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說教」不難聽,關鍵看家長怎麽說,道理這樣講,孩子瞬間變乖巧

2024-10-01親子

父母在教導孩子時,常常不自覺地采用命令、責備的語氣,這種方式往往讓孩子感到壓抑,進而產生反抗心理。

真正有效的教育,應當是建立在理解與尊重基礎之上的對話。——敖爸

教育家陶行知曾言,教育中最忌諱的三種方式就是:命令式的說教、情緒化的發泄、以及表面的煽情。

在這三種方式當中,「命令式的說教」位居榜首。

我也是為人父母者,相信許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有些事情,無論你怎麽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說,他們似乎總是聽不進去,甚至越是強調,他們就越是反其道而行之。

最終,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反而變得小心翼翼——

說多了,怕引起孩子的反感;不說,又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責任。

那麽,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把握這其中的度呢?

事實上,「說教」本身並非是問題所在,關鍵在於我們傳遞「道理」的方式合不合理。

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是不是常常聚精會神地聽爸媽講述往事、傳授做人做事經驗?那時候,我們對父母的話是深信不疑的。

即使在行動上未必立刻遵從,但那些「道理」卻已隨著歲月的流逝在心中悄然生根。

因此,與其在孩子不聽時就放棄教導,不如反思並改進我們「說教」的方式。

以下這四種「說教」方式,或許能讓孩子更願意接受。

01 少說「盡管如此……」,多說「更值得一提的是……」

在日常交流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一種表達模式,那就是「先揚後抑」,即在稱贊之後緊接著提出不足。

這種方法在成人世界裏或許能起到緩和氣氛的作用,但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卻常常適得其反。

比如,我們常常會對孩子這樣說:

「你這次畫畫得很有創意,盡管如此,如果顏色搭配能再和諧一點就更好了。」

看似是在給予肯定的同時提出建議,但孩子往往只能記住那個「盡管如此」之後的內容,前面的表揚變得蒼白無力。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他們更加渴望得到純粹的認同和鼓勵。

每當聽到「盡管如此」,他們可能會覺得之前的努力都被否定了,從而產生挫敗感。

那麽,怎樣才能讓孩子更願意接受我們的建議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用「更值得一提的是」來替代「盡管如此」,把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進行放大。

試試這樣說吧:

「你這張畫畫得很有創意,更值得一提的是,你在顏色搭配上花了很多的心思,感覺這幅畫變得更出彩了。」

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保留了原本的肯定和鼓勵,還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期待和信任。

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同時也更有信心和動力去提升。

教育的真諦,在於激發孩子內心的力量,讓他們自信、自強。

因此,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要學會用正面的語言去引導他們,讓他們在積極的氛圍中不斷成長。

02 避免說「你不應該……」,嘗試說「為何要考慮……」

近年來的一項研究顯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每小時會接收到家長或教師的多個指令或建議。在這些建議中,不乏「你不應該……」、「你必須……」之類的表述。

然而,很多時候,孩子們接收到的資訊是混雜甚至矛盾的。

家長們往往傾向於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麽做,卻忽略了為何要這麽做。

但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僅僅給出指令而不解釋其原因,對孩子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

孩子們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可能會因為頻繁被糾正而感到迷茫和挫敗,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麽做才好。

那麽,當孩子行為出現偏差時,家長應如何引導呢?

史丹佛大學的一項關於兒童教育的研究指出,與單純地設定規則相比,向孩子解釋規則背後的邏輯和原因更為有效。

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夠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並幫助他們理解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的形成。

例如,我們與其簡單地說「你不應該亂扔垃圾」,不如和孩子深入探討「為何我們不能亂扔垃圾」。至少告訴孩子不亂扔垃圾的好處。

只有讓孩子感同身受,才能讓他記住一輩子。

雖然這種方法可能需要家長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其長遠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孩子會逐漸學會自我管理,即使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

03 少說「你必須……」,多說「我可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麽一句話:

「如果教育者希望學生接受他的觀點,那麽他自己首先要做出榜樣。」

犯錯時,孩子往往會感到內疚和羞愧,這種情緒若得不到適當安撫,他們便難以冷靜思考。

此時,若有人站在高處進行批評或指責,只會加深孩子的抵觸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道理再正確,孩子也難以接受;反而可能將「道理」視為一種「攻擊」來防禦。

而一句「我可以……」,既是一種慰藉:犯錯是人之常情,看,我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也是一種示範:承認並改正錯誤並不丟人。

我們作為成年人,總以自己的視角和標準去要求孩子——

「你必須學會分享」、「你必須懂得尊重」、「你必須學會自我反省」……

甚至因為孩子不聽從教導,而給他們貼上「固執」、「不接受建議」、「不善於自省」的負面標簽。

但回想我們小時候,我們又何嘗百分百做到了這些?

以同理心對待孩子,用自身行動去影響他們。這才是真正言行一致的教育方式。

如此,無需過多的言語,孩子自然會向我們展現的品質靠攏。

04 別光提「我期望……」,要探尋「你渴望(需求)……」

我們常常發現,在與孩子溝通時,他們似乎總是「叛逆」,我們指東,他們偏要往西。

事實上,這背後是因為我們和孩子有著不同的視角和需求。

例如,我們希望孩子能更加專註學習,卻忽略了他們可能正渴望得到我們的陪伴和認可。

在家庭教育上有一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了解孩子真正的渴望(需求)。

【影響力的藝術】中曾提到,「真正的影響力,來源於深入了解他人的需求和願望,並與之產生共鳴。」

在與孩子交流時,我們常常習慣於表達「我期望(孩子要做到)……」,卻很少真正去探尋孩子內心的「渴望」。

只有當我們放下對孩子的成見和心中的執念,真心去聆聽和理解孩子的內心,我們才能將單向的「我期望」轉化為雙向奔赴的「我們共同追求」。

結語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擁有一種教育智慧:我們既要擔負起為人父母者的引導責任,也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想法。

當我們秉持這一理念,才不會束縛孩子的成長。

我們要珍惜作為家長引導孩子的黃金時期,但也要明白:

終有一天,無論我們如何牽掛,他們都將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擁抱屬於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