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核心目標:學習自主、關系親密
【易經】曾說: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意思是說,一個人制定了高目標,最後仍然有可能只達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個中等的目標,最後有可能只能達到低等水平。
娃的教育,不僅要學習基本的概念、知識和技能,還要有高水平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只是限於目前整體教育體系和水平的限制,大家更多地聚焦於看得見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對抽象的學習和思維這些高階能力培養不知所措,或者不得要領。這就應了【易經】所說的「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學習中的「取法乎上」是什麽呢?是娃的底層學習和思維能力培養,這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
三年前,當娃上小學時,我面臨一個巨大的困擾:
到底是跟隨應試教育的道路,還是去探索和創造理想中的教育?
我當時想,理想中的教育應該是什麽樣子的呢?
這樣的教育理念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我希望娃有「自主學習」和「親密關系」的能力。
要實作這樣的教育理想,就需要我們「取法乎上」。探索如何培養和發展娃的學習和思維能力,而不能僅局限於具體概念、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那要如何培養和發展娃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呢?這就需要建構式學習。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提出:讓·皮亞傑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哲學家讓·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0-2歲)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借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2-7歲)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7-11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
小學階段的孩子基本上在「前運算階段到具體運算階段過渡」和「具體運算階段」。他們逐漸能夠從具象化的實物抽象出數的概念、建立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簡單的抽象邏輯和推理能力。
皮亞傑在二十世紀中葉提出了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目標是關註學習是如何發生的。該理論指出:
人們會基於過往的經驗和對世界的理解來構建知識(constructing knowledge),而不是獲得知識(acquiring knowledge)。孩子理解周圍的世界不是透過學習大人所掌握的知識的」小孩子版」或只是作為一個空容器被灌輸知識,而是作為一個活躍的個體與世界互動並構建出不斷發展的理論。
皮亞傑把適應看作智力的本質,他把兒童看成建造自己的個人知識理論的小哲學家和科學家。他認為活動即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
皮亞傑認為我們的學習是基於過往的經驗和對事物的理解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是被灌輸知識。我們透過把未知和已知建立關聯不斷建構、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落實:西莫耳·派普特
西莫耳·派普特(Seymour Papert),一名來自南非的電腦科學家、數學家及教育家,是人工智慧發展的先驅之一。
多年後,派普特把皮亞傑的理論充分地融合貫穿到 LOGO 語言的設計和實踐之中。他曾在 1958-1963 年期間師從皮亞傑研究兒童發展理論。
派普特用LOGO語言設計了一款編程軟體,由於繪圖的光標一開始是一只小海龜,所以被親切地稱為「小海龜畫圖」
透過LOGO編程,派普特落實了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與一般的電腦語言不同的是,LOGO 語言輸出的表現結果是幾何圖形。這是第一款針對兒童教學使用的程式語言。派普特也由此被稱為「少兒編程之父」。
他還參與創辦了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
在 LOGO 程式語言中,孩子可以在鍵盤上寫下指令,讓小海龜在畫面上走動,無論是上下左右,還是按照一定的角度、速度或重復動作等。
這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其背後的學科知識是人工智慧、數學邏輯以及發展心理學的結合。簡單的指令組合之後可以創造出非常多的東西。
比如:
完整內容,請點選閱讀小學數學建構式學習:從通透學習到發展能力
推薦閱讀:2022數學新課標的變化和思考
理想的教育,是和娃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