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好日子,神獸歸籠,普天同慶。
App打卡了一天又一天,表格填了一沓又一沓,核酸做了一趟又一趟,家長會筆記做了一行又一行,都是為了這個神聖的9月1日。
盡管材料填得暈頭轉向,但上海小孩畢竟整整半年沒進過學校了,給娃打包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激動了起來—— 終於把「砸」手裏的孩子送出去了!
孩子在家久了,人很容易焦慮,稍一懶散便覺得怠慢了祖國花朵,拖緩了他的成長進度。相比起來,送到學校去,規律作息,集體活動,玩樂學習,好像真的安心許多。
不過在這個漫長的假期結束前,我有一個特別大的收獲,我終於找到了帶娃這項活動的正確開啟方式: 把所有概念裏的「我陪他」,都改成「他陪我」。
與其說我帶他去看畫展,不如說他陪我去看畫展,還給我當攝影師;與其說我帶他去看電影,不如說他陪我去看電影,因為我想看新的小黃人;與其說我帶他去捏陶泥,不如說他陪我去捏陶泥,因為我想要一個新盤子;與其說我帶他去打籃球,不如說他辛辛苦苦配合我用掉一時手快買的課包……
他常常陪我去上班,陪我買咖啡,幫我們碎紙,幫我們削鉛筆,也會陪外婆去看病,一起去買菜。他陪我去麵包店是認真挑選的,陪我去花店也是認真挑選的, 這種感覺,和丈夫等在門口完全不一樣啊! 我丈夫可是在我生日晚餐還沒吃到甜品時就要站起來結賬走人了啊!
而且,伴隨著我們結伴出行的頻率升高,我還有一個重大而危險的發現: 沒有爸爸的母子約會,那真的是快樂翻倍啊!
不用擔心行程瑕疵,不用照顧另一個大孩子的情緒,不用來來回回商量辯論,那種只需要聽我的或者聽孩子的、「隨遇而安」的、和平輕松的快樂,真的很難用言語來形容。
比如,上周末我和兒子去上海博物館看展,博物館進門的位置開車要繞遠路套個圈回來,但博物館旁邊有個人行天橋。天橋能看到共舞台,看到大世界,看到西藏南路和延安東路四面八方的車流,我果斷決定帶兒子上去見見世面省點車費。
小孩確實看得很開心,只是走過去才發現博物館方向的樓梯竟然維修不得使用,我們可能要原路返回步行繞那個大圈了……
那一刻我真感恩自己沒有薅我丈夫出門啊!因為這裏可能有一架等著我倆吵,他會說我多此一舉大可不必,我會說自己用心良苦一時失算——總之不互相埋怨幾句辯駁幾句,這個屁大點障礙的路口應該是輕易過不去的。
但自己帶娃就不會了!
我兒寬容、心大、堅毅、好騙,我和他面面相覷三秒,在確認他願意步行後就嘻嘻哈哈下了橋,還因為途中發現過街地道大喜過望,提前抵達,小孩說好像探險一樣。
我們順利在預約時段進入博物館,借好導覽器來來回回看了他喜歡的和我喜歡的一些「寶貝」。周末人不少,熱門展品前總是圍滿了人,但小孩巧妙地穿來穿去,像個快樂的螞蟻。
離開時,正巧遇上人民廣場音樂噴泉的時間,說起來這麽多年,我可一次也沒看過呢。我說等十分鐘看噴泉好嗎,小孩說好,我們就一起挨著石墩子靜靜等,和大家聽完了所有的歌。
噴泉實在算不上驚艷,但我覺得老開心老松快了,兒子真好啊!我們又散著步往大馬路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在地鐵站過道裏,還買了一根久違的冰糖葫蘆吃,兩個人躲到角落咬上一大顆,再戴回口罩邊走邊嚼。
哎呀,和小孩約會,真是糖分過高,自由超標啊!
回想對比一番,往日裏一家三口出門時,孩他爹雖然肉身在履行父職,但總是不由自主流露出那種被綁架的神情,滿臉的控制和努力。可能是男性思維?爸爸們總想要快點完成今天的「任務」,計劃來幹什麽的就趕緊幹完走人吧,別再節外生枝了。
但媽媽們會多在意一些「路上的風景」,我這人有時又確實拖拖拉拉飄飄忽忽,小孩呢,主意多訴求多,我多半都傾向於成全成全都成全,常常落下「縱容」、「溺愛」、「雙標」的口實。
所以三人行,必有一架,這幾乎是我們全家出門玩的鐵律——怎麽可能不吵呢,一個暴脾氣的當差傀儡帶著兩只自由散漫、嘻嘻哈哈的蝸牛。
而且很難預料這一架在哪裏等著吵,又是為了什麽雞毛蒜皮的小事,可能是自找麻煩的人行天橋路口,也可能是他爹嫌棄博物館人多,噴泉無聊,石凳太臟,飯前不能給孩子吃糖葫蘆,餐廳無法達成一致,漫無目的地走走停停浪費時間……換個地方換個活動也是一樣的,我們能站著吵坐著吵走著吵, 反正總有100個類似的槽點和意見相左的時刻等著我倆黑臉呢。
唉,其實沒有誰對誰錯,但想到還是頭禿不已。
所以當我和兒子愉快地坐在火速決定好的餐廳裏悠閑吃飯時,便再次覺得自己把孩他爹留在家裏打遊戲、搞衛生、吃剩菜的決定英明神武!
嗯,就是這樣,我近來深刻領悟了「有兒萬事足」的深意和自己帶娃的訣竅,就是讓他陪我做一切我想做的且適合親子做的事情。
而夫妻帶娃,秘法竟然是 多做減法,各自放飛, 是21世紀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父母以個人為單位,向家用群組織承包帶娃或者家務等不同勞動任務(含體力和腦力)的責任制形式。
由此,我們母子快快樂樂地約會玩上一整天,還能貼心打包紅豆沙和蛋塔給他爹吃,回去還有幹幹凈凈的家和因為半工半休了一天而心情愉悅特地來接我們的丈夫。實驗幾周下來,簡直父慈子孝,夫妻和睦,歲月靜好,未來可期……
不過寫到最後,我也意識到,可能要警惕一下組織的團結問題,因為前幾天做陶盤,兒子把親手捏出來的他爹安排在了我倆對面,哈哈哈哈哈哈哈……
這篇文章也釋出在了我的微信公眾號:@發條媽媽茶水間上,本茶水間專供:笑岔氣的養崽日常、掏心窩的好物分享、料十足的茶歇八卦。歡迎來聊聊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