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不和大家分享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育兒故事了。
今天是一篇我打磨了很久的采訪稿,采訪的物件是我的朋友張爸。
五月中的某一天,我的微信上收到了張爸的一則訊息,大意是說他女兒張啟莘在小學的作品已經集結出版了,請大家多多支持。 👇
收到訊息的當下,我就給張爸留言,問他有沒空接受采訪。
其實觸動我的,並不是張啟莘小朋友取得了多麽了不起的成就,而是張爸這段無比真誠的文字: 「這本小書絕沒有多高的文本水準,可貴之處在於:忠實記錄著小作者從寫不出來、寫到哭,到自在,到出彩的全過程。」
他發給我的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但我想,這當中一定有不少「寶藏」可挖!
沒想到一聊之下就很投契,我們滔滔不絕對談了將近五六個小時,關於養育孩子,關於閱讀,關於寫作,關於成長,關於家長的陪伴,每一個細節點上都能扯出一連串動人的故事,所以我也迫不及待地想把這些內容分享給大家。
必須要提前告知的是,今天想講述的,並不是什麽千篇一律的「牛娃」養成記,更不是可供大家復制的「育兒成功學樣版」。
雖然開啟【日荒城】的第一頁,我就被張啟莘整整兩頁的發表和得獎記錄給震驚了!↓
但張爸一直和我反反復復強調——我們就是不起眼的家庭,和非常普通的孩子,「我只是一個‘素人’家長,過去也未曾以文字為生,在給女兒投稿之前,我都不知道編輯的信箱要怎麽找。」
所以我想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的父親,當他發現孩子身上有一個微小的閃光點時,他是怎麽帶著孩子一次次嘗試,一次次突破的。
「人生就是把一件一件小事做成的過程,任何一件大事都是一件件小事的堆積。回頭看,才發現,呵~居然成了,還挺了不起的!」
文/張爸自述、OK媽整理
01
比起天賦,更重要的是這835本書
2024年4月,經歷了將近300多天的反復的打磨,女兒的第一部作品集【日荒城】終於印刷出版了!
熱騰騰的新書拿到手裏,那一刻,我的喜悅自然是藏不住的,忍不住就群發了這個好訊息給我微信上所有的好友。
其實出書這件事算不上稀奇。出書容易,發表難,這是很多寫作者都知道的事。出書相對自在,而發表可是有嚴苛的要求,字數、主題、語言、結構、立意……哪一樣不過編輯的關,都不可能實作。
而女兒的這本書,收集的大部份都是她之前發表過的文章,所以含金量還是挺足的,這也代表了她確實在寫作方面,比起同齡人有那麽一丟丟的優勢。
所以有不少朋友來問我,你是怎麽挖掘出女兒在這方面的天賦的?怎麽培養和引導孩子的?
用到「天賦」這個詞,我覺得有點太誇張了,但有一點,我是特別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能在寫作上開竅的孩子,一定是非常熱愛閱讀的。
女兒從小就看書比較多,四五歲開始就慢慢識字了,到了五六歲自己就能看一些課外書,比如【小王子】和【夏洛的網】。她今年七年級(初一),看過的每一本書我都還留著,做了表格記錄,數量一共是835本。壘在墻角上,高高的兩摞,都快超過她的身高了。
表格裏的書是我精選出來比較推薦的↓
我和愛人平時也愛閱讀,但比起女兒,我們都自愧不如,她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小書蟲」。
早上起來,她可以一邊用手套衣服,一邊還舍不得讓眼睛閑著,要看兩眼書;吃早飯的時候更是,一邊吃一邊用書當「下飯菜」,這個可能不是個好習慣,但我們也不會去說她。
02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女兒為什麽會這麽癡迷閱讀,這個過程回憶起來,我是有一點心酸的,這也源自於一種生活的不得已。
在女兒上幼稚園中班的時候,她媽媽因為上班的地方離家太遠了,總是早出晚歸,來回太辛苦,我就讓她工作日幹脆就別回來了,就住在單位那裏。
於是我有了獨內建女兒的大把機會,笨拙地給她做飯、穿衣,哄她睡覺,給她講故事。
每天晚上給她講故事,是媽媽不回來時我答應她的必須條件,而講故事也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親子陪伴的方式。
那一年,我把我一生所知道的幾乎所有故事都講盡了。女兒或是趴在我的肚皮上,或蹺著腿枕在我探出的臂彎裏,一夜一夜地聽我講故事,就此愛上了閱讀,也開始渴望識字。
肚子的故事掏光了,我就幫她挑選書單,為了幫她選到好書,我就不得不大量的閱讀。說來也有點不好意思,我真正的主動閱讀是從陪著女兒閱讀才切實開始。孩子在成長,我也在收獲。
後來讀到毛姆的作品,他有一話讓我大為觸動,「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我想在那段時光裏,閱讀也是我和女兒躲避內心孤單的避難所吧。
03
從寫得哭出來,到寫得越來越精彩
但從大量輸入到流利輸出,也不是那麽想當然的事情。
二三年級,學校剛布置寫作文的時候,她也會犯很多讓我看了頭大的毛病。
比如寫周記,第一句必定是今天我好高興;
還有一個問題是流水賬,去一個地方,光是出發前的準備,坐了什麽交通工具,高鐵飛機上發生什麽,可以占上2/3的篇幅,接著發現格子滿了就匆匆收尾,結尾依舊附上「又是愉快的一天結束了」。
平時我很少插手女兒的作業,不過有一次,我看不過去了,給她提了修改意見,還把孩子給整哭了。
我記得那次的作文是【遊長隆】,就是廣州那個很有名的長隆動物園,她依然寫成了流水賬,我就忍不住說,「你想想,‘開心’能不能不用開心來表達」,「這些水族館的描繪,能不能更有畫面感,讓文字有一種看紀錄片的效果……」
女兒自己也覺得不滿意,答應我要修改重寫,但聽完我給的意見,她就呆坐在那裏。
這篇作文第一稿是下午完工的,她一直對著稿紙到晚上六點,轉筆,對著天花板發呆,稿紙上雪白一片,一個字也沒有寫。吃完飯,繼續發呆到晚上10點……
我走過去想勸她早點睡的,沒想到她嗚哇一聲哭了起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寫!」
雖然那次她的情緒有點激烈,但我平時反復和她念叨的這些東西她其實是聽進去了,她自己也在暗暗做調整。
再加上一直以來的大量閱讀,積累,就慢慢的反哺到她的文字表達上,到後面我再看她的作文,就明顯順暢起來,也給了我特別多的驚喜!
比如有一篇【面塑】(一種我們老家的民俗技藝),女兒寫的東西不是百度百科裏的那些介紹的謄抄,當中一連串動詞的組合就很有畫面感。
還有一篇【孔雀媽媽】,很多孩子都會寫自己媽媽,一般都是媽媽如何辛苦如何愛自己。女兒寫的媽媽另辟蹊徑,寫媽媽愛美,愛拍照,愛照鏡子,是個愛顯擺羽毛的「孔雀媽媽」,媽媽生動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她小小年紀就已經知道,寫作文要從「我的視角,我的感受」出發,這挺讓我欣喜的,大概也是她的作文總能脫穎而出的秘訣。
04
「傳閱」是不是就等於能發表?
後來真正觸發我想要去幫她投稿的,還是四年級班上發生的一件事。
當時班上的同學傳閱了她的一篇文章,是我們帶她看了電影【尋夢環遊記】後寫的觀後感。
裏面有一句話: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這篇作文把班上的孩子看哭了,有些孩子讀了一半就不敢再往下讀,他們可能想起了自己離世的親人,也第一次直面了「死亡教育」。
我那會兒在想,「傳閱」是不是就等於能發表,有沒有其他的途徑讓她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見?
我就去翻她的作文本、周記本。我就看到了一篇【鳥】,我內心不禁贊嘆,我女兒居然能寫得這麽好了,這篇文章太美了!
我還裝作若無其事地問她:這是你哪裏摘抄的。她答,這是我自己寫的。我按捺住內心的歡欣,關上她的房門回到我自己的臥室,我仰面倒在床上,望著天花板,那一刻,我看到一束光照進我的心裏。
我知道,我的女兒寫出來好東西了,哪怕是唯一的這一篇。
我萌發了想把這篇文章拿去投稿的念頭,但是往哪兒投呢?
有了想法,我立刻開啟電腦去搜尋,哪裏有適合小學生投稿的刊物,我找到了不少公眾號文章整理好的攻略,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資訊渠道就是「新聞出版總署」的網站,我把感覺能發表的兒童文學刊物一個個的記下來,再逐個去過濾、尋找、記錄下編輯信箱。
我就把這篇【鳥】投了出去,很快發表了。我再找一篇,再找信箱,再投,再發表了。之後一兩年我就這樣試了幾十篇,都發表了。
05
孩子的每個字,都是珍貴又獨特的
在投稿的過程中,我最深的感悟就是「不要擔心被笑話」。
擔心被笑話,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說明我們對孩子文字有要求。我起初也有過這樣的擔心。我把女兒的文章投給編輯,看看她們怎麽想。
那些編輯老師都很真誠很溫暖,他們都非常珍視孩子的文字,如果不能發在他們刊物上,會給提修改意見,還會告訴我,試試其他的刊物,有時候並不是文章不好,只是風格不契合。
所以有時候被拒絕並不可怕,我就帶著孩子再嘗試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女兒的文章也就這樣一篇又一篇地被發表了。
在這裏我特別想說,很多父母會低估孩子的潛力,他們可能會覺得孩子的作文不太好看,或者按照自己的評價體系判斷,認為孩子寫砸了。但這些可能是我們的偏見。
孩子的文字,靜下心來細細讀,都是好的,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閃光點。這是我一直和身邊朋友分享的經驗和觀點。
父母打從心裏所萌發出的赤誠的愛和鼓勵,就是孩子熱愛表達與快樂成長最大的源泉。
06
作品出版後,女兒的人生改變了嗎?
去年我帶女兒參加了一次省級文學賽事,透過層層篩選之後,女兒的作品得以有了出版的機會。
這本小書出來之後,她也沒覺得這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她只是告訴我,要是賣出一本,記得分她5塊錢提成。
我覺得她最大的優點,大概就是有一顆平常心吧。
基本上女兒從小到大,都是一個很省心的娃,很自律,也很自覺,成績在班上也是保持在前列。
學習上不需要操太多的心,唯一比較糟心的是體育,她運動細胞不發達,50公尺跑總是不及格。二年級的時候,她立誌要拿到全優,不能讓跑步拖了後腿,就給自己定下了訓練目標。沒想到到期末,體育還真給她練出來了,終於拿到了滿意的期末成績單。
她也沒有說我以後要做一個作家,要從事這條道路。她只是覺得在家寫寫小說、構思腦洞裏的小說情節,是很有樂趣的一件事。
她最近的小目標是學唱歌,她說每年學校的文藝演出,班級活動,自己都沒有拿得出手的才藝能上台,那就練好一兩首歌,到時候可以參與一下。
也許她寫作的頂峰就停留在這個階段了,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有著最充沛的想象力,敏銳的觀察力,心思也最澄澈明凈。可能她到了高中,到了大學,寫得未必有小時候好,我覺得也沒關系,能享受這個快樂的過程就足矣。
07
一個普通父親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東西,是陪伴
最後再來說說我自己吧,我覺得在對女兒的教育上,做的最對的事,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缺失對她的陪伴。
在愛人剛懷女兒的時候,我還在上海工作,30歲不到的年紀就因為業績拔尖有了體面的頭銜,我還拿到了公司的一點期權。我對當時的工作待遇和環境都是比較滿意的。
代價就是我每周都要和愛人和孩子分離,唯有周末可以相聚。
一個夜裏,淩晨兩點,女兒發燒,愛人從微信裏發過來一張照片,是她獨自抱著女兒在醫院打點滴,女兒頭上插著吊瓶的管子,包裹著紗布,直到淩晨4點才輸液完畢……
這帶給我的震動太大了,第二天清晨,我給老板寫了辭職申請,我必需要回到杭州去。雖然我在杭州也不能避免女兒發燒,但是我可以做到的是,當女兒發燒時,我能夠陪在她們母女的身邊。
我的辭職申請得到了審批。我很快又在杭州入職了一家新的單位,也是上市公司。不過不同的是,之前還有「總經理」的頭銜,現在只是一個普通基層,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但我不曾後悔。我有了充足的時間能陪在孩子的身邊,知道她哪天開始會叫「媽媽」,很清楚她什麽時間長了第一顆牙,她不小心傷到一只胳膊,明明已經好了,還自我保持三四天不動用她的胳膊……
女兒漸漸長大之後,在接送她的路上,我們經常東拉西扯的談天說地,這段交流的時光更是無比珍貴。
五年級升六年級的時候,女兒跟我分享班裏的事,說,這兩天要選班長了。我就鼓勵她大膽去嘗試,「凡事可以多試一次,如果成功了那就試試作為班長怎麽跟同學相處,怎麽幫助老師管理班級,如果不成功也沒有關系,因為本來我們也不是班長。」
女兒笑說,班裏前面五年的班長日常維持紀律啊、督促作業啊,得罪班上的同學也得罪得差不多了,估計這時候不管誰新去競選成功率都是很高的,可以去試試。
她果然成功了,我也很開心。為她跟我分享校園裏的點點滴滴,為我不曾錯過她的每次成長時刻。
我不管世俗意義上如何評價一個人的「成功」,這些時刻就是我心中的驕傲。
▼
OK媽最後說:
在說到對「父愛」的定義時,張爸提到了一個詞「父愛如山」,這個詞很常見,卻也因為常見而顯得空泛,但後來他提到的一件事,讓我對「父愛如山」有了具體又細微的感知。
這本書出版之前,編輯老師曾經勸他,按照以往的經驗,這種型別的書很難賣火,最後就是班裏分一分,親戚朋友送一送。但是張爸立刻斬釘截鐵地說,既然孩子辛辛苦苦寫了那麽多字,那書出版了,就必須認真地好好賣。
接著他厚著臉皮廣而告之親戚朋友,壯起膽子做了一場又一場的讀書分享會,在去年聖誕節前,這本書就預訂出了數千本。
他說他想告訴孩子,人生就是把一件一件事做出來,事做出來了,一個人在世間也就立住了。
我想所謂的父愛如山,既是一種安全感,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不動如山的穩固,但更是一種身體力行的示範, 讓孩子看見大人是如何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是如何在困境中咬牙不放棄,是如何用一種率真、熱忱的態度對待生命,以及生命中遇見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