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公眾號上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是廣東惠州一對小夫妻的故事。
小夫妻倆小時候都是留守兒童,生下自己的孩子之後,兩人辭去工作,賣了房子,在原來的小區租住了一套房子,陪伴女兒成長。他們計劃著陪伴孩子到上幼稚園再出去找工作。
我挺能理解小夫妻的行為。我家小蛋塔也是我和隊友兩個人帶的,親友對十個月大的小蛋塔的評價是「友好」。
他會對遇到的每個人露出笑臉,甚至手舞足蹈,表達善意。
有一次我們帶他去醫院,在醫院的停車場裏,他對著坐在花台上休息的清潔工微笑,把清潔工大姐逗笑了。我們帶他去打疫苗,他幾乎沒怎麽哭過。在商場的積木桌上,他敢伸手去拿小朋友旁邊提籃裏的積木。
他還很小,但給我的感覺是,他喜歡這個世界,他不害怕這個世界。
我很贊同李玫謹教授說的,孩子是你的,要麽不生,生了就自己帶。
現在很多父母都意識到,孩子幼兒期的經歷,恰恰是影響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時期。
幼兒時期父母全心全意的愛、用心的陪伴,可以滋養孩子的一生。
我想,大多數高學歷的全職媽媽,是自己權衡利弊後做出的選擇。
降低自己的物質欲望,先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孩子最需要自己的那幾年,不為錯過孩子的成長而愧疚,先給予孩子足夠的「恩」,再立威立規矩,孩子快樂地成長,成長得更好,是這一代高學歷媽媽的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