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何謂成功,為什麽怎麽也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

2021-05-28親子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也曾在心中默默思考過那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

過去,我們或許都追求著「優秀」這一閃耀的標桿。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和名人名家都在強調: 比起外在的優秀,內心的強大才是孩子未來最堅實的基石。

你是否還記得賈伯斯的那句名言:「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裏。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是的,我們要培養的,正是那種能夠聽從內心聲音、堅韌不拔的孩子。

想象一下,當孩子面對生活的風雨時,如果他們的內心像一顆脆弱的生雞蛋,稍一觸碰就會破碎。

但如果我們能幫助他們鑄造一顆如全熟雞蛋般堅韌的內心,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難,他們也能保持完整,堅韌不拔。

那麽,如何為孩子的內心築起這座鋼鐵長城呢?以下 六句魔法般的話語 ,或許能為你指明方向:

一、「你來幫幫我好嗎?」——給孩子責任感

教育專家盧勤曾對父母提出忠告:莫要自比高山,視子女為依附的小草,令其依賴、仰望乃至懼怕;也不宜做那庇護小雞的大傘,為孩子抵擋一切風雨,致其脆弱無能。

建議轉換角色,讓子女成為巍峨之山,他們將茁壯成長;賦予他們大傘的角色,促使他們自立自強,撐起一片天。

當父母向孩子請求:「能幫幫媽媽/爸爸嗎?」這簡單一問,實則播下成長的種子。

借助協助父母的機會,孩子感受到被依賴的價值,逐步變得堅強而有責任感。

有這樣一位母親,她常對年幼的兒子說:「你是小男子漢,要保護媽媽哦。」進入幼稚園後,她更頻繁地展現柔弱,向兒子「求助」:

「這個太沈了,媽媽需要你的力量。」

「媽媽分身乏術,能幫忙打掃一下嗎?」

「拼圖怎麽玩的?你能教教我嗎?」

透過母親的「示弱」策略,孩子早早就學會了獨立與擔當。

正如復旦大學沈奕斐教授所言:真正強大的父母,懂得適時放手,因為父母的過分強大,或會限制孩子的成長空間。

孩子的成長路,需父母適度退場與恰當引導並列。

真心為孩子著想,父母應適當展現脆弱,給予孩子關愛他人的機會和承擔責任的空間。

在實踐與挑戰中,孩子方能步步成長,收獲滿滿。

二、「你又進步了!」——給孩子成就感

在【少年說】節目中,一名少女鼓足勇氣站上高台,向母親坦誠心聲:

「媽媽,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可我也在不懈努力,為什麽你不留意我,每次都要用批評來傷害我呢?」

母親淡然回答:「我明白我的批評不曾間斷,那是因為我察覺到,如果我不批評你,你就會有點飄。」

女兒含淚傾訴,表明自己不適合這種嚴厲的方式,而母親仍舊堅持己見。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傾向於采用批評作為激勵手段。

他們未曾意識到, 持續的貶抑非但不能激發孩子的鬥誌,反而可能在反復的挫敗中消磨其意誌。

人天生渴望贊美與認可。積極地肯定,比起責備和打壓,更能有效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常常告訴孩子「你又向前邁了一步」, 關註他們的每一點進步,為他們的每一份努力喝彩,孩子心中便會逐漸累積起自信與勇氣的基石。

未來,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挑戰時,便能迅速找回信心,視難題為可征服的挑戰,進一步激發自我信念。

教育的真諦,在於讓孩子深信自己有能力變得更好。

因此,多一點耐心,給予孩子更多的肯定與鼓舞,讓他們在持續的進步之路上堅定前行。

三、「我相信你?」——給孩子信任感

一段風靡網路的視訊曾展示過這樣的故事:

母親接到教練反饋,指孩子足球基礎不佳,

但她卻對兒子說:

「教練誇獎你異常努力,進步連連,只需再加把勁。」

孩子受到鼓舞,立刻重返球場,滿懷激情。

盡管訓練中,落後與跌倒頻現,

母親依舊傳遞堅定信念:

「無妨,一步步趕超前人即可。」

在這份堅定不移的信任與鼓勵下,男孩的球技日益精進,終在一賽中助力團隊奪冠。

【心理暗示力】一書強調,正面暗示讓人日漸自信勇敢,激發出潛在力量。

同樣, 父母的「我相信你」如同強心劑,讓孩子內心湧動「我可以」的正面情緒,驅動自我超越,愈發堅韌。

面對孩子失落,我們應避免消極打擊,轉而堅定告知:「我對你有信心,你能行。」

遭遇連敗,非批評之時,而是以「你有能力做得更好,我對此深信不疑」鼓舞。

教育的奧秘,陶行知先生一語道破:「在於信賴與釋放孩子的潛能。」

我們的信任,如同甘露,滋養著孩子的自信與自強,為其成長之路提供不竭動力。

四、「這件事你來做決定」——給孩子自主感

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研究揭示:兒童自一歲起被賦予選擇的權利, 其成年後相較於僅遵從父母指令的同齡人,展現出更強的自制力與更高的獨立性。

知名主持人敬一丹在某節目中透露,她頻繁對女兒傳達的資訊是:「抉擇由你。」

無論衣著挑選還是小事決定,她均放手讓女兒自行把握。

即使面對女兒的求詢,敬一丹依舊堅持讓女兒手握決策的舵盤。

這一做法使得女兒隨年齡增長,獨立見解與主見日益顯著。

「你有權自己決定」 ,這輕松的話語蘊含雙重深意: 它既是培養孩子決策能力的土壤,也是教會他們自我負責的種子。

當孩子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自主與控制的意識將生根發芽。

即便偶遇失誤的選擇,亦是成長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它們在鍛煉中鑄就孩子堅強的內心與穩固的自我認知。

因此,父母應當在日常中提供更多決策場景予孩子實踐。

小至餐食與穿著,大到興趣培養與專業選擇, 每一次「我來決定」的體驗,都是孩子無懼挑戰的精神支柱,亦是其遭遇挫折後重振旗鼓的能量源泉。

五、「我永遠愛你」——給孩子歸屬感

知乎上熱議的話題探討了這樣一個現象:父母不善言表的愛,如何在孩子心靈深處投下陰影?

眾多網友分享,讓人唏噓不已: 這樣的成長經歷易導致孩子內斂、自卑,甚至形成一味取悅他人的性格。

誠然,這些孩子內心深處明白,父母並非無情,只是不善表達這份深情。

然而,未曾宣之於口的愛意,不經意間在親子間築起了一堵墻,漸行漸遠。

那簡單的三個字——「我愛你」,絕非可有可無的輕飄飄言語。

正如佛洛伊德所言:「那些感知到自己被母愛偏愛的孩子,往往自信滿滿,擁有不可動搖的樂觀,展現出英勇,並在生活中屢獲成功。」

因此,別再將愛深埋心底。

當孩子面臨外界質疑,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他:「別害怕,爸爸媽媽的愛是你永恒的鎧甲。」

孩子情緒失控時,伴其左右,溫和而堅決地指導:「你的行為有所不當,但這不影響我們對你的愛。」

在平凡的日子裏,也不忘時常低語:「我愛你,你永遠是我們的寶貝。」

這重復千萬遍的「我愛你」,勝過萬語千言,溫暖著孩子的心房,為成長之路鋪設愛的路基。

它讓孩子堅信,無論未來的挑戰多麽艱巨,背後總有父母堅實的臂膀作為依靠,給予力量,支撐他們勇往直前。

六、「沒關系的?」——給孩子安全感

不久前,一位學生向小才講述了一樁校園小事。

班級中有一位女生私內建零食入校,不幸被教師察覺,依據班級規定,她面臨兩難選擇:或是抄寫班規三遍,或是慷慨饋贈全班同窗以零食。

這讓女孩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以至於整個上午都淚水漣漣。

緣何如此?

原來,班規洋洋灑灑三十條,三遍抄畢,無疑耗時甚巨,難免引來母親的察覺;而選擇後者,她的零花錢又捉襟見肘,求助母親成了唯一出路,同樣免不了責備。

於是,無論懲罰的天平傾向哪邊,似乎都預示著一場來自母親的責罵。

現實生活中,不乏此類父母,孩子偶有過失,迎接他們的往往是暴風驟雨般的責難。

如此一來,孩子愈發畏懼犯錯,更害怕錯誤被父母知曉。

【原生家庭】一書中點醒我們:「孩子理應享有犯錯與糾錯的權利,一次錯誤並非世界末日,它是探索未知、樹立自信的必經之路。」

一個內心堅韌的孩子,應當敢於犯錯,並能從錯誤中汲取養分,獲得成長。

實作這一點, 關鍵在於父母能否在孩子犯錯之際,擁抱他們的不完美,寬容以待,讓他們在錯誤中汲取教訓,茁壯成長。

一句簡單的「沒關系」,非但不是放任,反而是深沈的理解與關懷,它為孩子構築起滿滿的安全感壁壘。

小才有話說——愛意不要藏

蒙台梭利曾說:「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為人父母是一件難事,自己的言行、平時的教導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烙印。

所以,給孩子多點安慰,少點抱怨;多點鼓勵,少點貶低;多點放手,少點幹涉。

送給孩子強大且豐盈的內心,是父母給孩子一生中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