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十人九「脾虛」,到底是哪兒虛?

2024-07-27新聞
在中醫各種關於「虛」的說法裏,你可能聽說過「脾虛」——經常感覺疲勞、食欲不振,身體卻日漸發福。
俗話說「十人九脾虛」,對國人來說,到底怎麽調養脾?
受訪專家
臨床數據:3/4就診患者脾虛
脾臟是五臟之一,居於中焦,在膈之下、胃之左。中醫講的脾,與現代醫學的脾臟不同。
中醫主要從生理功能、人體作用等方面認識脾,強調脾是人體消化、吸收食物的重要臟器,所以稱其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生命活動的延續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均有賴於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
脾是調節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其功能正常,全身各個臟腑組織源源不斷地得到營養物質的供應,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一旦脾運轉失常,將導致以下癥狀:
消化不良、睡眠品質差、腹瀉、疲乏、口臭、口苦;女性還可能出現面色淡黃,月經提前或經血過多;脾虛嚴重者可能出現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中氣下陷的病證。
劉大銘表示,臨床發現,約3/4的就診患者都存在脾虛。在中國,患者自診有脾虛癥狀的比例高達75.8%,其中超過四成達到脾虛證的診斷標準。
【中國中西醫消化雜誌】調查顯示,脾虛在不同人群中的發病率都較高,青少年達21.2%,「三高」人群為20.9%,經常飲酒人群為26.4%,高負荷工作人群發病率為34.2%,脾虛已成為影響大眾健康的重要問題。
脾虛,牽連一串臟腑
近日,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釋出【脾虛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指出,現代人脾虛多發,主要與四方面因素有關。
飲食無度
現代社會物質豐富,人們開始吃得過多過飽,喜食肥甘油膩,冷熱混雜。
很多上班族三餐不規律,有人為了減肥不吃早飯或午飯,有人下班後則是宵夜配小酒。
這些飲食習慣增加了脾的負擔,導致脾失運化,形成脾虛。
憂思過重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人的思維活動由心來掌控。在五行中,火生土,火對應的是心,土對應的是脾。
思慮過重、憂愁悲傷的人,心力消耗太多,脾就會隨之虛弱。
身體過勞
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青壯年身體勞累透支,必然耗氣傷身,造成脾虛。
缺乏運動
亞洲人肌肉力量較弱,而脾主四肢和肌肉,肌肉過勞或過逸都會影響脾。如今,人們多伏案工作,普遍缺少運動,過於安逸,陽氣不升,就會導致神疲乏力、消化不良、代謝異常,是造成脾虛的重要因素。
脾虛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和調養,不僅傷氣血,導致機體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還會加重外邪入侵,累及五臟六腑,以及呼吸、消化、迴圈、生殖等系統功能。
!
先傷肺
脾虛的人多伴隨肺氣不足,中醫認為,脾屬土,肺屬金。
如果脾氣虛弱,脾土不能生養肺金,肺氣會跟著虛弱,導致肺氣不足,使人易感外邪而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如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哮喘等。
!
胃受累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一臟一腑,互為表裏。脾若虛弱,胃必受累。
中醫學研究發現,脾虛會導致一系列胃腸道疾病,如腹瀉、消化不良、腸胃炎、胃腸蠕動功能失調、結直腸息肉等。
!
影響肝
脾負責運化食物,脾健康則有助脂質代謝,脾功能失調,代謝廢物處理困難,就會堆積在肝臟中,從而影響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甚至形成脂肪肝。
!
損心臟
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心血失調,引發心律不整、心肌功能減退等心臟疾病,表現為心慌、胸悶、乏力、胸前區不適等。
!
腎也虛
腎藏先天之精,來溫養脾,脾為後天之本,生氣血來營養腎。
長期脾虛會牽連腎,患者常有煩熱、盜汗或畏寒怕冷、手足冰涼等癥狀,甚至影響生長發育、生殖功能,造成女性閉經不孕或男性性功能減退。
調理脾虛,培養6個習慣
脾出了毛病,主要可以概括為4個特征:
納呆:不想吃飯、吃飯不香;腹脹:不吃不脹,吃一點東西就發脹;腹瀉:拉肚子,水和糞能分開;便溏:拉肚子,水和糞均勻混合。
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上情況,就該懷疑脾是不是出問題了,要盡快就醫排查調養。
此外,脾虛失運透過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也能加以判斷,不妨對照自查。
臉色不好:脾虛的重要訊號,由於脾虛、氣血不能上榮,時間久了,就會面色萎黃、皮膚沒有光澤,口唇發白、幹燥。脾虛的人舌頭過胖,容易與牙齒擠壓形成齒痕,舌苔厚膩水滑。枕頭上有口水:人的口水能正常傳輸,幫助吞咽和消化,不會溢位口腔。但如果脾虛了,其固攝功能失調,口水不能正常傳輸,就會發生流口水的現象。有口氣:即便刷牙也無法緩解。這是由於消化不良,食物積滯在體內,逐漸滋生內熱,脾胃充滿盛熱之氣,逆氣上行,就會出現口氣。
養脾並非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從改變日常習慣入手。
1
早睡早起,不要熬夜
晚上10點半上床,保證11點前入睡,睡前不宜做興奮神經的事或劇烈運動,同時將手機放在臥室外,以免影響睡眠。
2
一日三餐,定時定量
保證飲食多樣化,以清淡平胡食物為主,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不暴飲暴食,也不要吃宵夜。
脾虛的人可少食多餐,選擇一些補脾益氣升陽的食物,如薏米、山藥、蓮子、芡實、茯苓、紅棗、生姜、羊肉等。
3
心情愉悅,輕松樂觀
好情緒有助氣血通暢,神誌清明,平時要註意勞逸結合,有煩心事找親朋好友傾訴,或聽聽輕松的音樂、做喜歡的事,以轉移註意力。緊張時,做做深呼吸或冥想。
4
運動健身,飯後慢走
中醫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運動能促進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並改善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
日常可以選擇慢跑、快走、打太極、遊泳、瑜伽等運動。每天飯後休息10~30分鐘,到戶外散散步。
如果吃得過飽則要適當延長休息時間,飯後半小時內不能做劇烈運動。
5
註意保暖,不要貪涼
脾喜歡溫暖的環境,因此脾虛者夏季要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
如果開空調,溫度不宜過低,控制在26℃左右為宜,少吃或不吃生冷寒涼的食物。冬季更要註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寒。
6
中醫療法,對癥調理
如果透過以上方法脾虛癥狀沒有緩解,可以遵醫囑服用有健脾功效的中藥,如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四君子湯等。
選取一些有健脾功效的穴位針灸,也能達到健脾目的。比如,足三裏(膝眼直下3寸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
日常還可以經常按揉肚臍,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消食導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