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個溝通技巧的問題,而是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
昨晚,我問兒子:「你今天的乘法口訣表打卡是不是還沒打?」
他擡眼看我,答:「我又不知道今天要打卡。」
我一聽,擡高聲音說:「我說的是你今天有沒有打卡,你只要回答情況就行了,又不是問你知不知道,更不是說你知道要做卻沒做。」
他聽到這話,眼睛裏立馬蒙上一層水霧,挨了批評或者想法沒得到肯定就淌眼淚,這是他的常規操作。
我兒子是這樣一種孩子:
像極了小時候的我--聽話。
聽話的孩子,好養活,討大人喜歡。
但作為曾經的資深的聽話的孩子,那些年為了討大人喜歡,犧牲的是自己的「喜歡」,有太多的想做卻忍住不做、想說卻忍住不說、想要偏說不要。
所為不過是得到大人的肯定,證明「我是好的、我是對的」。
這樣的孩子,即便長大後,依然害怕被否定,覺得被否定是一件大事。再加上本身不怎麽會變通,習慣了「照章辦事」,做起事來、吵起架來束手束腳,不敢施展、不會施展,輕易就會情緒崩潰。
【孩子一和別人吵架總是自己先被氣哭】這不是一個溝通技巧的問題,而是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
活過30多年,我才漸漸體會到,這個世界獎勵的是那些懂規矩又會利用規則的人,而只會一味遵守規則的,被規則束縛住手腳,統統成為「弱勢群體」。
所以我對兒子說:「 你要學會不要臉,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我問你有沒有打卡,你沒有打卡就回答還沒有,等會打卡,這就夠了。我們要做的是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對錯本身其實不重要。你不知道要打卡,所以沒打卡,和你知道要打卡,卻沒有打卡,這兩種情況的解決方法都一樣,你一會把卡打掉就行了。而且有時候甚至可以想辦法改變規則,就比如,我們規定回家必須先寫作業。但如果你能想辦法說服我,你也可以先運動再寫作業,甚至先玩在寫作業。」
給孩子機會, 讓孩子一次次嘗到「不要臉、不聽話」的甜頭。 讓天生守規則的孩子不再認死理,思維活躍起來。
孩子就能習得一種重要能力:情緒穩定。
怎麽說呢?
打個比方:
仔細回想一下自己,你吵完架之後,是不是常有這種狀態:「哎呀,剛剛他說那句話的時候,我應該說那句話呀,哎呀,真是,這腦子,我剛剛怎麽沒想到這些呢?」
吵架有一個關鍵點,誰被帶出情緒,誰就輸了,誰的情緒越失控,誰就越贏不了。
人在生氣的時候,智商瞬間下降到5歲。然後你就,吵輸了。等你回到家,智商恢復了之後,你就越想越氣,越想越虧。 @知乎親子
反過來,如果你身上有「不要臉」的超強Buff,你是不是就特別不容易被帶出情緒?是不是吵架的時候,你就是那個看著對方一邊輸出,一邊心中暗笑「你看,那個傻叉胡子都氣歪了」的「強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