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為什麽輔導自己小孩作業的時候很上頭?

2024-03-29親子

換位舉個栗子,你在很小很小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頭, 並不嚴重 ,第一次本能反應沒哭,家長卻一下子緊張起來,非常擔心趕緊安慰。

你哭了,家長很慌,於是你很快就知道哭能換來成倍的安慰,還能順勢換點好處,比如看動畫片或者買零食,家長往往在這時對你格外大方,不哭就行,一切好商量。

然後一路長大,不斷有透過放大自己的感受獲得利益的場景,成為了你和父母穩定的互動模式。

有一天,老師布置的作業一眼看上去得不到答案,這種困難的感受便被模式中的你不自覺瞬間放大,你的父母為了安慰你的情緒和幫你解決這道「難」題,會主動輔導作業,主動幫你分析題目,但模式中的你傾向於放大困難,於是你抵觸思考,不願意配合。

題目難一點、活一點,稍微超前一點,孩子的主觀感受表現為畏難、厭煩、抵觸思考,家長情緒失控, 本質上是家長和孩子同時失去了客觀性

題目難不難,孩子不願意客觀面對,下意識放大難度。

家長被孩子「綁架」,哪怕心懷怨氣也不得不扮演「超級英雄」的角色。

保持客觀真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我做育兒博主的初心之一也是因為輔導孩子作業給我帶來了深深的困擾,經過一年多以來學習思考,我讀了不少育兒書,上面這個思路就是我最近讀的一本【高穩定父母】中的,對我的啟發很大,分享書中的分析對策和我的理解,希望有所幫助。

做父母的修行

一、家長的錯誤三件套及其原因

1、催促、講道理

這是最普遍的情況。催促的原因,在家長看來往往是因為孩子的磨蹭和不專註,我們一層一層剝開來看,磨蹭的本質其實是「慢+不情願」,更多的是「不情願」,原因雖然很多家長不願意接受,但確實起源於家長「不好好和孩子說話」。

家長在表達時的「敷衍」和「嘮叨」/ 對孩子目光炯炯的話表現出「不耐煩」回應甚至忽視——孩子煩躁——關閉「耳朵」——習慣性「關閉耳朵」——註意力不集中——不會的知識越來越多——畏難情緒—— 不情願寫作業

講道理更是一項技術活,如果孩子聽到一個道理並不能踐行,往往是因為孩子自己還沒有到能夠接住這個道理的狀態裏。

別說孩子,就大人平時如果一個計畫的邏輯自己並沒有切身的理解,哪怕其中關鍵的點領導不停重復,依然很難準確地踐行。

都說「知行合一」,不能行的知,便不是真知。

不能接住的道理,講多了只會心浮氣躁徒增煩惱,而寫作業最需要的是心平氣和。

這裏頭缺了重要一環:孩子自己理解的過程。

2、貼身侵犯,解除安裝孩子的主動性

到侵犯這個程度,就已經遠遠超過監督的邊界線了。在陪寫作業的過程中幹涉孩子的每個行為,完全壓制了孩子的自主性。

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 ,家長和孩子都要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

很多「陪寫作業雞飛狗跳」的場景下,從時間管理到統籌安排、行為控制、做決定,都是家長承擔的,孩子的主動性被解除安裝下來,就像是一輛汽車失去了它的發動機。

原因的話,就還是太心急了吧,心急到失去邊界感。還有就是不信任,不相信孩子發自內心有能力自主解決和控制,看不清楚孩子自主能力的邊界,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就跟著不自信了。

只管理他們實在無法自控的那一部份,以補足他們能力的缺口,才是真正的幫助。

在無法自控的邊界達成共識

3、發脾氣,容易上頭

有一段時間,我也覺得情緒上來了是無法控制的事,就好像是……被逼到這個狀態的,事實上並不是。

之前看過一本心理學的書提到過一個場景,暴怒中的母親被一個電話打斷,是孩子老師打過來的,說的是另外的事,家長可以快速切換到很有禮貌的狀態和老師通完電話,再在結束電話後馬上又切回到暴怒的狀態下。

不得不承認,這裏是有一個可以自主控制的「開關」的,發脾氣只是對策而已。

事實上,到了這個程度,需要解決的就不是簡單的「寫作業」這件事了,而是一項浩大的需要修復親子關系的工程,作業只是隨之附帶的一個頑疾而已。

二、親子關系是頭等大事

認真想想,與作業有關的要求不外乎6句日常要求:

  • 回家第一時間寫作業;
  • 字寫得認真一點;
  • 寫作業要專心,別走神;
  • 錯了的地方馬上訂正;
  • 不會寫的及時復習;
  • 早點睡覺。
  • 如果家長在表達這6句日常要求的時候孩子都能做到,那陪作業的煩惱就會煙消雲散不復存在。

    大多數情況下的日常親子互動都隱含了「鬥爭」:聽不進去話、聽進去了做不到。

    更嚴重的情況下,你不聽我的,我也不聽你的,你不信任我,我也不信任你,彼此防禦,心懷不滿。

    可惜能意識到這一點的父母並不多。當然,能意識到這一點,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可以用更積極的溝通方式來提醒孩子達成作業目標。

    比如我有時候會說: 我們好像忘記了什麽正事兒吧?

    或者: 需不需要媽媽親自護送你到書桌邊呀

    再或者: 今天的小老師時間到了沒,我想聽你講題啦

    事實上,很少有孩子真的忘了寫作業,大多數時候只是假裝忘了而已,好玩的提醒會讓孩子會心一笑,也就沖淡了厭煩感,親子的感情也更濃了。

    理想的親子狀態下孩子的關註點不是如何和家長對著幹,而是會感受到充分的自在和接納,孩子對父母充滿信任,可以說是一種合作的狀態,整體關系是溫暖而美好的。

    三、你會給孩子講題嗎

    我自己在家輔導孩子一年多的學習之後,更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雖然學習終究是自己的事,但這個講題過程的水平真是有天壤之別。

    孩子的知識儲備有限,又有自己的年齡特點,有時候我自己講了很長時間孩子也不明白的題,在某思清北老師的視訊下輕輕松松孩子就聽懂了,思路要簡單很多,聽完我也是由衷的佩服。

    名師出高徒,術業有專攻。 如何把知識講得更有意思、更有利於孩子理解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情。

    面對孩子的錯題,家長容易流露出擔憂、緊張、急躁,在這樣的壓迫感下,孩子很難願意靜下心來面對和改錯。

    錯題是來提醒知識疏漏,是來幫助孩子的,我們不僅要接納,還可以去熱愛,過程中必須要牢牢抓住孩子的註意力,否則再熱鬧都是白講。

    我清晰地記得我小學直到五年級才分清楚大於號和小於號的區別,我至今忘不了當時迷茫和困惑的心情,後來還是隔壁班一位老師在不經意間給我講了用胳膊去判斷的方法,我才突然一下明白過來。

    之前我自己的數學老師講過的很多次我都沒有辦法真的聽進去,事後回想起來,有可能是因為他之前體罰過我,我的內心對他有深深的抵觸。

    多換位思考,在愛的前提下與孩子一起進步。

    孩子的成長有它特定的規律,時間跨度拉長,沒有永遠學不會的知識,和孩子一起面對和經歷的美好時光卻是永恒的。

    四、滿心歡喜,自覺高效

    楊傑老師說:感覺好了,能力到了,孩子自然會進入自律狀態,徹底告別磨蹭拖拉。

    一個孩子如果跨越了作業的障礙,就會逐漸靠近心流狀態。

    我女兒有時候做計算題會非常專註,做完之後很開心,有一陣子很晚都舍不得睡,想要繼續做題,因為她覺得在這個過程中很快樂。這就是典型的心流狀態。

    這種情況必須狠狠地誇獎,除此以外,孩子每一個能看得見的細微的堅持和進步,都可以積極慷慨地送出你的彩虹屁,不停地誇,一方面讓孩子肯定自己的進步,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裏,我們自己的心性會得到鍛煉,不再那麽急躁和焦慮,反而更多地感受到愛的驅動力。

    這時候,你看著孩子滿心歡喜,孩子看著作業從容自在。

    教育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事情,需要統整教育學、發展心理學、行為科學的相關套用理論,還必須結合大量的現實實踐案例,才有可能真正給出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目錄頁

    正視問題、積極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大方承認自身在育兒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不足,按科學方法勇敢去改正,一邊收獲更好的親子教育效果,一邊收獲更好更強大的自己,與君共勉。

    連結附後,有需要歡迎自取:

    我是龍小美美,倆娃媽,育兒中修行成長。深度思考,用心解構學前教育/K12行為習慣和考試;幹貨科普,科研精神理性種草。原創不易,歡迎關註 @龍小美美 ,一起修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