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是小霸王,對身邊親人兇巴巴,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出了家門就變慫,畏手畏腳,沈默不語,更不敢在同伴面前表達自己的願望,家裏家外判若兩人。正應了那句歇後語:「耗子扛槍——窩裏橫。」
一些孩子都有類似的表現,他們的父母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在人前落落大方,不禁著急。孩子為什麽會這樣?該怎樣糾正這種狀況?
什麽原因導致孩子窩裏橫
孩子表現出對內強硬、對外軟弱的行為,本質上是精神上的趨利避害,這往往與家庭教育的不得法有很大關系。
欺負對自己好的人
每個窩裏橫孩子的背後,都有規則不清、無限寵溺的家長。
有的父母出於愛,對孩子百依百順或為了避免其哭鬧而答應他的不合理要求,以此安撫,讓他平靜下來。這樣的處理方式,在短期內看似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卻在無形中強化了孩子的窩裏橫行為。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親子咨詢師楊傑認為,孩子從家長的一味妥協中學到兩樣東西——第一,發脾氣;第二,只要堅持發脾氣,家長遲早會妥協。窩裏橫不僅能讓孩子達到目的,還不會被懲罰。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越是在有安全感的環境,越容易無拘無束。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錢誌亮直言:「孩子並不是針對所有家裏人都橫,他提前選擇好了目標,即對自己百依百順的大人——對那些沒有原則地包容和寵溺自己、沒有底線地滿足自己的大人表現得肆無忌憚,無理霸道,因為孩子確認他們會縱容自己。這些大人過度討孩子歡心,圍著孩子的情緒轉,無條件地護著孩子,孩子習慣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遇到不合心意的事就會難以接受,導致情緒失控。他們愛孩子的同時,卻忘了教給孩子規則,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
與人交往能力欠缺
家長溺愛,很容易在很多事情上替孩子代勞,包括孩子和同伴交往方面。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小朋友搶走,家長不是鼓勵他自己要回來,而是幫他要回來;看到孩子想蕩秋千不敢說話,就上前替孩子問已經玩了很久的小朋友可不可以讓自己的孩子玩一會兒……父母事事為之出頭,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了大人幫助,無從學會透過自己的能力交到朋友,也喪失了和同伴溝通、商量解決問題的機會。一旦沒有了靠山,遠離熟悉的環境,他們便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更不敢反抗不合理要求,在外人面前越來越沒有自信、不敢表達。
錢誌亮說:「在家裏大人往往能退一步,但是,在外面遇到同伴沖突時,孩子們之間沒有誰必須退一步的道理。他們需要明白,社交規則中互相尊重、互相謙讓的重要性,彼此發生摩擦後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過一段時間又和好如初,這個過程便是學習如何與朋友相處的過程。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這方面的能力,要麽很霸道,要麽很膽怯。膽怯的孩子則會害怕沖突,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窩裏橫、外面慫的孩子具有典型的雙重性格,長大後很容易對陌生人客氣容忍,不允許親密的人犯錯,一點兒小事就鬧得雙方不開心,不會有關系太親近的朋友,也不容易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
另外,一些內向的孩子因為對陌生環境不熟悉,害羞、膽怯是正常的,但有的父母覺得孩子讓他們丟了面子,指責孩子沒出息,孩子聽得多了,就會篤信自己是這樣的人,這會導致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在外面越來越慫。
掌握愛的藝術 傳授交往技巧
父母要想孩子成為陽光、自信、大方的人,就要改變家庭教養方式,培養其規則意識、社交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
設定規則 家長教育一致
制訂家庭規則,並堅持執行。比如,用餐時要等家人一起開始,玩完玩具後要放回原處,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其獨立能力,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等。如果孩子多次犯同一個錯誤,家長一定要拿出威嚴,嚴格對待。透過執行這些規則,讓孩子懂得,家有家規。
錢誌亮說:「父母只有堅守自己的底線,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孩子明白爸爸媽媽說清楚了規則就不會改變,他便不再纏著、威脅父母,也不會和父母談條件。面對孩子的窩裏橫,父母需要用和善但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絕對不能做,讓孩子明確自己行為的邊界,幫助孩子更好地建立規則意識。」
同時,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時要形成統一戰線,清楚表明一致的態度和不能接受、不能容忍的底線。避免在孩子犯錯時,一個人說「不可以」,另一個人心軟放任。這樣,更容易讓他分清是非,知道不是他所有的需求都能被滿足。
父母真正愛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就應該適當拒絕、及時贊美、得體批評、必要鼓勵和有效敦促孩子。
教孩子學會與人相處
家長跟孩子一起主動組織活動,邀請小朋友來家裏玩兒,在熟悉的環境中,家長引導孩子作為小主人對小客人友好相待,有利於孩子克服恐懼、害羞。當孩子表現出合作、分享、幫助他人等積極行為時,家長積極反饋,誇獎、鼓勵孩子做得好,增強其自信心,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結交小朋友。同時,也可以多帶孩子走出家門,鼓勵他和同齡人交往、接觸,和陌生人打招呼、對話。透過與同齡人的互動,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解決沖突,以及如何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錢誌亮認為:「如果孩子在交往中發生爭吵,父母不要急於做裁判,要善於做有效的引導者,盡量發揮孩子們的能動性,讓他們自己解決。可以教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和規則,孩子習得的社交規則,被他逐漸內化形成穩固的能力後,就能夠自如地運用到和同伴的交往當中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喜歡自己的人,父母應讓孩子明白,無論自己被喜歡還是被討厭,都是一種狀態而已,不必糾結於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安靜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好,學會在必要的時候與自己相處。但是,如果對方明顯地欺負自己,也要理直氣壯地告訴對方:「你可以不喜歡我,但必須尊重我。」在人際交往中,孩子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不僅能提高其情商,也能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有效緩解窩裏橫、外面慫。
教會孩子發泄和表達情緒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認為,孩子未來生存需要的必備社會能力包含情緒管理能力、自控力、社會交往能力等。對於窩裏橫的孩子,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引導他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讓他知道當下的感受。隨後,分析孩子的情緒為什麽會失控,與之一起找到情緒失控的原因,反思,進而解決問題,平復情緒。
在表達情緒方面,父母可以這樣做:當孩子感到憤怒、沮喪或表現出蠻橫的態度時,父母不要「硬碰硬」,也不要阻止,而是表現出對孩子的耐心和理解,接納他的情緒,如抱抱他,告訴他:「媽媽知道你不開心,你現在很生氣。」隨後引導他透過深呼吸、數數等平復情緒,再以平胡的溝通方式讓孩子表達內心的不悅,鼓勵他理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意願,說出是什麽事引發了這樣的感受,幫他疏導情緒,並使之相信媽媽能理解他,共同找到解決的良策。同時,堅定地告訴他,發脾氣不會達到目的。
「在外慫,在家橫的孩子,本質是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所以,家長平時要尊重孩子的情緒表達,在這種氛圍長大的孩子,會時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當他們出門在外時,也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勇敢地表達自己或是拒絕別人。」錢誌亮說,「家長可以透過具體事例、借助繪本和故事,讓孩子有更多體會和思考的機會。孩子的情緒管理是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多一些耐心地引導,孩子才能逐漸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會哭鬧。」
在情緒表達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則,把最有愛的一面給自己最在乎的人,而不是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密的人。我們千萬不要讓孩子有樣學樣,養成「對陌生人太客氣,對家人太苛刻」的習慣。(全媒體記者 陳若葵)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