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簡答。
中國教育部門幾乎每年都下「減負令」,但是效果始終感人。究其原因,一共三點。
第一,高考選拔機制和標準沒有變。
高考是指揮棒,決定了學校的教育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當前,中國高考選拔標準主要是分數。誠然,分數並不能完全代表人的綜合素質,學校和家長也清楚孩子的培養不能只看分數。
然而,從現實來講,目前沒有一種選拔機制能夠代替當前「分數論英雄」的機制。特別是在人情社會,如果不看分數,那麽「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勢)族」的歷史將會重返現實,這將動搖國本。
我曾經在教育主管部門的座談會了解到,教育部門在教育改革上始終左右為難。其中一位官員這麽說道:
「都說不能只看冷冰冰的分數,要看到活生生的人。這當然不錯,可是怎麽做到?家長和社會普遍要求削減高考加分計畫,他們認為高考越是單純看分數,就越公平。可是,這不又回到了只看冷冰冰的分數的老路上麽?」近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種種亂象引發輿論,要求中學生論文、專利、特長和優秀平時成績的自主招生制度宣告落幕,其根源都在於種種造假行為嚴重踐踏教育公平,刺痛民眾心頭敏感脆弱的神經。
在中國,高考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壓艙石,關涉社會穩定。高考不僅涉及教育和民生,還是重要的political issue。就目前而言,「按分錄取」最為可行。
既然是看分數,那麽無論上面如何要求減負,學校、家長、學生都不可能真的願意執行,仍然要透過大量投入來提升學生分數。即使你學校迫於上級檢查的壓力減課時、減作業,那我家長也會去找培訓班、輔導班。如此下去,減負舉步維艱。
第二,人口太多,資源太少,教育競爭激烈。
中國人口基數太大,而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在高考按成績選拔的機制下,優質教育資源呈現壟斷趨勢。各個地方的超級中學無疑是典型代表。過去,小縣城的中學還能夠出清華北大的考生,現在幾乎不可能了——因為教育資源、師資、生源被壟斷到超級中學中去了。
而每一位家長深知教育對孩子未來的重要性,於是都努力為孩子爭取優質的教育資源,「擇校熱」「學區房」自然產生。既然要競爭,既然各個階段的升學都看分數,那麽家長和孩子只能不斷投入,從而增加進入好小學、好中學的機率,進而為進入好大學打下基礎。這種情況,其實就是網上流行的「內卷化」。
對於學校而言,升學率是衡量教育品質最重要的指標。既然如此,哪個學校願意減負來影響其升學率?
我當年在超級中學就讀,當時教育部門禁止補課。於是學校派教師家長代表來給我們學生說,如果不補課,學生成績就會下降,就考不贏其他學校的人。他作為學生家長(同時是教師)第一個不答應。所以,他要求我們學生不要去舉報學校補課。
第三,不同階層的家長對教育的期待值一直在增加。
當前,中國進入了發展新階段,越來越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就教育而言,這要求學生接受優質教育從而在未來就業市場上獲得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底層家長不斷向教育投資,寄希望於「知識改變命運」;而稍稍富裕起來的中產階層則因為擔心孩子會出現階層滑落的問題而加大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想盡辦法請最好的家教,去最好的學校,讓孩子比成績、比才藝。幾乎每個階層的家長都對教育充滿了更高的期待,那麽減負之路自然道阻且長。
同時,我們要註意到,由於上面的片面減負,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戰場大量轉移到校外培訓和輔導機構,轉移到私立學校,這某種程度加劇了教育不公平,增加了家長和學生的負擔。
附上最新的改革,雖然是標題黨,但某地把「視力」「特長」「興趣」納入中考考核,企圖學習減負,逼學生多運動,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