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研究,針對一批單親媽媽做了14周的培訓。媽媽們在這個培訓中學到了一系列科學養育的方式方法,隨後心理學者和教育學者對這些媽媽和他們的孩子進行了三十個月的長期跟蹤,也訪談了孩子們的老師,並參考了孩子們的在校學習成績,最終發現這些孩子們的攻擊行為減少、在學校的適應力提高,與同伴相處的更好,低落的情緒也更少。甚至在研究九年後的回訪中,當年接受培訓的媽媽本人,受教育水平、職業水平胡收入水平也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當時的培訓主要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對孩子的積極行為進行獎勵,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施加及時的約束,同時學習讓自己和孩子都能冷靜下來的科學方法。
這中間的第一點其實跟非單親家庭的孩子們的養育方式類似,但是第二點尤為需要單親家長們註意: 恰恰因為父母可能經歷過非常不快樂的婚姻,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攻擊性行為的時候,被監護人家長誤讀為「勇敢」,「保護家人」,「有想法」,同時,孩子也可能會從父母曾經不愉快的交流中學到了「表達攻擊性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第三點同樣也很重要,因為不管出於什麽原因,家長與孩子都經歷了家庭結構的巨大變故,這其實會構成潛在的創傷,而讓家長與孩子在面對困境、壓力與突如其來的變化時,表現得更難冷靜下來。 與此同時,單親家庭裏更容易產生「相依為命」的感覺,一方的失控就很容易引發另一方的失控,而不像在三口甚至四口之家中,一個人的崩潰還會得到起碼兩個人的安慰。因此,學會自我控制和情緒調節也非常重要。
2000年,paul amanto對於已經成年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做了研究,發現那些父母婚姻經歷嚴重沖突而迅速結束的孩子,比那些有嚴重沖突而不離婚的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會更加健康,同時,並沒有呈現出跟普通孩子之間的差異。 所以我覺得單親家長在療愈期過後,不必在生活中繼續刻意說明與強調過去的痛苦與安全感的缺失,畢竟生活還要繼續,不妨朝前看,這樣才能給自己與孩子留下更積極的暗示與更美好的期待。
至於單親媽媽們,我有如下的建議: 不要僅僅是跟孩子抱團取暖,沈浸在傷痛與恐懼中 ,這樣更容易彼此拖累,互相把對方拖垮,而是更應該求助信得過的社會資源,比如孩子的祖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量的單親媽媽其實都經歷著收入偏低的問題,如果能夠把孩子一定程度上托付給值得信任的物件,那 單親媽媽本人其實需要更多的去投入自己的事業 ,不僅僅收入可能會高些,也更會因此獲得更多對於自我的認同、對於生活的期待,把自己的生活和心智帶進正迴圈;與單親爸爸不一樣, 單親媽媽在離婚後更容易呈現兩極分化 ——一些過上了比以前好得多的日子,還有一些會深陷拮據的生活與低落的情緒,這在離婚六七年後就基本區分開了,而且一旦區分就很難改變,所以我建議單親媽媽們在結束關系後,還可以立刻開始著手改善自己的生活,給這次不得不面對的生活分化開一個好頭。
除了以上這些工作之外,為了給孩子盡量減少創傷,在告知孩子「離婚」這件事時,家長可能這樣說會更加合適:
Judith·Wallerstein 是一位研究了25年離婚行為及離婚對兒童影響的心理學家,她提出告知孩子的時候要包含的四個要點: 父母的關系出現了無法補救的問題,離婚是唯一的解決方法;孩子的撫養方一定會努力的照顧孩子;這種事大家都不願意發生,同時這不是孩子的錯;父母了解自己的決定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痛苦,並為此感到深深抱歉。 不管告知孩子離婚這件事是那個時間段、孩子多大,甚至是每次提及這件事時,家長都有必要守住這四個要點。同時,我也想向大家推薦Judith晚年的著作【Surviving The Breakup: How Children And Parents Cope With Divorce】,這本書沒有中文版,但很推薦有能力閱讀的相關家長看一看。
祝所有的單親家長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