋求即刻滿足,緩解壓力,並且絲毫不計後果。當你感到饑餓、痛苦、憤怒或者恐懼時自動觸發沖動系統,它是一種反射性的、簡單的、情緒化的瞬時行為。
而冷靜系統啟動較慢,它是認知性的、復雜的、反思性的,與沖動系統緊密相關。當一個較為活躍時,另一個就會減少活躍度。冷靜系統可以根據刺激物的資訊特征進行調節,產生理性的、反思性的、策略性的行為。
這就是為什麽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因誤會而口不擇言,甚至大打出手?事後想想又悔不當初,跪求對方回頭。因為當誤會發生的那一刻,觸發了沖動系統,內心的憤怒、傷痛等情緒急需發泄,等發泄完了,大腦冷靜下來又覺得哪裏好像不對勁,然後開始梳理事情的起因經過,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最後發現是自己太沖動了。
那有沒有什麽辦法能夠減少,甚至避免是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書中也給出了解決方案:」如果-就」。比如,一個老煙槍煙癮犯了,如果他忍耐不住想抽煙,就想想自己以後患肺癌躺在醫院接受化療的樣子,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他想抽煙的欲望。
如何自動引發「如果-就」的方案實施呢?
三、冷卻現在和加熱未來
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都曾發現,當人們在面對即刻的利益時往往受到沖動系統的驅動而變得非常急迫,但如果所有的選項都是延遲的利益,人們可以是耐心的、理性的、平靜的。
我們不妨當一回編劇,當你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預想下可能會面臨的結果,如果這個後果不是你能承擔的,那就不要去做;或者這個結果不是你想要的,那就換種策略。這樣,就可以讓我們平靜的應對接下來發生的一切。
2023年中國負債人群高達7.8億,逾期人數超過了4億。有些人不堪壓力選擇輕生,也有人選擇負重前行。你說,如果當初沖動消費的時候,他們看到了負債逾期後所經歷的一切,他們還會選擇提前消費嗎?
有些人,年輕的時候沒有養成儲蓄的習慣,也沒有給自己另外購買商業養老險,退休後只能領取微薄的退休金,看完病拿完藥連基本的一日三餐都滿足不了,如果他們提前進行養老規劃,還會晚景淒涼嗎?
身為局中人,我們都沒有上帝視角,不能及時避雷。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看到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想要剁手時,就多看看自己的銀行帳戶余額,再想想退休後想過的生活。我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慢慢養成儲蓄的習慣。
作者透過棉花糖實驗讓我對延遲滿足有了深刻的感悟:延遲滿足並不意味著痛苦的自我克制,而是透過有意識的訓練來改變和提升自己的自控力,科學地幫助我們修正原有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希望推薦的這本書能幫助每一個人解開內心疑惑,以正面的積極的態度來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