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很可能是註意力問題,而不是智力問題
我曾經持續關註過園裏一些孩子的註意力發展狀況,對兩個孩子印象特別深。
一個孩子2歲時候的測評中,發現他的「註意力分散度」很低
(註意力分散度:天生氣質9個向度中的一個)
有一次思維啟蒙課的主題是「拯救胖胖蟲」,故事有幾個環節,首先是在森林裏采蘑菇,其次是胖胖蟲一家誤食毒蘑菇,最後是小朋友們用各種顏色「搶救」胖胖蟲(脫脂棉做的毛毛蟲形狀)。
別的孩子都會跟隨老師的節奏參與各個環節,但這個孩子在課上的表現與眾不同,他一整節課都在采摘「毒蘑菇」,研究毒蘑菇。直到下課,註意力都沒有轉移出來。
後來他到了幼稚園,老師也經常跟他媽媽反饋「你家小寶總是發呆,我們喊他都沒什麽反應」。
另一個孩子稍大一點,也是類似的狀態,一旦做起喜歡的事情,就跟沒帶耳朵一樣,叫不應。
到4年級的時候,因為孩子跟不上班級的上課進度,老師跟他媽媽建議留級。這孩子成績差,並不是智商問題,而是註意力問題。他能學得會,但很容易開小差,註意力跟不上老師講課的節奏變化,上課鈴響了,還在想課件的遊戲,老師講到第4個知識點,他還在思考第1個知識點,學習就這樣被落下了。
這兩個孩子就是「非典型」的專註力差。說他們「非典型」,是因為我們一般會以為專註力差的孩子應該是多動分心的,而忽略掉這種非多動分心的。
這些安安靜靜「做白日夢」的孩子,常常坐在教室後排,手揪著頭發轉壓轉,眼睛看著窗外發呆,跟別人說話的時候或者讀書讀到一半的時候,就不知不覺開始神遊了,他們看似很認真,卻可能一個字都沒聽進去。
註意力分散度很低的孩子,他們不像多動的孩子一樣吵鬧,但他們非常缺乏警覺性。他們會有這些表現:
做事時,常常非常投入,對周圍的刺激完全沒有感覺。專心於一件事情時,不容易被幹擾,旁邊有人走動也不會引起他的註意。
看電視時,對別人呼喚沒有反應,好像完全沒有註意到其他人。
寫作業或學習時,即使旁邊有很多好玩的玩具,也不會分心。
建議你帶孩子到兒童醫院進行註意力方面的診斷,看醫生怎麽說,先按照醫囑執行。如果結果比較好,不是註意缺陷與多動障礙(過度安靜和多動的原因是一樣的),孩子只是註意力過度集中(註意力分散度低)的情況,那在日常的代養中就不要執行那種「孩子認真操作的時候不要打擾孩子,否則會破壞孩子專註力」的說法了。
這類孩子需要在日常中加入大量的互動類遊戲,進行適度「打擾」,並安排大量的運動,尤其是反應類的運動,比如丟沙包、桌球、羽球等小球類運動。提升孩子的警覺程度。
平時引導孩子觀察環境,比如出門的時候不斷和孩子說話討論,引導孩子觀察街道上的各種東西,「寶寶你看,那有個....好像...」,盡量開啟孩子註意力的分散程度,訓練孩子將註意力在個物體(資訊)之間轉移的能力。
此外,當孩子入學之後,最好能幫孩子做好預習和復習,防止孩子在上課時因為聽不懂,陷入深深的思考,而忽略老師講授的知識點;同時在復習中確認孩子是不是遺漏了知識點,盡快補上,以免時間長了,造成難以跟上進度的情況發生。最後,和老師溝通,盡量在課堂上多給孩子提問,「喚醒」孩子,避免他認認真真的走神。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