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家長必看!如何正確表揚孩子,激發潛能,讓孩子自信成長

2024-12-20親子

嘿,書蟲們註意啦!今兒個我挖到寶了,一本能讓你徹底淪陷的小說!翻開的那一刻,就像是踏入了全新的世界,情節緊湊得讓人窒息,每一章都是驚喜連連。講真,這書看得我廢寢忘食,根本舍不得放下。角色鮮活得仿佛就在身邊,情感糾葛直擊心靈,簡直不要太上頭!錯過它,你的書單可就少了顆璀璨星辰哦。快來,咱們一起沈醉在這文字編織的夢裏吧!

【求求你,表揚我】 作者:東子

第1篇爸爸媽媽,您能關註我嗎

請不要對我不管不顧

【孩子來信】

叔叔,您好!雖然我們素昧平生,可是我還是想和您說說我的事情,我現在真的很想把它寫出來,因為我很郁悶。

今天是我十三歲的生日,只可惜沒有人記得。雖然今天是晴天,可是我卻覺得外面在下雨。前兩天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廣告,心情不好的人不管是陰天還是晴天,腦袋上都頂著一朵烏雲。現在的我就是這樣。

表面上看來,我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境富裕的中學生。有豐富的業余生活,有充裕的零花錢,甚至考試考砸了也不會受到批評……可是沒人明白,這其實並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至少我不這麽覺得。這也許是因為我家的條件變得越來越好了吧。我還記得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是普通職員時,一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那時,爸媽總是早早下班,把我從學校接回家,問我學校裏的事情,給我做香噴噴的飯菜。

可是,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他們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有時只能看見留在鍋裏的飯菜,後來,鍋裏的飯菜變成了桌子上的幾十塊錢。那個時候我還在上小學,可以支配自己的一日三餐,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那真的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我買了很多路邊小吃當午飯。不知道是我吃得太多,還是那些東西本身就不是很衛生,沒過幾天我就得了腸炎。

一次,我正在上體育課,肚子突然疼了起來,接下來的半節課我就沒從廁所出來過。大冬天,我一邊打著哆嗦,一邊冒著冷汗,現在想起來都覺得恐怖。快下課的時候,體育老師把我背到了校醫那裏。校醫幫我打了針,班主任老師也急忙過來看我,說已經通知了我爸爸。我當時特別開心,覺得這場病真是生得值得,要知道那時我已經有四天沒見過爸爸了。也許是之前折騰得太兇了,在等爸爸的時候,我在醫務室睡著了。

這一覺睡得很舒服,醒來的時候肚子已經不疼了。可是環顧四周卻只看見林阿姨(爸爸的秘書)的身影……

這讓我想起了一次學校搞的「家長學校」活動。這個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請家長到學校來,看看我們是怎麽上課的。活動的前一天,我特意復習了第二天要上的課程,準備在課堂上發言,好叫媽媽開心一下(媽媽答應她會去)。可是馬上就要上課了,我並沒有看見媽媽的身影。正著急呢,過來一個漂亮的姐姐,她問我是不是顧曉磊(化名),我點點頭,然後她對我說,她是我媽媽的助理,我媽媽因為公司有事走不開,就叫她來了。那節課我沒發言,我甚至沒有好好聽課。上完課我同桌用羨慕的語氣說:「你媽媽可真年輕。」我沒有回答,我知道她是想誇誇我,而對於我來說這簡直是一種犀利的諷刺。

類似的事情在我身上不知道發生了多少回,我也一直都在原諒著他們,因為我始終相信,他們是真的很忙,而不是不愛我。

可是今天,他們竟然誰也沒有和我說生日快樂,難道又是忙忘了?

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難道對大人來說,工作會比孩子重要嗎?爸爸媽媽總口口聲聲說工作掙錢都是為了我,可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我那麽重要,他們怎麽又對我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呢?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爹媽相伴,幸福無邊

現在大多數家長都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溺愛有加,但也不乏信中這個孩子遇到的這種情況:父母因為忙於工作而對孩子不管不顧。其實,用「不管不顧」這個詞不是十分恰當,我這樣說可能一些家長也不認同,他們會振振有詞地說:「孩子要多少錢我給多少錢,別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都有,別的孩子沒有的我的孩子也有。有時忙不開,孩子有事我不能去,我還派人替我去……」

如此說來,還真有點「冤枉」了這些家長。但是,東子想請家長們註意:給了錢、派了人,就算盡到為人父母之責了嗎?錢既不是爹也不等同於媽,助理(秘書)也不是父母,他們能作為替代品嗎?身為家長,請您換位想想。

寫到這兒,我想起了郭冬臨曾演過的一個小品———【我和爸爸換角色】。來家訪的孩子老師說:「您也許不認識我,我是孩子的新班主任。」郭冬臨說:「沒關系,老的我也不認識。」老師說:「我看您是不是應該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了。」郭冬臨說:「陪孩子?多花點時間?你說得倒容易。我是男人呀,我是戶主啊,我有事業……陪孩子,誰不想呀?可廠長誰陪呀?不陪廠長,誰給發薪資?沒有薪資,怎麽養活這個孩子……」

而小品裏孩子的那一席話,也道出了孩子們對家長的埋怨:「您老不回家,是不是不想要我了?」

隨著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父母,如今已難得有充足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時間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既可以創造無盡的金錢,又可以創造無價的親情。但金錢和親情卻不能同時擁有,所以就要有所取舍。

我們做孩子時,常常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並且常常為此而痛苦。然而,當我們做了父母後,卻開始試圖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並振振有詞地辯解:孩子不懂事,我得為他們負責。也許還會像當年自己的父母那樣,對著孩子抱怨:我都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責任感和價值感是緊密相連的。一個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行為能對他人產生影響,能夠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他才能油然生出一種自豪的感覺,並從中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做父母的,不妨轉變自己的心態,試著用孩子的眼光來看現實的世界,那麽你對很多發生在孩子身上、令你相當費解的事,就會恍然大悟。

大量資料顯示,與父母、親情接觸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不強、孤獨等情感障礙。當父母的關愛缺乏到一定程度,孩子有可能會患上「缺愛饑渴癥」。這樣的孩子通常表現為抑郁、孤獨、任性與依賴。如果正處於青春期,為了擺脫內心的孤寂與痛苦,孩子往往容易盲目地去嘗試種種可能逃避現實的事情,包括抽煙、喝酒、甚至性放縱或吸毒。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父母愛孩子就是多賺錢,給孩子買好吃的、好穿的,督促孩子學習。很多家長下了班要麽是在外面應酬,要麽就是在打麻將,根本不願意陪孩子玩,更別說參與到孩子的生活和活動中。

其實,孩子的生活和活動是不能缺少父母的身影的,父母應該盡可能多地抽時間陪伴孩子,並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無論是家庭活動還是社會活動。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營養催化劑」。再多的錢也替代不了父母親情,有父母陪伴,孩子才能幸福無邊。

孩子的健全人格是父母「陪」出來的

現在的很多家長總是終日奔忙,把孩子丟在一邊。等到有一天他們終於想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卻發現父母在孩子心裏已經沒有位置了。因此,作為家長應當多陪陪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能單靠豐富的物質生活來保障,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關愛、親情的慰藉,以及愉快的業余時間。現在很多父母都很忙碌,特別是像信中這類事業有成的家長,他們忙事業、忙賺錢,自然也就無暇顧及孩子。

其實,錢可以慢慢賺,事業也可以一步步發展,但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腳步都是不可能重復的。許多事情,一旦錯過就不可挽回。童心是一張潔凈的白紙,要在這張白紙上畫上最新、最美的圖畫,作為父母,除了用豐富的物質生活做顏料,還要用父母之愛、親子之情做彩筆,去描繪孩子的童真、感受、能力和理想……

中國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過分寵愛,一種是疏離冷落。這兩種關系都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前者很常見,這是因為現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而後一種關系,則是因為家長的各種原因,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從而不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這兩種關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最直接表現在人格結構方面。

人格結構包括孩子的情緒情感、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對外界的感受判斷能力、選擇和實踐能力。所有這些都是透過家庭、父母的生活方式傳遞給孩子的。一個孩子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影響,人格結構就會出現缺陷,甚至會影響一生的幸福。

不管家長在主觀上重視與否,孩子的人格發展基本是在家庭成長中完成的。在兒時,孩子的人格結構就已經初步形成並會影響終身。研究表明,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疏遠和冷漠,都與家庭中的親子溝通有關。親子溝通,也就是指父母子女之間透過談話、遊戲、外出遊玩或其他方式進行相互了解,親子情感也必須透過溝通才能更融洽。

當前,人們在親子關系的認識上,特別是在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方面,存在著一些偏差。很多家長只註重孩子的學習和衣食住行的物質需要,卻忽視了孩子的精神營養,不懂得要常常陪伴孩子,與孩子進行感情交流,使孩子得不到與父母相處與交流的機會,這將極大地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事業再成功,錢掙得再多,也換不來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這是我二十年從事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的真切感悟。

【好家長·要牢記】

「營養催化劑」。再多的錢也替代不了父母親情,有父母陪伴,孩子才能幸福無邊。

我需要您的精神撫慰

【孩子來信】

東子爸爸,您好!

我是國一(範姜國一,東子女兒)姐姐的「粉絲」,您是她的爸爸,所以也請允許我叫您一聲東子爸爸。我崇拜國一姐姐,確切地說,我很羨慕她,當然,不單單是因為她陽光快樂,還因為她有一位您這樣的爸爸。東子爸爸,我特別想問您一個問題,如果您有兩個孩子,您會給他們一樣多的愛嗎?呵呵,我想一定會的,可我就沒有國一姐姐幸運了,命運沒給我像您一樣愛孩子的家長。

我的爸爸媽媽也不是不愛孩子,只是他們把更多的愛留給了我的弟弟。

我三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帶著我到城裏做小買賣,那時日子很苦,但是我每天都很快樂。後來透過爸爸媽媽的辛勤努力,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在我七歲那年,我家在城裏買了房子,我有了屬於自己的小空間,並且還成了一名小學生。那真是很開心的一段時光。

就在那年年末,一心想要個兒子的爸爸媽媽,給我生了個弟弟。那麽小的小孩子,真的很可愛,想到我曾經也是這樣的,我就更加喜歡他了。可是好景不長,弟弟慢慢長大,我這個姐姐卻受了越來越多的委屈。

因為他小,不懂事,常常弄出亂子。可是不知道為什麽,弟弟一發生什麽事情,媽媽總是責罵我。弟弟把水打翻了,媽媽罵我不小心;弟弟自己不小心磕到了頭,媽媽罵我沒有照顧好他;弟弟哭了,媽媽不問青紅皂白先罵我……

現在的我也只不過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啊,我的很多同學現在上學、放學還是家長接送呢!可我呢?不但要自己回家,還要替媽媽照顧弟弟。每天晚上放學回家的時候,媽媽就只知道和我說那些照顧弟弟的註意事項,從來都不過問我在學校過得怎麽樣、成績如何。

有一次我語文單元測試考了100分,我把卷子拿回家想給媽媽看。可是,一轉身的工夫,卷子就被弟弟扯著玩了。我生氣地沖弟弟喊了兩句,媽媽竟然開始罵我,說一張破紙,扯就扯了,說到底還是因為我自己沒有保管好……

我知道,我比弟弟大七歲,我的確應該照顧他、讓著他,可是就算這樣我也才只有十一歲呀,我也需要爸爸媽媽的關心和照顧,哪怕是精神上給點撫慰也好啊!有時候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為什麽同樣都是他們的孩子,待遇差別就這麽大?難道我是多余的嗎?

東子爸爸,是不是因為我太不可愛了,所以爸爸媽媽才不喜歡我?可是我真的很努力地去做了。我多希望媽媽可以常常關心我,就像大鴨子照顧鴨寶寶那樣,那該有多幸福啊!可是這一切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奢求……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讓孩子享受屬於他的愛

這是一個可愛又可憐的小女孩,她所提的只是一個孩子對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我認為一點都不過分。人人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尤其是孩子,他們特別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愛護。父母之愛是天地間最偉大的愛,是一種父母對子女純粹的愛、自然的愛,這種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

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生活中確實有一些為人父母者,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忽略了孩子的這種情感需求。一個長期得不到足夠父母之愛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恐懼、焦慮、反叛等心理,進而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使孩子離家出走,甚至報復殺人……

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就是因為覺得「媽媽對自己不好、對弟弟好,嫉恨媽媽和弟弟」,而投毒毒死了母親和年僅三歲的弟弟;廣東省佛山市一個十二歲的女孩,因不滿父親重男輕女,殺死了三歲的弟弟,自己也跳湖自盡。至於因得不到父母之愛從而離家出走的孩子,那就更多了。

分析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首先要看他們成長的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身體發育不曾忽視,對孩子的物質需求不曾忽視,但卻忽視了孩子的精神需求。有研究表明,父母的不當教育方法和行為,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如何,對子女精神需求的關註度如何,實際上是會關系到子女成長的結果的。

像信中這個小姑娘一樣,因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而苦悶、甚至如以上幾例被逼得喪失理智的孩子還有很多。這些孩子的所作所為絕非一時的沖動之舉———反叛情緒也是需要長期的醞釀和沈澱的———然而與孩子朝夕相處的父母們卻絲毫沒有察覺。可見,我們多麽忽視孩子的精神世界!

孩子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他們也有自己的許多需求。當孩子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有強烈的精神需要。他們渴望父母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如果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那麽更高的需要如學習、認知、審美等自我實作的需要就難以產生,這樣的孩子別說是成功、成才,就是成人也難。

不管你有多少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無論他們有何差別,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歸屬———都是你的孩子。既然是你的孩子,就應該得到你的愛。對孩子厚此薄彼,不利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而傷害了孩子的心,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的未來。為了一個孩子而傷了另一個孩子,這是極端的短視行為,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自私狹隘的愛。

我們一直倡導「以人為本」,可我們的家長真正為孩子考慮了多少呢?不是你給他吃、給他穿、供他讀書就可以了,你要給予他精神撫慰,滿足他對愛的渴求。家長為孩子努力打造舒適的生活家園的同時,更要為他們努力打造出一個溫馨和諧的精神家園。

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在任何方面取得成績,都是他付出努力的結果,是孩子引以為自豪的成就,也是他希望父母認可並能與他一起分享的。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情感需要。但是信中這個單元測試得了滿分的小姑娘,不僅沒有得到父母的贊賞與鼓勵,反而還間接因此受到了責罵。想想看,孩子的心裏會是怎樣的感受?

這可能會使孩子因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而在心靈、情感上受到傷害,認為「反正父母不喜歡我,我再努力也得不到他們的賞識」,以至於失去積極性。所以,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及肯定,父母對孩子的賞識、鼓勵,是孩子努力、上進的最大動力。所以,無論孩子取得什麽樣的成績,哪怕只是很小的成就或者進步,父母也要真誠地給予肯定。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展示自己才華和成就,都希望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父母面前。只要時間和條件允許,父母都應該適時地出現在孩子身邊,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這對孩子是莫大的激勵,也是孩子保持自信、積極進取的動力。

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愛我」,孩子才會自信、快樂地度過每一天。孩子和成人一樣,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僅僅看做一個小孩子,而要把他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要給予孩子必要的尊重。

【好家長·要牢記】

對於孩子的物質需求,我們可以「吝嗇」一點,但在孩子的精神需求方面,則要做一個慷慨的施愛者。

對於孩子的物質需求,我們可以「吝嗇」一點,但在孩子的精神需求方面,則要做一個慷慨的施愛者。讓孩子的各種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孩子才不會成為一個精神上貧乏的人。家長只有科學地滿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時常給予孩子精神撫慰,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我的快樂想和您分享

【孩子來信】

東子叔叔,您好!

我是一名剛上初中的女孩。雖然學校的老師總是稱呼我們為新生,但是他們已經把我們當大孩子看了,這真是件令人興奮的事兒。

上了中學,隨之而來的就是增加了幾倍的學習任務,對我來說,真是困難重重,尤其是英語,最讓我頭疼。上小學的時候,我因為貪玩,英語考試從來沒有及格過。到了初中知識越學越深,我的底子又差,學起來就更顯吃力了。但我現在信心滿滿,越是吃力,我就越努力,因為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進步。

今天我就證明了這一點,我的英語真的進步了,哈哈!

上早自習是我一天中最緊張的時刻,因為我們的班主任(她是英語老師)每天早上都要抽考英語,就是隨便叫起來一個學生,用英文提問,請學生回答。我之前也被叫到過兩次,因為我的英語實在是太差了,只能對老師說「sorry」。可是今天不一樣,老師提的兩個問題,我全部都回答得很好。

「verygood!」老師對我點點頭,並附帶了一個甜美的微笑。對於一個英語考試想要達到及格都很困難的人來說,這句話簡直就是天大的「獎賞」,它給我帶來了一天的好心情。可當我蹦蹦跳跳地回到家,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給爸爸媽媽時,他們卻……媽媽正忙著在上網「收菜」,頭都沒擡一下,爸爸也只是敷衍我一句,然後就繼續看報紙。我以為他們沒明白我在說什麽,就又重復了一遍,並把「英語」兩個字說得很大聲。這次媽媽倒是有反應了———她不耐煩地說:「別吵吵了,該幹什麽幹什麽去!」這句話像一盆冷水一樣,澆得我的心冰涼,似一陣狂風,把我的喜悅吹得無影無蹤,一時不知所措,只能無比尷尬地立在客廳中央。

我問我自己,究竟是哪裏不對呢?難道學習成績上去了不值得高興嗎?看看他們的態度,想起他們以前說過的話,我更加迷茫了,到底是哪裏出錯了呢?

記得上次我參加學校運動會的跳遠比賽得了第1名,我跑回家想和爸爸媽媽分享我的喜悅,可是他們卻說,運動會得了冠軍算個啥,學習第一了才是真本事。於是我便好好學習,現在我有了這麽大的進步,可是他們卻是這樣一副表情。

我沒想從他們那裏要獎勵,就是覺得那是我的父母,我進步了,應該和他們分享,讓他們開心。因為平時,就算是普通朋友有什麽好訊息,有快樂要與我分享,我都會覺得很開心的。

或許在我的父母看來,我那點小快樂太微不足道了吧!可是那對於我來說,卻是無比開心的事情。他們是我最親最愛的人,我的進步、我的心情最想和他們分享,可是他們看上去似乎並不樂意分享我的快樂。

唉!不想多說了,越說心裏越難受……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要及分時享孩子的快樂

這是一對麻木的夫妻,一對不了解孩子心理的家長。在他們看來,孩子的一點小進步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孩子有了驚人的成就,才值得去分享。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分享本身是尊重與肯定,同時也是一種獎賞。家長對孩子取得的一些小進步、小成績的積極反應是很必要的。

一個人最大的開心,並不是遇到什麽讓他開心的事情。如果在他開心的時候,有人回應他,那麽他的開心就有了更強烈的延續。當孩子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開心的時候,你若表現出願意和他一起分享這種快樂的狀態,那麽孩子會因為感受到你的這種快樂,而受到更大的激勵,從而激發出更大的前進動力。

所以,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把自認為高興的事情告訴給我們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流露出麻木或者不以為然的表情,那樣會殘酷地消減孩子的快樂體驗。

說到這裏,我想起了一件曾經發生在我和女兒依依之間的事情。

依依七歲的時候,一天中午放學回來,她在樓下按門鈴。我聽到後,給她開了樓下的電子門,她卻在樓下對著大門上的對講機大聲說:「爸爸,我要告訴你一件大喜事,天大的喜事!」———也不知道是怎樣的大喜事,竟然等不到上樓再說。

考慮到樓下太冷了,我說還是上樓進屋再說吧!放下話筒,我就想是什麽喜事讓孩子高興成這樣呢?被老師表揚了?獲什麽獎了?又考了個第一?交到新朋友了?

這時,依依急匆匆爬上樓,氣喘籲籲地站在門口,腳剛踏進屋就喊:「爸爸,您猜我有什麽大喜事?」我就把剛才猜的幾件事情一個個說了。依依一遍遍地搖頭:「錯錯錯,都錯,我告訴您,我踢毽子能連踢三個了!」

「什麽?」

她的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縫,「我踢毽子能連踢三個了!」

我暗笑:就這天大的喜事呀?但我的臉上還是漾出驚喜的表情,「真得?祝賀你!」我朝依依豎起了大拇指,並用另一只手拍拍她的肩膀。依依順著我的胳膊依偎過來,我順勢給了她一個熱烈的擁抱,把我的愛和對她取得「勝利」的贊賞,都透過這一擁抱傳遞給了她。

依依興高采烈地說,她以前只能踢一個,練了很久了,也沒能多踢一個,沒想到今天竟然踢了三個。她以前一直是班裏踢得最少的,現在已經超過了那三個只能連踢兩個的同學!

想一下,在成人眼裏,這簡直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根本不值得如此大驚小怪。可在一個七歲孩子的眼裏,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是值得高興和慶祝的勝利。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對此不當回事,甚至訓斥孩子瘋瘋癲癲、不穩重,勢必會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情緒,消減了孩子快樂體驗,更不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

很多時候,成人眼中那一點不起眼的成功,到了孩子眼裏就是天大的勝利。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樣表現出喜悅,給予他們鼓勵和贊賞。

分享別人的快樂就是對別人的一種給予,就是對他人的一種關愛。如果我們樂於分享孩子的快樂,相信孩子定會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分享會讓孩子更加快樂

我的一位戰友跟我說,他女兒有一天興高采烈地告訴他,自己畫的畫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結果我的這位戰友表情僵硬地「哦」了一聲,就再沒有了任何態度。孩子失望至極,從此對畫畫漸漸失去了興趣。由此可以推論,在學習上、工作中,假如孩子取得了小進步,家長卻如此輕描淡寫、不當一回事,孩子可能從此對學習、對工作就失去了興趣的。

快樂無小事。對於孩子來說,「我搭了一個神奇的城堡」「、我修了一座長長的橋」「、我的車子能飛快地在路上走」、「我發現我種的豆子長高了」……這些都是值得高興的事情。當孩子們把它講給家長聽時,眼睛裏呈現的都是喜悅。毫不誇張地講,孩子是很容易滿足的,一點點變化和體驗都會讓他們激動萬分。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欣賞,有欣賞的地方就會有快樂,而快樂跟事情的大小或重要與否是沒有關系的。

孩子的任何進步,取得的任何成功,家長都應該積極地予以回應。您的分享會讓孩子更快樂,會激起孩子更加濃厚的興趣去學習、去探索、去追求……

一位在小學當體育老師的家長,在他的部落格中這樣寫道:

一天,我給一年級的小學生上體育課,剛到操場的甬道上,就看到一個孩子手裏拿著跳繩向我跑來,結果跑得太急,被繩子絆倒了,疼得直哭。我蹲下來幫他拾起繩子。他突然記起要告訴我的喜事,便破涕為笑:「老師,看,我爸給我買的新繩子,和他們的都不一樣!」我看到他天真的笑臉,真誠地說:「真不錯!好好練習,你一定能跳得最好!」聽了我的稱贊,孩子顯得很高興。

這個班有一個智障女孩,她的運動能力很差,立定跳遠只能跳到不足30厘米。教這個女孩子學跳繩,我從沒有奢望她能跳得多好。大約練習跳繩快一個月的時候,她跑到我的面前對我說:「老師,我會一種新的跳繩方法,你會嗎?」我故意驚訝地說:「是嗎?那你跳給我看看!」接著她就認真地跳起來。只見她努力地向上跳一下(跳的高度也不到10厘米),把繩向前使勁地搖動,接著又努力地向上跳一下,將繩再使勁地向後繞動,可是,她一次也沒有成功地將跳繩從腳底繞過。但面對她的熱情,我卻不能將「你跳得不對」這句話說出口。因為我知道,正確的跳繩方法對她來說太難了,難到可能她一輩了都學不會,所以我就鼓勵她說:「你跳得真不錯,好好練習,你一定會成為一個跳繩高手。」聽了我的稱贊,她高興地跑開了,去向自己的同學炫耀她獨創的跳法。

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學老師,是一位善於分享孩子快樂的好老師。他與第一個孩子分享了有新跳繩的快樂,又與第二個孩子分享了創新的快樂。

其實,這樣的故事無論是在校園裏還是在家庭裏,幾乎天天都會發生,因為每個孩子都想把自己的快樂和老師、家長分享,每個孩子都想得到老師和家長的欣賞與獎勵。這時,哪怕您給孩子的只是一句贊美、一個微笑,孩子也會得到心理滿足,甚至會喜形於色、眉飛色舞,這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這種體驗會產生一種繼續追求的積極心理,產生新的動機和興趣。這時,他們就會開始信任你,因為你在他們的心中,是一個能理解他們心意的好老師、好媽媽、好爸爸。所以,我們要像這位老師一樣,善於分享孩子的快樂,讓孩子的快樂能夠得到無限的延續……

【好家長·要牢記】

成人眼中那一點不起眼的成功,到了孩子眼裏就是天大的勝利。

我的家長會想讓您參加

【孩子來信】

我叫樂樂,名字是奶奶起的,她說這是希望我永遠快樂的意思,但我並沒有如她所願。

我生活在一個三人組成的家庭裏———奶奶、爸爸和我。奶奶說媽媽不要我了,以後不許我想她。可是有的時候我會管不住自己,比如說每次開家長會的時候。

以前一直是媽媽給我開家長會,無論多忙她都會去,自從她撇下我和爸爸,和另一個男人走了以後,家長會就變成了我的煩惱。四年過去了,學校組織家長會也有十幾次了,每次老師總是要強調,盡量讓爸爸媽媽去,實在不行才可以叫爺爺奶奶去。

自從他們離婚以後,爸爸似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回家越來越晚,對我的事情也不再關心,家長會更是一次都沒去過。這幾年都是奶奶在照顧我。她已經是將近七十歲的老人了,身體特別不好,常常要去醫院打點滴,腿腳也不太好使,我不忍心讓奶奶去,可是她不去,就真的沒有人給我開家長會了。

我也曾經叫爸爸去給我開家長會,剛開始他「嗯、啊」地敷衍我,後來明確表示不感興趣,最後竟然跟我發起火來「:一個家長會,不去又能怎麽樣?你再磨嘰,小心我揍你!」就這樣,家長會和我爸爸就「絕緣」了。

從此,我的家長會只能讓奶奶去開了。可是由於她老人家身體不好,也只能是偶爾去幾次。大多數的家長會,我那個座位都是空蕩蕩的。其實,即便奶奶去了也只不過是占個位置而已,因為她的聽力在很多年前就已經不太好了,所以老師說的什麽她也聽不清楚,去了無非是安慰我一下。

有時我想,我在學校裏學習不是很好,也許沒人給我開家長會並不是壞事,至少考不好時不會有人批評我。可是每當想到開家長會的時候,同學們的位子上都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只有我的座位是空的,我就很難過,仿佛一個人孤單地向前走,不知道目標,更沒有方向。

我小時候一直很崇拜爸爸,那個時候總覺得他無所不能,希望自己以後也能成為他那樣的男子漢,可是就是這個我崇拜的爸爸,對我的學習和喜怒哀樂不聞不問,他是多麽的不負責任啊!我現在對他真的很失望!

我現在已經上初中了。初中班主任召開第一次家長會時,我並沒有告訴奶奶,因為奶奶的腿腳越來越差,我實在是不忍心。老師向我問及原因的時候,我就把家裏的情況說了,她要了爸爸的電話號碼,可是第二次開家長會的時候爸爸依舊沒去。我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忙,連我們老師親自請他他都不來。

現在,我們班只有我沒有家長來參加家長會,我同桌問我為什麽我的爸爸媽媽沒來的時候,我心裏有說不出的難受。我並沒覺得自己做過什麽讓爸爸不開心的事,他為什麽就不能考慮一下我的感受呢?我現在已經上初中了,他難道都不想知道我在學校的表現嗎?他怎麽能對我這麽漠不關心?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家長會萬萬不可錯過

說起家長會,我的感受很深。第一,我也是家長,經常參加女兒學校召開的家長會;第二,我經常被一些學校邀請去做家教講座,而這些講座有很大一部份利用的正是家長會時間。

在家長會上,我總能看到一些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在認真地聽老師講話;當然,也經常會看到幾個空位……

為什麽總會有空位呢?家長們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原因,可我認為不管因為什麽,都不應該不參加孩子的家長會。父母要親自參加,實在不行再由其他成年親人代行參加。但是不管是誰參加,都要認真聽講,做好筆記,這既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因為只有這樣做了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孩子,更有效地與孩子溝通。

信中這位同學的父親,離婚後就一蹶不振,七旬老母不顧,年幼的孩子不管,真是愧對「父親」這個神聖的稱謂。不管經歷了怎樣的生活波瀾,作為家長必須努力要撐起一個完整的家,為孩子遮風擋雨。這是為人父母的基本責任,推卸責任就是嚴重的失職。

家長經常不參加家長會,會使孩子感覺得不到父母的關懷,造成情感缺失,形成自卑心理。情感的缺失會使孩子的人格發展出現扭曲甚至變形。例如,人際交往能力差,內心壓力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方面出現過激行為,等等。同時,這些孩子因為情感缺失,很容易對父母產生一種怨恨情緒,成年後更有可能會滋生怨恨社會甚至報復社會的不良心態。

面對面的溝通是家長和老師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所以,我們絕不可以錯過家長會這樣的好機會。開家長會時,我們可以透過校長的講話來了解學校的方針、政策;透過和班主任老師溝通,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各方面表現;還可以透過家長會來認識班內其他同學的家長,側面了解孩子的交友情況。由此可見,從家長會上得來的資訊,能夠使我們進一步、全方位地了解孩子,從而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動權。

因為「忙」而沒時間參加家長會,是大多數家長的共同理由。其實要說忙,東子也和大多數家長差不多。我每天的工作千頭萬緒,除了撰寫文稿,還要接聽心理咨詢熱線,采訪別人或接受他人的采訪,到學校、企事業單位、部隊作報告或演講,到電台、電視台主持節目,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到外地講學、作報告、參加會議……一天忙下來,回到家還要看看書、上上網,等等。

什麽叫有時間,什麽叫沒時間?如果你認為鈔票重要、工作重要,那自然就沒有時間參加家長會。但如果你認為孩子的事重要,那你就有時間參加家長會。所以,無論多麽忙,我都會爭取參加女兒依依的家長會,自己不能參加也必須讓孩子的媽媽或其他成年親屬代替參加。

為人父母不僅要從生活上關心孩子,還要經常和孩子溝通感情,學會了解孩子。也就是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同步進行。所以,家長應經常與孩子的老師取得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與學習狀況,了解學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開展家庭教育工作。

參加家長會是父母之責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長對孩子的責任就已經形成了。

如何成為一名負責任的家長,是每個為人父母者都應當慎思的問題。在大部份父母的意識裏,對兒女只要能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做到衣食住用行有求必應,有病及時治療、保證身體健康,父母也就盡到了責任。其實這是一種低層次的責任意識,父母教育的關鍵,是要滿足孩子心靈上的需求,即對兒女思想素質上的培育及精神上的撫慰。

其實養育兒女就如同培育一株幼苗,並不是施了肥、澆了水就可以任其生長,我們還要天天觀察它的生長情況,該打藥時打藥,該修剪時修剪。這樣才是一位合格的「園丁」。

我采訪過一個叫「珍珍」的孩子,她今年十二歲了,父母都在南方打工。家裏的生活全靠爺爺、奶奶種地分擔。爺爺身體不好,常年離不開藥,無法下地幹活,生活的擔子就全壓在奶奶一人身上。而對於珍珍來說,生活的貧困與心靈的孤獨相比,卻是微不足道的。因為父母長年不在家,爺爺奶奶又忙得根本抽不開身,所以每次開家長會的時候,就是珍珍最傷心的時候。看著別的同學的家長都能來學校,自己的位子上卻是空空的,她總是忍不住想掉眼淚。她多麽希望自己的父母也能來參加啊!她多麽希望有一天,家長會上她的那個座位不再是空的……

很多家長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參加家長會也是表達自己對孩子關愛的方式,同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精神慰藉。

由於父母長年不在家,或者因為平時只與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不少孩子覺得自己得到的愛不夠多,所以會產生被冷落的感覺。如今,人們的生活、工作壓力普遍增大,父母為了打拼掙錢,同時也是為了讓孩子學習、生活得更好,從而有可能忽略掉孩子的情感需求。這種顧此失彼只管掙錢不管孩子的做法,只能是得不償失。

所以,再忙也要參加家長會,再忙也要與孩子溝通,再忙也要過問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這樣您的打拼才會更有意義。

【好家長·要牢記】

其實養育兒女就如同培育一株幼苗,並不是施了肥、澆了水就可以任其生長,我們還要天天觀察它的生長情況,該打藥時打藥,該修剪時修剪。這樣才是一位合格的「園丁」。

缺爸少媽的日子很孤苦

【孩子來信】

叔叔您好,我是一個十一歲的女孩,一個可憐的「孤兒」。雖然我有爸爸媽媽,但我覺得自己除了不用去孤兒院,其實和孤兒已經沒什麽兩樣了。

爸爸媽媽永遠有比我還重要的事情,好像每時每刻都要處理事情,而我總是排在最後。在我們家最常發生的事情就是爸媽都在單位忙,留我自己在家。雖然他們不時地會問候我、囑咐我,可是在冰冷的屋子裏我卻感覺不到一丁點兒溫暖,有的只是一定會來的黑夜,和膽小卻不敢將這一切說出來的我。

北方的冬天特別冷,可能是這個原因,所以我總覺得寒假也特別長。在去年的寒假裏發生了一件事情,使我覺得自己特別的可憐。那天早上媽媽臨時從單位趕回來,說是要去廣州出差。晚飯前爸爸說他單位有事情,叫我自己弄飯吃。那時候外面正下著大雪,看上去很冷的樣子,於是我決定在家煮泡麵。

這是我第一次動手為自己做熱乎乎的晚餐(以前都是吃涼的或是用開水泡面),可是結果卻很失敗,因為我差一點把家裏的房子點著了。我家用的是煤氣,由於電打火不是很好用,所以要用打火機來點著。上次媽媽做飯的時候,就是這麽做的。可是不知為什麽,我點了好幾次也沒點著,最後一次,終於點著了。可是火勢大的超出了我的想象,也就是一瞬間的事兒,從燃氣罩裏噴出一個大火球,緊接著抽油煙機開始燃燒。我被嚇懵了,楞了幾秒鐘才想起來用水救火。

雖然我並沒有受傷,爸爸回來也並沒有過多地責怪我,可是看著那像廢墟一樣的廚房一角,我心裏竟是酸酸的味道,我只不過想吃一碗熱熱的泡麵而已。

那個寒假我沒怎麽出去玩兒,我只想一直待在家裏,這樣爸爸媽媽一回來,就能看見我,我也可以多和他們待會兒。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趴在窗台上,看著樓下的行人,尋找爸媽的身影。很多時候,我看到的只是別的孩子同父母嬉笑著走過,這時的我總是很矛盾———既想看看這其樂融融的景象,看完了心裏又不舒服。我不知道自己是羨慕他們還是嫉妒他們。

我常常幻想我的爸爸媽媽下崗了,這樣他們就可以閑下來,可以不用每天為了自己的工作東奔西跑,可以有時間陪陪我。我真的很想和他們在一起,哪怕只是聊聊天、說說話。

叔叔,您現在知道我為什麽說自己是孤兒了吧?我覺得孤兒院的孩子也不過如此,甚至有的時候我還不如他們。他們可以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而我只能趴在窗台上一個人發呆。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特別可憐,雖然有爸爸媽媽,卻感受不到來自他們的關愛……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在孩子心裏,有媽才有家

看到這封信,我想起了曾經在山東安丘采訪過的一個女孩,尤其是她那封寫給媽媽的長信:

親愛的媽媽:

我想您!

睡不著覺的夜晚,我想您;生病不舒服的日子,我想您;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我想您。生氣的事想和您訴說,高興的事想和您分享……媽媽呀,您知道我有多想您嗎?

時間像小河一樣匆匆流過,一轉眼又是春種夏忙的時節。剛剛過完母親節,兒童節就要到了。對於這兩個節日,我既期待,又害怕。「期待」是因為有「母親」這個詞,「害怕」卻是因為我的媽媽———您———遠在千裏之外,與您一起「過節」對我來說只是一種奢望。

您為了這個家,背井離鄉到千裏之外去掙錢。我更知道您的艱難,您為了這個家,為了我,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學校的時候,我還有同學、還有朋友。可是回到家,就只能面對空蕩蕩的屋子和冰冷的鍋碗瓢盆。在無數個夜晚,冷冷清清的家讓我心生絕望。要知道,我想念的家,不是這個空房子,而是有您和爸爸在的那個溫馨的小窩,那是什麽都代替不了的。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見過您了。媽媽,您好嗎?

媽媽,您還記得嗎?當初您離家的時候,我哭著想挽留您,但還是沒有留住。我看見了您的淚水,我不再哭泣。因為我知道,這不是我能左右的事情,更不是您不願意要我了……

雖然可以理解這一切,但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我不願回家了,甚至就連假期的時候也是這樣。「媽媽」在我腦海中的印象,開始慢慢變成銀行卡上的匯款錢數和電話那頭簡簡單單的問候。

我想念小時候,那時候,雖然生活苦難,但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卻很富足。如今,我在慢慢長大,你們不在身邊的日子裏,我也在學著讓自己堅強。但因為失去了心中的根,我的成長就如同風中的落葉,沒有方向,飄忽不定……

親情的維系僅僅靠電話顯然是不夠的,孩子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看得著摸得到的親情。為了解除孩子的孤苦,撫慰孩子的心靈,家長要盡可能多地讓孩子看到我們的身影,給孩子一個「媽媽」,就是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缺少「父愛」的孩子像缺鈣

當然了,一個完整的家庭,不僅要有媽媽,還要有那另外半邊天———爸爸。

但是,在我二十幾年間作過的大大小小近一千場家庭教育報告中,現場聽眾的男女比例,多數時候僅為1:4;而在家教咨詢中,接到父親們打來電話的次數更是少得可憐,通常境況下,都是母親打來電話。

「爸爸不管孩子」———在中國,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爸爸們為什麽這麽不「熱衷」對孩子的教育?

首先,我認為就是受到了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說了很多年,那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即便是現在,女人和男人一樣要在外面打拼,但是回到家,家裏的一切依舊是由女人來打理和主持,這其中當然就包括對孩子的照顧和教育。因此,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管孩子是母親的事,父親的主要責任就是掙錢養家,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生長環境,給孩子安排好成長中的大事,為孩子撐起一片天。抱著這樣的觀點,父親哪還會主動去管與孩子有關的那些「瑣事」。

母親十月懷胎,辛苦孕育生命;父親則該工作工作,該娛樂娛樂。從生命孕育到孩子降生再到一步步成長,如果父親在照顧、養育方面不主動靠前、幫妻子分擔,長久下去,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孩子在成長時期根本不需要父親的照顧,父親們會認為,在孩子的成長初期,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賺錢養家,而真正發揮作用,則是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為他的人生大事出謀劃策。

另外,一般父親的工作相對繁忙些、應酬多些,沒有時間參與到教育子女的事務中來。所以,家庭教育中,「父親」總是缺席……

有些孩子的父親因為工作需要,會長年出差在外,那麽這些孩子就如同生長在單親家庭裏。有的父親看了這話可能會有意見:我只是不管教孩子,不能就說孩子「缺少了父愛」啊!我也很愛我的孩子,正因為愛孩子,所以我才這麽忙、這麽拼命地賺錢,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生活條件啊!

是的,沒有父親不愛自己的孩子。您的確愛孩子,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您還要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孩子感受不到,那就是「缺少父愛」。

父親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而缺乏父愛的孩子也會感到焦慮和孤獨。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不強、孤獨等情感障礙。

這封信讓我想起了最近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則公益廣告:

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在媽媽的勸說下剛剛入睡,聽到門鈴聲就忽地跑出去喊:「是爸爸回來了嗎?」媽媽告訴她不是,於是她又無限失落地回到自己的床上。此後一有聲音,她就跑到門邊,滿懷期待地喊:「是爸爸回來了嗎?」但是,每次的答案都很讓她失望。最後,孩子在困倦無比時,帶著遺憾睡著了……

當孩子缺少父愛到了一定程度,就很有可能會患上「父愛饑渴癥」。即到了青春期時,缺少父愛的孩子會疏遠甚至厭惡父親,這種疏遠和厭惡,摻雜著因為得不到父愛而產生的失望與淒苦。於是,他們會盲目地去嘗試種種可能補救的辦法,包括抽煙、喝酒、甚至性放縱或吸毒,以此來吸引父親的註意。

一個健康、完美的家庭應該是由父親、母親和子女共同構成的,這三方就像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只有相互連在一起,三角形才能牢固穩定。

實踐證明,一個人降生到一個家庭之後,母愛不可無,父愛更不可缺。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父親在孩子學習、生活和人生開發中有極其重要的榜樣、示範及教導作用。這種作用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因此,可以說,「父親」這一角色的缺失,實在是家庭教育中的隱痛,是孩子一生都無法彌補的缺憾。缺鈣的孩子體不健,缺愛的孩子心不爽。父愛的缺失是一種痛,對孩子的成長是終身難以彌補的痛!

【好家長·要牢記】

父親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而缺乏父愛的孩子也會感到焦慮和孤獨。

只有父母合力才能為孩子構築一個溫情的成長樂園,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跟著爺爺奶奶很孤獨

【孩子來信】

東子老師,您好!

我是一個還在上初二的女孩,我生活在一個枯燥乏味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第一重要的是吃飯,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吃飯、學習。

您一定覺得我很奇怪吧?可是這就是事實,就是實際存在的。我們老師說中國有些邊遠山區直到現在還沒有通電,她說的時候表情很奇怪,像是怕我們不相信,可我覺得她大可不必這樣,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從我記事開始,我便生活在爺爺奶奶的身邊,他們現在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爺爺奶奶有五個兒子,我爸爸是他們最小的兒子,用奶奶的話說,也是最讓他操心的一個兒子。爸爸和媽媽都是公司的職員,他們要努力地賺錢養我,所以沒時間照顧我。於是我從小就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他們對我很好,我也很愛他們,可是他們的想法卻和我有很大的不同,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代溝吧!

可能是年齡大了的緣故,爺爺奶奶每天晚上很早就會上床睡覺。他們睡覺了,也要管著我早早睡下,根本就不管我困不困,睡不睡得著。每天只會和我說吃沒吃飽呀、寫沒寫作業呀,其余的就什麽話也沒有了。有的時候我想跟他們說說學校的事情,可是爺爺卻說吃飯的時候少說話。我想要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奶奶又怕我出危險,不準去。所以,我只能在家裏待著。家裏雖然有電視機,可是似乎只能放新聞,其余的時間爺爺從不開啟它。

老師,您說我的人生是不是過得很乏味?我曾經和媽媽說過這些事情,可是她卻說我不懂事,有人管還挑三揀四。她還說她和爸爸是在為我的未來打基礎,我自己多少也應該付出一點……

可是我現在真的很不開心啊!什麽是我的未來,我沒有想過,我只知道我現在過得很不快樂。同學們常常談論哪個歌星出唱片了,哪個演員長得好看,可我卻一個也不知道,根本不了解情況。大家都覺得我很無知,根本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麽。

老師,您說我現在該怎麽辦呢?我真的好難過啊!在學校的時候想要趕緊放學回家,回到家又覺得太乏味想要去學校。我真的希望時間可以快點過去,我好快快地長大,這樣我就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不用再待在奶奶家。

離開了這裏,或許我可以擁有多彩的人生,就算不是那麽的精彩,也至少不會像現在一樣,每天似乎都是相同的,只有我偶爾變短的褲子提醒我,我正在長大。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像「沒頭腦」(童話故事人物)一樣,遇到一個魔法師,把我也一下子變成大人……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孩子最好由父母帶

這是一個典型的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

所謂隔代教育,指的就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照顧孩子的生活,陪伴孩子的成長。

如今隔代教育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其一,一些夫妻離婚後,為了不影響再婚,誰也不肯撫養孩子,最後,孩子的唯一去處便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那裏。其二,有的夫妻雙雙「下海」經商,深知「魚」與孩子不能兼得,只好把孩子托付給父母。第三,有的夫妻為了出國深造或是因為兩地分居,所以把孩子交給父母照顧。

隔代撫養最大的弊端就是老人思想觀念陳舊,接受新生事物較慢,很容易影響孩子創新個性的形成。很多爺爺奶奶對新事物的理解相對滯後,不容易改變幾十年來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會發展和觀念更新的步伐。因此,教育孩子時,就不善於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加以引導,對於孩子出現的諸如「破壞行為、嘗試行為」等一切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總是急著加以阻止。

如今的孩子求知欲高,可塑性強,不甘寂寞,喜歡探究新鮮事物。他們的資訊來源主要是網路和電視,可很多爺爺奶奶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讓孩子接觸電腦和網路,這樣將來孩子的見識勢必很短淺,知識面和眼光不夠寬廣,結果必將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發展。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都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爺爺奶奶整天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將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獻給孩子,也是無法取代父母之愛的。孩子缺少血肉相連的父母之愛,極可能因情感缺乏導致人格出現偏差,進而產生諸如心理或行為障礙。

所以,家長要盡可能自己撫養孩子,使孩子在父母的正確引導下,有效利用資源,該學就學,該玩就玩。年輕父母的思想開放,觀念更新快,接受的知識資訊多,他們所教育出來的孩子比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社會。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也同樣只有一次,同孩子的親情建立更是只有在童年時期才能進行,錯過了將永遠無法彌補。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給予的親子之愛。因此,作為父母哪怕工作再忙,也要爭取和孩子在一起,培養與孩子的感情,主動擔負起對孩子的撫養和教育責任。一味地依賴老人來撫養和教育孩子,既是對老人的不孝順,也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教師。把孩子培養成人,是社會賦予每一個父母的責任。父母對家庭教育的投入,就是對明天的投資。自己工作再忙、事業再重要,都不能忽視了教育孩子的責任,要擔負起主要的教子任務。

祖輩應改進教育方式

孩子長期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自然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師。他們肩負著教育孩子的責任,履行著教育孩子的義務。他們的主觀願望是好的,通常也都很盡職盡責。然而,由於祖輩生活的時代與孫輩不同,他們所受的教育與當代人也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大多數爺爺奶奶的思想觀念都比較僵化,所掌握的知識陳舊,教育理念與時代格格不入,有時甚至相背離。

一項調查發現,在「您是否鼓勵孩子在戶外奔跑、跳躍、盡情玩耍」的問題上,祖輩與父輩差異極大。經常鼓勵的祖輩只有12%,而父輩卻有55%。由於祖輩大多對孩子采取「看管式」的教育方式,所以會使孩子的主動交往意識變弱。隔代撫養家庭中的孩子主動找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而非隔代撫養家庭的孩子則達到34%。

兒童時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強、體力和腦力活動充沛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需要給他們合理的智力刺激和運動量。如果把孩子封閉在小環境內,孩子往往容易養成內向、不愛活動的習慣和生活方式。這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

如今,許多把孩子交給父母帶養的年輕家長發現,孩子的「壞脾氣」讓人束手無策,他們與父母關系不和、自閉孤獨或是任性頑皮。這都是年輕的父母們,「丟棄」了關心、教養子女的責任所帶來的後果。

據有關調查顯示,中國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通常表現在情緒、社會適應以及習慣等方面的障礙。具體來說,以行為沖動、自閉、憂慮、嫉妒、任性等較多見。而這些問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與孩子接受的教養方式、父母和祖輩的教育方法有關。如果作為父母實在不能親自教養子女,那麽孩子的爺爺、奶奶就一定要改變舊有的教育方式,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發展。

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單有祖輩的生活照顧和關愛是不夠的,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開導。特別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可能開始有自己的心事了,這時更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年邁的祖輩往往跟不上孩子的變化速度,有時也不容易察覺孩子的心事。孩子的心事長時間堆積在心裏,無法自我調適,就很有可能出現心理障礙。

【好家長·要牢記】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也同樣只有一次,同孩子的親情建立更是只有在童年時期才能進行,錯過了將永遠無法彌補。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求求你,表揚我
作者:東子
親子少兒 {readNum}人在讀
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