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情況不了解。國內的話,只要回顧一下各種「帶娃場景」,大概就能分析出來原因:
1、缺少「傭人」。一般來說,全職的寶媽除了照顧寶寶的吃喝拉撒之外,還要給自己和老公做午餐或晚餐、家裏做一些掃除。在沒有外人幫助的情況下,光是照顧寶寶,就已經能夠把女性累散架。如果有一個「幫手」,專門用來做照看寶寶之外的家務,那麽女性就基本可以做到「獨內建娃」。至於不僱用「幫手」的原因也不難理解:人工成本高企,家庭收入有限,以及觀念上的不適。原因可以總結為「缺錢」。
2、為汽車出行服務的基礎設施不足。雖然咱家國家的汽車保有量已經在短短二十年間位居世界前列,但本質上,中國仍不算是「汽車社會」。在這裏,我們把「汽車社會」定義為「以汽車為壓倒性比例的主要交通工具,且建築、道路、路網建設,都為了汽車出行服務」。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女性,帶著幾個月大的寶寶去幾公裏外的農貿市場買菜。即便她把寶寶安置在安全座椅上,但平均20分鐘都找不到停車的地方,這個事實會讓女性一遍反復尋覓停車位(哪怕是一塊只能違章停車的空地都沒有),一邊安撫煩躁哭鬧的寶寶,這是一件多麽可怕、糟心的體驗。可是,如果我們不開汽車,騎電動自由車呢?除了用一些帶狀工具把寶寶「掛」在自己身上之外,也別無他法,還要在一些季節,忍受高溫、寒冷。如果再遇到雨雪天氣,更是絕對不可能騎電動車「掛」寶寶的。這樣,年輕的媽媽只要遇到必須帶寶寶出行的場景,困難度就立馬指數級上升。原因可以總結為「缺地」。
3、與幼兒相關的公共設施分布不均勻。你所在的城市有「三甲」兒童醫院嗎?綜合醫院的兒科擁擠嗎?社群醫院的醫生無法給月齡過小的嬰兒看病吧?這些大醫院有多少分院?分院裏有沒有專門的兒科?如果「頂級糟糕」是10分,獨內建生病中的寶寶去屈指可數的兒童醫院/科室就診所造成的糟糕程度,你能打幾分?這一條原因可以總結為「資源過度集中導致相對性的缺醫」。
在上述「缺錢、缺空間、相對缺醫」的現狀下,把「照顧嬰兒」的任務交給一個女性,是極其不現實的重擔。所以,才需要「自己的媽媽、婆婆,爸爸、公公」來提供人力支持。而本著咱們中國人傳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觀念,一個娃病了、媽忙了,至少四位老人都過來幫襯著。一出行,看上去就「浩浩蕩蕩」的。
因此,不是「中國媽媽無法獨立帶娃」,而是經濟發展還不夠,人均財富還不多,社會發展還不足,公共資源還欠缺。這樣一看,普通人的個人幸福感,跟國家的發展,還真是深刻繫結的。只有國家越來越好,普通人的紅利才會越來越多。在這一點上,是不接受反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