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好,聽到你說你即將成為一名新手媽媽,感覺自己還不是很成熟,想知道如何成為一名好媽媽。那麽我們要如何才能由新手媽媽過渡成為一名足夠好的媽媽呢?我們曾邀請簡單心理認證心理咨詢師,北京師範大學套用心理學博士魏湘老師做過主題為【新手媽媽,如何做成一個足夠好的媽媽】的公開課,文字稿分享給你,希望讀你有所啟發吧~
我們不完美,但也足夠好。每一個處在對孩子又有期待、又有害怕、又有擔憂階段的新媽媽,都可以來討論的一個話題。今天我非常感謝大家能一起來聆聽,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這個話題將會建構在客體關系理論,包括比如溫尼科特對於足夠好的媽媽的定義,還有一些克雷因的理論。
一、什麽是足夠好的媽媽?
我們首先來說一說什麽叫足夠好的媽媽?足夠好的媽媽這個提法,是溫尼科特提出的,他是中間學派的一個代表人物。他是一個兒童醫生,兒科大夫,也是一個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提出足夠好的母親這個術語,是用來描述為使嬰兒獲得良好生活的開端,而提供充分滿足適應嬰兒需要的父母的作用。這個理論的提法是從50年代初期開始使用的,用以區分他自己和克雷因的術語。在1952年,他寫給一個精神分析師(莫內克爾)的一封信中,澄清了夠好的含義到底是什麽。他是這樣說的:我經常被人認為,我談論的母親好像她們是完美無缺的,也好像她們對應於克雷茵的「好母親」術語。事實上,我總是談論更好的母親或不夠好的母親,因為我們談論的是真實的母親,她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就是夠好。而克雷因術語中的「好母親」和「壞母親」是內部客體,與真實母親無關。一個真實的母親對嬰兒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足夠敏感,使嬰兒在開始時能夠產生夠好的母親就是好乳房的一個幻想。他為什麽要做這樣的區分?因為在克雷茵理論裏面,有一個「好乳房」和「壞乳房」的區別。「好乳房」就是在嬰兒的初期幻想裏,當媽媽能夠及時出現,能夠滿足孩子所有願望的時候就是好乳房;如果媽媽不能夠及時出現,不能滿足孩子願望的時候,在孩子的幻想裏面就是「壞乳房」。對於溫尼科特來說,他強調的是真實的母親,真實的母親做到足夠好就可以了。在這裏我想給大家畫一個重點,比如說 敏感和跟隨 。為什麽說是敏感和跟隨呢?在這樣的一個階段裏面,母親可以承載嬰兒並且把嬰兒的權利給嬰兒。就是說, 在這個階段不是把父母的願望給嬰兒,而是可以讓嬰兒在這個關系裏面滿足他的全能自大感,也就是在他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感覺到被安撫。 這樣的感覺,就是溫尼科特所說的足夠好的概念。
我記得在【媽媽的心靈課】裏面,他說,其實母愛是一個渾然天成的愛。也就是說,其實每一個母親對於孩子都有一個渾然天成的愛,有原初的母性貫註。我現在又說了一個詞叫做原初母性貫註,這是什麽意思呢?在孩子出生之後,媽媽可以用她自己的母愛來抱持這個孩子,抱持就像是媽媽的懷抱,一個小嬰兒在媽媽的肚子裏,他生活在媽媽的羊水裏面,從媽媽的羊水裏面出來,從胎盤裏面出來,他又會在母親的懷抱裏繼續生長。當媽媽可以看到孩子的需要,去滿足一些他的需要的時候,孩子好像感受到媽媽的愛是可以來滿足他,並且媽媽可以敏感地感覺到他的需要,可以讓這孩子更真實。無論是母親也好,還是嬰兒也好,都可以更真實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並且可以容納這個嬰兒長成他可以長成的樣子。但是,在這個階段蠻考驗媽媽的,媽媽需要滿足孩子的需要,但同時,媽媽又在忍受著一些挫敗,什麽挫敗呢?就是孩子必將離開媽媽的懷抱。孩子越長越大,會經歷斷奶,會從媽媽的懷抱走向爸爸,走向家庭,會認識更多的人,包括幼稚園的小朋友、老師,然後會走向社會,這好像又是一個分離的過程。
二、在認同母親這個身份中,會有哪幾個關鍵點影響著女人?
我們剛才講了講足夠好的母親的定義,然後講一講下面的一個主題就是認同母親的身份,包括我們是否能夠真實地做母親,又會遇到什麽樣的一些關鍵點?我將依次說一說。
1.無助感第一點無助感。可能從很多媽媽初當母親的一刻開始,也可能是第一天蠻高興的,終於看到孩子生下來了,但是從第二天開始就將面臨著生活的一系列考驗,比如許多人都在關註著自己旁邊驀然發現的小東西,很多媽媽說,在開始的幾天都不知道這個孩子到底跟自己是什麽關系,但他好像又是自己的孩子,究竟該怎麽跟他去處理關系呢?好像媽媽會有非常多的無助感,從懷孕到真正的生產,在開始面臨著養育過程的時候,一下子會面臨著很多的感覺,包括可能在我們潛意識之中,會想到如何理解這個孩子,如何養育,如何面對周圍的人的參與。在中國可能大家都會註意到,當媽媽生下來孩子的時候,大家都會想去幫忙,包括孩子的姥姥、奶奶、爺爺、姥爺,月嫂,還有自己的老公,但是在這個時候,可能對於媽媽來說也遇到了一個困難,這麽多人都想幫忙,那聽誰的呢?好像每個人都可以做一些,但是好像越來越背離自己的想法。面對著這個孩子,所有人都想參與的時候,自己對育兒的一個想法怎麽在關系裏面實作,仿佛人際關系對於媽媽也是一個考驗。所以,在剛剛有孩子的階段,充滿了對於母親的考驗,一下子就會感覺到一些無助的感覺。因為陡然一下子增加了一個人,陡然要面對這麽多的關系,今後該怎麽處理,有的媽媽也會抑郁、會焦慮。等到過了月子,人一下就少了,這時候對媽媽來說又是一個考驗,孩子是讓老人分開帶呢,還是自己帶呢?他們能夠幫到什麽忙呢?自己該怎麽去處理呢?好像都是一系列的考驗在等著媽媽。
2.內疚感與補償第二個主題是關於內疚感與補償。我會註意到很多的媽媽在有了孩子之後,會有這樣的一些想法:我小的時候所遭受的創傷,千萬不要讓我孩子再遭遇了。就是說我的父母、我的媽媽是忽略我的,那我一定對這個孩子傾註全力;我的媽媽曾經好像對我不是那麽重視,那我一定要對這個孩子使勁重視,我會辭職,我會去看各種各樣的育兒書,我就是為了帶好他,我就不相信帶不好他。但是,很多時候,當我們的媽媽越是想這麽做的時候,我會發現,往往孩子會有一個階段,大概從兩三歲,有的孩子就開始有一些逆反情緒,孩子對媽媽的反抗令媽媽特別的崩潰,因為媽媽好像也用盡全力了,這麽好地對待這個孩子,為什麽孩子會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呢?我想參照幾句克雷因所說的話,這幾話是關於當母親在內心有一些罪疚感的時候,母親和孩子關系的描述(克雷因也是客體關系理論的一個代表人物,側重於母嬰關系,比如說嬰兒的幻想,嬰兒的愛與恨與母親的糾結等)。
首先什麽叫罪疚感,比如當一個母親她自己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對於母親有些恨意的時候怎麽辦。克雷因曾經在【愛、罪疚與修復】這本文獻裏面提到過一個潛意識的罪疚感,「我們都知道,如果發現我們自己對一個所愛的人懷有恨的沖動,我們將會感到不安或者是有罪疚感」。另外一個詩人也曾說過,對我們所愛的人生氣就像是腦子裏發生錯亂。其實,克雷因所說的就是,也許每一個孩子在嬰兒的時候都會對於母親這個最重要的客體有愛或者恨的,特別是當他覺得媽媽沒有滿足他的時候,他是極為的失望,但是他有恨意卻表達不出來。在克雷因所說的理論裏面,曾經說過,當一個母親她的罪疚感太過強烈,這樣的認同可能導致完全的自我犧牲,這對小孩來說是非常不利的。當母親給予很多愛又不求任何報酬,這樣帶大的孩子通常會變得有些自私。小孩缺乏愛與關心的能力,在某個程度上是掩飾過於強烈的罪疚感,母親的過度寬容易導致罪疚感的增加,甚且會無法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小孩展現其修復偶爾的犧牲以及發展出對他人真正關懷的可能性。這裏面就說到了一個問題,當媽媽把自己所有的愛都拿去犧牲和付出的時候,其實就會壓縮了空間,壓縮了孩子能夠付出或者孩子能夠表達的一個空間。我也會感覺包括在有些電視劇裏面也會有這樣的情節,無論是親子關系還是情感的親密關系,當一方對另一方極度付出,往往帶回來的是對方好像越來越不珍惜了。其實這樣看起來就是說,當一方把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犧牲都在讓自己一個人承擔的時候,其實這樣好像也占用了一個平等的空間。對於孩子來說,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有一個生長的空間。溫尼科特他曾說過,有限度的、有節制的一定的犧牲對於孩子是有利的。當然,還想再說一點,為什麽我們要這樣的犧牲呢,因為好像很多人,可能不光是女性,男性也是,在我們心裏都會有一個關於完美媽媽的期待。也許我們每個媽媽在嬰兒的時候都會有一些沒有實作的願望,比如媽媽應該是什麽樣的媽媽;媽媽如果對我們更好會怎麽樣;如果媽媽她能夠做到什麽,那我們現在就不一樣了,這像是對於一個完美媽媽的期待,就像克雷因所說的對於一個「好乳房」的期待,應該是一個特別實作我們願望的「好乳房」。當我們對於完美媽媽有一個特別強期待的時候,其實媽媽不僅僅對於在撫育孩子中的自己有著一個極大的期待,對於孩子也會有著一個比較高的期待。在這樣的時候,好像我們充滿了對自己能不能做好一個特別好的媽媽的期待,但是好像我們特別不願意接受的就是,每個女人,每個母親,在生活裏面都只能做到一部份有限的付出,而沒有辦法做到真的像內心裏面所期待的,我們對於自己的媽媽所沒有實作的完美期待。
3.愛與恨的承襲下面一個小主題是愛與恨的承襲。在撫育孩子的過程裏面是媽媽意識中的努力,但是在潛意識之中可能也會有著內心的拒絕和反抗。一部份是因為母親是有理由恨孩子的,在溫尼科特書中也會有描述。但是另外一部份是母親在內心中曾經感受到她自己的媽媽對待她的方式。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上特別想努力,特別想做好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潛意識很多的時候,只能用到是我們曾經感受到的來對待孩子,我們自己在小嬰兒的時候媽媽是怎麽對待我們的那個感覺和方式來對待孩子,在這樣的一個時候,好像有的媽媽是可以特別的全力以赴地投入,但是還有一部份也許是沒有辦法全情投入地愛孩子。因為也許感覺到自己年幼的時候被媽媽過度的愛吞噬,或者是說有一種忽視,被冷落的感覺,在對待自己孩子的時候感覺到拒絕,比如說在有孩子的時候,有的媽媽也會考慮,我有這孩子了,我老公還愛我嗎?是不是這個孩子取代了我的位置了?有這麽一個孩子以後,他們都愛孩子了,那我的位置在哪?我會覺得這非常得真實,非常可以被理解,因為每一個人的內心裏面所感受到的母愛確實是有限的,即使母親竭盡全力,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她是有限的。所以,對於很多女人,真的做了母親以後也會面對著諸多的做不到和有限性。我會覺得在這樣的一個愛與恨的承襲之中,有愛可能也有一些恨,比如說內心會激發出很多的創傷感,自己曾經在嬰兒或幼兒的時候,媽媽是怎麽對待自己的,這個時候可能也會被激發出一些創傷的感覺,所以我的一個想法是說,也許在這個階段,有的媽媽說,實在是沒有辦法用母乳來餵養;有的媽媽可能實在沒有辦法很長的時間陪在孩子身邊,她覺得工作更適合他;有的媽媽實在是無法忍受在家庭之中有這麽多的人一起來對待孩子,會覺得很崩潰。也許每個媽媽只能根據自己的一個內心的感受來去做選擇,實在沒法用母乳餵養,或者有的時候實在沒有辦法就只能交給老人來幫著帶。也有很多時候,如果說讓她長期在家裏面待著,她可能更痛苦,還不如說她可以去工作,但是她也有時間回來看孩子,我會覺得這是個體的差異性,有的時候我們是沒有必要按照一個什麽規則來做,只要按照自己的內心,可能就是養育孩子的一個最好的方式了。
4.分離與獨立下面一個主題是分離與獨立。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基本上就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跟孩子從共生到依存到獨立。可能對於母親的一個考驗就是如果母親的內心還沒有與自己的母親的分離,這個階段就會和孩子有更多的纏結。在內心動力之中,既有著關於母親深切的愛,又有一種深深的舍不得,但是又渴望著分離的沖動。在這個時候,我想添加一個小知識,俄狄浦斯期如果說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可能有會經歷更多的困難,她先是認同母親,然後到認同父親,去和父親在一起,最後她又要回到母親的身邊,去認同母親作為女性的身份。但是很多時候,在很多家庭裏面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父親能否作為一個強而有力的人出現?這個女孩能否走到爸爸的身邊?當無法走到爸爸的身邊的時候,這個孩子就會和母親緊緊地纏結在一起,她一方面想獨立,另外一方面又無法放棄孤獨的媽媽,因為她可能感受到媽媽和爸爸關系的不和諧,讓她沒有辦法去放心地離開母親走向這個父親。當然很多的家庭裏面,比如說媽媽會把很多的知心話都會和女孩說,因為她覺得這個女孩就像是她的好朋友一樣,但是我覺得孩子就是孩子,媽媽就是媽媽。當媽媽把一些知心話都告訴孩子的時候,其實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包括她無法決定分離。在嬰幼兒時期,沒有發展好的一個俄狄浦斯期,這個孩子無法真正地放棄和母親的伴侶關係走到父親的身邊,這樣關系可能會影響到女性建立一個新的親密關系。當她丈夫建立親密關系的時候,如果夫妻之間沒有很好的連線的時候,也會容易和孩子緊密的連線。這樣的一個結果就是彼此都沒有辦法獨立,也沒有辦法分離,因為彼此都放不下,這樣的一些感覺是我會覺得在生活裏特別特別的多見。因為當媽媽沒有辦法放手的時候,其實可能媽媽和爸爸的關系也有一些問題。這個媽媽沒有辦法信任她的丈夫、和丈夫走在一邊,然後可以讓孩子去獨立,也授權以稱之為背叛的過程,讓孩子去分離、去獨立。在這個時候呢,也許很多時候母親會不知不覺地把自己原生家庭所帶來的一些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說為什麽孩子就不能聽自己的話?為什麽這個孩子就要和自己對著幹?為什麽在孩子會在學校裏惹是生非?為什麽孩子他就會生病,不得不在家裏無法出門?現實生活之中各種例子都有,但在和母親的內心探索之中,我通常會發現在母親的內心有著各種糾結,無論是跟自己的母親,還是代入到父親,還有老公的關系,但是在這樣的一個關系裏面,這個孩子會強烈地感受到這個資訊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母親極大的忠誠。
三、困境中能否有新的選擇?
我們剛才說了幾個關鍵點,比如說無助感,內疚感與補償,愛與恨的承襲,分離與獨立,在這樣的幾個關鍵點裏面,仿佛在影響著一個女人去如何認同自己媽媽的身份,並且覺得自己能夠在媽媽的身份裏面,這樣真實的感覺裏面,感覺自己可以足夠好,也許在面對這些關鍵點的時候,我們是否有一些新的選擇呢,我有幾點想法和大家分享。
1.看到真實第一個想法是看到真實。這個看到真實啊,我覺得特別難,為什麽呢?這個真實是我們大部份人都不太願意看到的,比如說在夫妻關系裏面,能否去看到自己是誰?對方是誰?他能做到什麽,自己能做到什麽?這本身就不容易,但是我會覺得在所有的親密關系裏面,看到真實又是一個反思的開始。因為開始看到的是自己可能僅僅是自己,能做到的有限,能做到的可能是自己期待的一部份而已,在這樣真實的感覺裏,可能我們需要了解,首先自己是誰,自己能做什麽,又做不到什麽?孩子是誰,他能做到什麽,他做不到什麽?當我們用這幾個問題試著來了解和反思自己的時候,你會感覺好像內心開始有了一些新的發現,也許你開始了解孩子可能無法是你期待的樣子,也許你所希望他成為的那個樣子,或者你希望規避自己的一些缺點,你希望孩子能夠實作的時候,其實都蠻困難的,比如說很多媽媽,其實我們自己不是那麽特別愛說話,覺得自己不愛說話有點影響人際關系,就會特別希望孩子能夠是一個會說話,人際交往特別好的孩子,或者是說覺得自己小時候沒有在學習上獲得足夠條件,能夠有更大發展的時候,好像我們的內心對於孩子就會特別期待,這個孩子能不能讓他可以少栽幾個跟頭,能夠讓他一下子就把我們所經歷的苦,經歷的這些困難都規避掉,讓他有更好的發展。但是好像孩子只能按照他的方向發展,我覺得這樣的一個主題裏面,是容忍一個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來成長的一個過程。有的時候我看書,看到心學王陽明先生,他小時候也是什麽都想學,無論是射箭、練武、修佛等等,他都想學,一直到後面去發展他自己的心學。我記得曾國藩小的時候,背書背得特別困難,傳說一個小偷在上房梁上聽到他反復的背書,背了一晚上,都沒背出來,然後著急地下來跟他說,我都會背了。每一個人即使是他後面的發展多麽的成功,他也只能按自己的方向發展,誰都沒有辦法說左右他、期待他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只能按照他自己方向,他可能就是喜歡這個,或者是喜歡那個,這好像我們都不太能左右。在這裏呢,我也想說補充一點,母親究竟能夠給到孩子的是什麽,我會覺得母親不一定能夠教孩子多少的知識,或者告訴孩子多少的東西,而是要在無意識之中傳達一種感覺。 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媽媽不一定能做什麽,但是媽媽能理解孩子的感受,知道他正經歷著什麽樣的情緒的痛苦。母親去理解他,站在他這一邊,我們經常說安全感,安全感從哪裏來呢?就是從這個堅定中而來,去允許自己犯錯,也允許孩子經歷他不得不經歷的挫折。 但是他在經歷挫折的時候,媽媽可以站在那那邊,理解他正在經歷著什麽,感受著什麽。有時候無論是撫育孩子,還是心理咨詢可能都有這樣的過程,就是我們面對一個人的困難,其實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去替他經歷,但是可能我們能夠做到的是,陪伴他,理解困難是什麽,一起去經歷並且心智化那個過程,甚至一起去哀悼他沒有辦法做到的、有點傷心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裏面,可能孩子會逐漸理解自己的困難,並有勇氣去經歷、去理解自己。即使慢慢長大以後,也許有更多的困難、更多的不確定來臨的時候,他可以學會用各種方式來共情自己,允許自己失敗並經歷更多的不確定。
2.回歸自己第二點是回歸自己。我會覺得母親既做著一個客體,她又是一個主體,她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同時在滿足一個客體,就是對孩子的一個撫養,或者給孩子安全感的過程。我前幾天看到過一個問題,一個媽媽說,孩子10歲了,但是學習不好,這個媽媽呢,工作現在正在發展過程裏面,爸爸建議這個媽媽辭職,讓她全職帶孩子,把孩子好好養好就行了。但是呢,這個媽媽並不是特別的願意,不知道是否能夠去真的帶好孩子?我的一個想法是,對於孩子的愛,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品質,而不一定是時間的長度。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你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你是全身心的,你可以在孩子旁邊,可以和孩子一樣的去感受他為什麽不愛學習,他在經歷著什麽樣的困難,作為家長,我們就可以做到一些什麽,但是我覺得如果說,媽媽委屈自己,犧牲了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地在家帶孩子,好像對於媽媽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媽媽最好是能夠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媽媽帶著一些委屈或者帶著一些不太心甘情願的感受長期陪著孩子,可能對於孩子也蠻痛苦的,不如說你可以先去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包括和老公的關系處理好,然後去真正的跟孩子在一起、去陪伴孩子,父母各自在一個更好的、合適的位置上站著,然後去理解孩子他現在經歷著什麽,可能我會感覺這樣也許對於媽媽來說,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更好的處理方式。
3.有邊界的愛最後一個小點是有邊界的愛。就是說每個母親都是如此愛孩子,但我們仍然需要有邊界的、溫暖的愛,也許就是可以足夠的愛自己吧。我會有幾點提示,第一點,在有孩子之前,是否可以在家庭內部達成一些共同的想法,因為孩子即將來臨,你作為孩子的媽媽,然後還有你的老公,還有公公、婆婆,你們可以商定誰來作為一個主要的人,比如媽媽作為主要撫育人的時候,其他人是否可以配合,一起去配合媽媽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前提是媽媽和爸爸有著更好的溝通。第二點是允許自己做不到,可能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會有很多犯錯的時候,孩子有時候會大哭,會憤怒等等,但是有的時候,我覺得每個媽媽都可能會嘗試著各種辦法來和孩子相處,我會覺得在這個過程裏面,即使錯了就錯了。媽媽沒有辦法做到完美,只要你盡力就好了,因為媽媽還是有著渾然天成的對於孩子的愛。第三點是可以誠實地面對孩子。在孩子還無法理解母親是有邊界的時候,他會大吵大鬧,比如說在四五歲的時候,舉個例子,有一個媽媽正在趕一個稿子,但孩子就是要不停地吵。這個時候,媽媽對孩子說,媽媽在寫一個稿子,但媽媽遇到了一些困難,現在還解決不了,所以媽媽需要思考一會兒,我知道你很希望我和你玩,但是能否等到媽媽解決完問題再和你玩呢。這個孩子驚詫地看了看媽媽,後來真的等了好一會兒,看到媽媽停筆了才和媽媽說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 媽媽表達了自己的情況,尊重了孩子的需求,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尊重地對待,但是媽媽首先可以尊重自己,理解自己的困難是什麽,這樣孩子也學會了尊重邊界。 第四點是如果媽媽經常感覺都自己壓不住火,很憤怒,但是又經常覺得和孩子生氣以後又內疚,一直重復進行,自己總是很難受又出不來。我在想,也許心理咨詢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來幫助你,看到自己,理解自己的需要,因為有的時候,我們確實是需要先理解自己,抱持自己的感覺,處理一些自己的童年困難,才會有更好地關愛孩子的一個可能。當然,我會覺得孩子的發展並不會因為媽媽的一個閃失,孩子長大就真的會有很多困難。想想我們每一個人,即使有創傷的體驗,不都還是在盡力地生活著,而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修復著,所以我會覺得也許我們可以相信自己,也可以相信孩子,我們允許自己成為自己,也相信自己足夠好,這就是在更大的範圍內給孩子無限的視野,令他相信他也足夠好,可以面對生活裏更多的不確定。
最後,動動手指點個贊唄,一門學了就能用的心理咨詢實操套用課程
免費
贈送給你~
關註公眾號:簡單心理uni(ID:jdxl-uni),回復「
365
」即可獲得【每天學點心理咨詢】課程。
課程學習你將收獲:
助你成為心理咨詢師的專業靠譜培訓——
簡單心理uni心理咨詢師執業培養計劃
學心理咨詢,到簡單心理uni ,助你比同行人更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