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據說,這張圖只有近視的人才能懂

2024-12-05親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經歷過驗光檢查,當你坐在驗光儀前,螢幕上往往會出現一個房子、氣球或其他圖案。那麽,你是否曾好奇過這幅圖到底有什麽用呢?為何它在驗光界如此出名?又為何偏偏選擇這幅影像呢?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麽是驗光?
什麽是「驗光」?
驗光是眼科檢查中的一項基本操作,目的是確定一個人是否存在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散光等)以及其程度。簡單來說,驗光的目的是了解眼睛的光學狀態,看看眼睛在沒有矯正的情況下能否準確聚焦在視網膜上。 通常,驗光會透過特殊的裝置,如自動驗光儀或視力表等,來檢測眼睛的光學狀態。驗光結果則為配鏡和矯正視力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驗光中,屈光不正主要分為三類 :
近視:
近視是指眼睛在放松狀態下,平行光線進入眼睛後,焦點位於視網膜前 。這會導致看遠處的物體模糊不清。
遠視:
遠視是指平行光線進入眼睛後,焦點位於視網膜後面 ,導致看近處的物體困難。
散光:
散光是由於眼角膜或晶狀體曲率不規則,使得光線無法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焦點 ,導致無論遠近視物都可能變得模糊。
透過驗光,我們可以得知眼睛的屈光度數,從而為配鏡提供依據。
驗光儀裏的房子有什麽用?它是真實存在的嗎?
當你坐在自動驗光儀前時,螢幕上通常會顯示一幅小房子或氣球的影像。很多人可能好奇,這個影像有何作用?它究竟是真實存在的,還是驗光儀虛擬出來的?
首先,這個影像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房子或氣球,而是驗光儀透過內部光學系統生成的虛擬影像。 驗光儀透過讓你觀看這些影像,來測量你的眼睛在不同屈光條件下的反應。影像的存在是為了給你一個視覺目標,幫助你專註於觀看某個特定的物體。
在驗光過程中 ,眼睛的自然放松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讓眼睛達到一個自然的放松狀態,自動驗光儀通常會讓受檢者註視遠處的物體 ,例如遠處的房子或氣球。這是因為,當我們看遠處的物體時,眼睛的調節狀態會放松,晶狀體的厚度會減少,從而讓驗光儀更準確地測量眼睛的屈光狀態。
為什麽選擇氣球、房子這些圖案呢?
既然驗光儀裏的影像是虛擬的,為什麽偏偏選擇氣球、房子等圖案呢?原因與眼睛的調節狀態和心理因素有關。
視覺舒適度
驗光儀中的影像設計主要是為了讓眼睛處於自然放松狀態。 研究表明,簡單的、遠景的圖案,比如房子、氣球或者小鳥,可以讓眼睛更容易適應放松狀態。當我們觀看這些遠處的物體時,眼睛不需要進行過多的調節,這有助於獲得更加準確的屈光度測量結果。
心理放松
人們對房子或氣球等影像感到熟悉且舒適,這種心理上的放松也有助於減少驗光過程中的緊張情緒。 如果圖案過於復雜或具有過強的視覺刺激,可能會幹擾眼睛的自然調節狀態,影響驗光的準確性。
固定視標
房子、氣球等圖案作為固定的視覺標靶,可以幫助受檢者集中註意力。眼睛需要專註於某個具體的目標才能準確測量屈光狀態。簡單的影像設計,能夠讓眼睛的焦點集中在遠處的目標上,而不會被復雜的細節分散註意力。
驗光報告單怎麽看?
驗光結束後,驗光報告單是最直觀的驗光結果體現。透過報告單,我們可以了解自己是否需要矯正視力,或者矯正的度數是多少。以下是驗光報告單中的一些常見指標:
SPH(球鏡度數): SPH是指球鏡度數,用來表示近視或遠視的程度。 負數表示近視,正數表示遠視。比如,SPH為-2.00,意味著需要矯正的近視度數為200度。
CYL(柱鏡度數): CYL是柱鏡度數,用來表示散光的程度。 與球鏡度數一樣,柱鏡度數也以正負號表示,負號表示矯正近視散光,正號表示矯正遠視散光。
AXIS(軸位): AXIS是散光軸位,表示散光的方向。 它以0度到180度之間的數位來表示,數值不同意味著散光的方向不同。
PD(瞳距): PD是瞳距,即兩眼瞳孔中心之間的距離,通常以公釐為單位。這個數值在配眼鏡時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鏡片光學中心與瞳孔是否對齊。
ADD(加入度數) :ADD主要用於老花眼患者,表示在閱讀或近距離工作時,眼睛需要的額外度數。 通常,老花眼需要比看遠處更多的光學幫助,因此加入度數是為了補充這部份需求。
參考文獻
[1] 梁書育.綜合驗光儀檢測系統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23.DOI:10.26977/d.cnki.gccgc.2023.000286.
[2]https://mp.weixin.qq.com/s/QZDiCii_57KEo1Nx4rjNKA
[3]https://mp.weixin.qq.com/s/0FzVY_39JpgNS_rIptF0g
[4]https://mp.weixin.qq.com/s/iV_OjY3DU7a6Vb6X8rymFg
[5]https://mp.weixin.qq.com/s/p7nEVVthnUZi4V4QU7zBeQ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來源:力學科普
編輯:余蔭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