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驚人的能量定律:最拖累孩子的,是父母身上的5種黑能量

2024-07-23親子

自從有了孩子後,我就經常在思考:

是什麽拉開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

網上一位博主的發帖,讓我找到了答案。

博主曾做過幾年家教,也從事過教育培訓工作,接觸過上百個家庭。

在對比了一些上層家庭和中層家庭的教育方式後,她發現: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拼能量。

很多富人家庭,他們孩子之所以目標感強,綜合能力高,性格開朗,善於交際,氣場強大, 就是因為 他們的父母一直在給孩子的成長做 「增值」。

比起成績,他們更專註提升孩子內在的自信,外在的掌控,讓孩子始終保有一股拼勁。

而反觀一些普通家庭,父母因為自己過得不太好,就把自身的焦慮、壓力、情緒通通轉嫁在孩子身上,

讓家庭充滿內耗, 讓孩子被負能量吸食,逐漸變得自卑、懦弱、消極、悲觀……

是啊, 孩子是一個能量體,擁有高頻能量才能活出精彩人生。

可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常常在吸食孩子的成長能量。

滔滔不絕的抱怨

讓孩子生命沒了光

曾經聽一位朋友說起自己的悲慘經歷。

從她記事起,媽媽每天都苦著一張臉。

抱怨賣菜的缺斤少兩。


吐槽領導故意刁難。


訴說父親的各種不負責任。

但凡她稍有不聽話,媽媽就會說自己如何命苦,養育她受了哪些罪,忍了哪些委屈。

媽媽說得很煽情,時不時還流下委屈的淚水。

年幼的她,一度覺得媽媽太苦了,她想拯救媽媽,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堅持做忠實的聽眾。

可時間久了,她也變得厭世悲觀,讀初二時就被確診抑郁癥。

直到現在,她每個月都還要走進心理咨詢室,去療愈童年受傷的自己。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 「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是摧毀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父母和孩子抱怨,本質就是「負能量轉嫁」:將自己的委屈,怨恨,不滿都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吐掉苦水的父母,一身輕松,但孩子稚嫩的內心卻積滿了苦楚和壓抑,陽光再也照不進去。

想起看到的一個視訊,孩子問媽媽,你工作那麽辛苦都是因為我嗎?

媽媽說: 「不是的,寶貝。 工作辛苦是因為工作是辛苦的,不論誰做,都會辛苦。

就像檸檬是酸的,不論誰咬一口,都會覺得酸。

短短幾句話,暖心又治愈。

智慧的父母,是縱使生活給了他們一顆酸檸檬,也會把它切成檸檬片,加上蜂蜜水,倒給孩子喝。

父母積極樂觀,孩子才能從心中生出無限希望和力量,去活出精彩人生。

當眾指責

撕碎了孩子的自尊心

【少年說】裏有個高一女孩祈求媽媽不要再當眾教育她,給她點留面子。

媽媽卻沒有體諒女孩已經受傷的自尊,反而問道:

「你不分場合地犯錯,媽媽能不糾正你嗎?即使在外面,難道孩子的面子比媽媽的還重要?」

將大人的面子與孩子的面子對立,是很多父母沒有察覺到的事。

正如一位網友說的:

「孩子犯錯,家長當眾指責,不過是想教育給別人看,以此表明自己不是不管孩子,不是不負責任。」

大庭廣眾,當著外人的面訓斥孩子,父母的面子是維護住了,孩子的自尊卻碎了一地。

鄭淵潔說過:「要想毀掉孩子,首先應該做的是摧毀孩子的自尊。

殺手鐧就是當眾出孩子的醜,當著外人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還記得那個因打撲克被老師叫家長的14歲的男孩嗎?

媽媽當著他老師和同學的面,狠狠批評了他一頓,還扇了他幾個耳光。

無地自容的男孩,轉身就從5樓跳了下去,不治身亡。

還有位網友,因為去網咖被叫家長,爸爸來了又罵又打,還讓他當眾下跪,最後孩子慢慢變得不正常了。

孩子人小,面子事大。

教育不關上門,就關上了孩子的心。

所以,下一次孩子犯錯時,請學會控制情緒,關起門教育。

被父母的尊重和愛滋養著成長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自尊、自愛、自強的人,才能活得無所畏懼,自信而堅定。

喋喋不休地嘮叨

讓孩子知錯也不改

【老師請回答】中,就有一個愛嘮叨的媽媽,不管孩子做什麽,都要念叨幾句。

兒子在寫作業,她過來就是一頓語言炮轟,不是挑剔兒子寫得慢,就是挑剔兒子寫得不好。

見兒子停筆不動,她又一頓質問:

「你寫得怎麽樣了?」

「你寫完了沒?」

「你是在想題呢,還是想遊戲呢?」

「做了幾道題了呀!」

她每天催著、盯著、不停嘮叨著,可兒子就是故意似的,越說越不好好學。

後來,兒子更是學會頂嘴、撒謊、離家出走,怎麽讓媽媽生氣,

就怎麽來。

長期的挫敗感,讓媽媽一度想要帶著兒子一起去跳樓。

媽媽不懂,為什麽自己費心費力,卻始終教育不好兒子。

節目組老師一針見血指出,是她無休止地嘮叨,讓孩子不得不用叛逆的行為宣泄自己的不滿:

你越說,我越不如你意。

就像【不管教的勇氣】一書中寫的:

「嘮叨,會讓孩子明知道什麽是對的,但也不去做。」

從本質上講,嘮叨只是父母的一種心理需要,以關心、講道理之名,來緩解自己的無力和焦慮。

但被語言炮轟的孩子,接收到的其實只有父母臉上的不耐煩、不信任,還有語氣裏的埋怨、指責或命令。

孩子覺得很痛苦,就只能任由壞行為持續。

真正為孩子好,父母嘴上就應該有一條拉鏈。

少一份說教,多一份身教,用行動代替語言去影響孩子。

少一點幹涉,多一點信任,孩子感覺良好,才會去改。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自發自覺,努力上進,越來越好。

習慣哭窮

釀成孩子一生的貧瘠

哭窮,是一劑毒藥,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

在超市,有個女孩盯著一瓶4塊錢的飲料看了很久。

媽媽看到後,上來就開始教育:

「以後上超市不能隨便見著東西就拿,一定要先看價格。

不是說不讓你花錢,而是說,你是個沒賺錢的小孩。

咱這個消費水平就在那裏,不能跟別人比……」

周圍人來人往,媽媽卻毫不留情地大聲訓斥著。

罵她不懂事,說她不體諒爸媽的艱辛。

最終,女孩只好默默將飲料放回了原處。

這位媽媽其實並無惡意,她大概只是想借機教育女兒,錢來之不易,又或許是下意識地希望女兒感恩父母的付出。

但她不知道,她達到了自己目的的同時,女兒心裏也種下了貧瘠的種子。

如父母所願,她會聽話、體貼、懂事,但她卻會有深深的「不配得感」。

就像奇葩說辯手席瑞,他從小聽得最多的話就是「家裏沒錢,你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

所以長大後的他,即便努力改變了生活的不富裕,沒錢的恐懼感依然如影隨形。

直到今天,他去一個消費場所,只要身上沒帶夠3倍以上的錢就會倍感不安。

甚至,他只要病得不嚴重就不會去醫院。

面對別人對他的好,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欣慰,而是覺得「我不配。」

所以, 如果孩子要求正當,你有能力滿足,不妨痛快地答應;

如果沒有能力,就坦蕩地告訴孩子原因,並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擁有美好的東西。

不被貧困捆綁,孩子的內心才能豐盈而富足,對人生始終充滿自信和希望。

索要情緒價值

讓孩子不堪重負

心理學中有一個 「蓄杯理論」。

說的是每個孩子內心都有個杯子,父母需要不斷往杯子裏填「愛」與「親密」。

當杯子被填滿時,孩子能量充足,生命力旺盛。

而向孩子索要情緒價值的父母,不僅無法給孩子續杯,反而不斷掏空孩子的杯子,耗光孩子的成長力量。

心理咨詢師鄭州曾分享一個抑郁癥患者的故事。

從小,女孩父母關系就不好,經常吵架,長期冷戰,小小的她,夾在中間,兩頭受氣,還要想辦法調和父母。

平時,爸爸在工作上受了氣,回到家,也總要把她罵一頓。

媽媽心情不好時,也沒有好臉色,不是不理她,就是突然吼她。

女孩說,自己每次回家,都會在門口駐足好久——

一是害怕回到家又見父母吵架。

二是真的沒有勇氣踏進這個冰冷的家。

她每天小心翼翼,察言觀色,主動討好。

可她自己在學業上的困難,在交友上的苦惱,以及藏著心中的各種委屈、害怕、焦慮,卻無處訴說和發泄。

心理能量的過度消耗,讓她開始暴躁,頭痛失眠,有自殺傾向,最終在高二時被確診「重度抑郁」。

父母成為情感的「索取者」,孩子被迫成為「情緒容器」。

這是家庭關系的錯位,也是一個家庭最可怕的地方。

父母可以透過打壓、訓斥孩子,緩解內心的煩躁與憤怒。

可孩子又該怎麽辦?

被負能量裹挾的他們,只能默默咽下情緒垃圾。

所以, 如果真愛孩子,請不要肆意向孩子宣泄你的情緒。

學會把壞情緒丟在家門口,把愛帶回家,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寫在最後

網上有一段話說得很好: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父母,沒有什麽資源,沒有太多文化,也不知道怎麽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那麽就請你多鼓勵他,多認可他,多表揚他,多理解他,還有多支持他。

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認知、焦慮、恐懼、憤怒、委屈,強行轉移給孩子,

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吸食孩子的能量,就是最好的愛。」

所以, 從今天起,為了孩子的未來,請父母一定要多修煉自己。

用自己的愛、認同、尊重、信任,為孩子賦能, 讓孩子活成樂觀、陽光、充滿正能量的模樣。

如此,孩子才能無畏前行,去拼一個大好前程。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