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高雲霞:把銀發經濟從國務院一號文提升到三中全會,是重要突破

2024-07-26新聞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副院長高雲霞。圖/受訪者供圖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審議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7月21日,【決定】全文釋出,提出諸多改革具體措施。關於人口老齡化和發展老齡產業,【決定】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發展銀發經濟,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人化就業崗位。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最佳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培育社群養老服務機構,健全公辦養老機構營運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促進醫養結合。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改善對孤寡、殘障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服務,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如何理解此次【決定】提出的關於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的相關內容?新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副院長高雲霞。
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和亮點
新京報:此次三中全會對於養老服務和發展銀發經濟的提法,有何亮點?此時提出這些表述有何重要意義?高雲霞: 關於養老服務和發展銀發經濟,一是把銀發經濟從國務院一號文提升到三中全會這樣一個重要會議層次,從歷史角度上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和亮點。
二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之下,老年人作為一個重要的消費群體,其消費市場有著很大的空間,具備很大的消費潛力。引導老年人群和備老人群的消費,從刺激消費的角度來看,也是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從鼓勵老年人多樣化就業和個人化就業方面來說,把老年人當成一個生產者,對於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支付能力和倡導積極老齡社會建設都是重要的亮點。其實,老年人作為生產者,尤其是一些知識型的老年人,可以參與很多智力性的服務和咨詢服務。他們還可以切身參與到老年用品和服務的研發中,開發自我價值。在這些方面,他們都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培育社群服務機構,最佳化供給,健全相關服務力量的積極參與機制。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值得註意的是,此次三中全會明確將社群養老服務作為培育的重點。現在97.7%,甚至是更高比例的老年人,傾向於居家社群養老,他們需要高品質的服務和產品,包括生活照料、健康、醫療、精神文化等多個方面。這些領域有巨大的開發空間,也是生活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份。
新京報:此次【決定】提出關於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您認為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註意哪些關鍵因素?如何確保這一改革能夠平穩過渡,並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高雲霞: 關於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改革,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它的積極意義。它可以緩解養老金支付壓力,增加部份靈活就業的中老年人群的收入,同時緩解老齡化和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很多人可以更長時間地發揮他們的價值,這也為這些人群提供了更多選擇。
在實施這一改革時,需要註意以下關鍵因素以保證平穩過渡。一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明確時間節點,區分新舊政策的適用範圍。要清楚說明在新政策出台前後的不同規定,確保公眾理解哪些人適用新辦法,哪些人適用舊辦法。二是自願原則。堅持自願彈性的原則,不強制一刀切,給大家提供選擇的余地。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原則。三是緩解社會誤解。例如,解釋清楚延遲退休是否會影響嚴峻的就業形勢,確保就業公平等問題。
同時,我們也需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目前社會正處於一個復雜的轉型時期,就業結構和市場結構都非常復雜。彈性退休的就業人群崗位也分為不同型別,可能包括靈活就業、短期就業或知識性崗位。這些崗位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影響還是有限的。就業市場應更多關註同型別崗位的供需匹配度的提升機制。這是需要向社會進行宣講的重點。政府和市場在不同角色上各就其位
新京報:在發展銀發經濟的過程中,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場力量的作用如何平衡?您認為政府應如何引導和激勵企業及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銀發經濟的發展?高雲霞: 銀發經濟還是一個新興的經濟領域。產業業態本身處於一個比較新的時期,或者說是處在一個培育期,更需要積極的引導和良性刺激。從老年人角度來看,他們的需求非常多樣化和多層次。政府更重要的職能是滿足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高端化和個人化的服務需求更多可以交給市場。政府支持和市場力量在不同角色上各就其位,提供一個既有政府兜底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同時也有自由選擇和個人化市場服務的開放環境,讓大家能夠公平競爭。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狀態。
至於政府如何引導和刺激企業和社會力量,這就需要支持性和促進性的鼓勵政策。例如,稅收優惠、土地、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的支持,尤其是金融政策的刺激和支持。現在很多地方也在推出產業基金、專項債等政策工具,來刺激市場投入和社會投資,共同參與進來。
目前,許多養老服務和社會服務性機構都是以民辦非企業、社會團體或基金會的形式存在,並支持相關計畫。然而,這些組織在登記註冊時面臨很多困難,例如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等問題。誌願者組織也面臨類似的挑戰。為了更好地鼓勵和開放這些組織,需要在準入政策和監管登記方面進行改進,提供更多良性的引導和支持性的配套措施。同時,也要註意風險監管,包括信用問題,堅決打擊坑蒙拐騙、損害老人權益的行為。
除了政策支持外,還需要註意以下幾點:一是營商環境。不僅要有政策,還要確保政策能夠快速落地。這涉及營商環境和政府的服務意識,服務型政府的配套非常重要。二是目前中國存在區域性不平衡的問題,有些地方做得比較好,而有些地方仍然比較僵化。因此,服務機制和配套理念需要跟上。三是專業人才的培育。重視相關專業人才的培育,包括社會力量和社會組織的人才。這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總而言之,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和家庭多方協同,共同促進。推動特殊困難老人群體應保盡保、應享盡享
新京報:關於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您認為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挑戰?如何確保這一制度能夠真正惠及孤寡、殘障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群體?高雲霞: 關於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這次明確提出要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而不是僅僅探索。這是一個進步,因為各地的試點已經很多了,但目前仍然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值得深入研究。
一是籌資問題非常關鍵。很多地方仍然依靠醫保結余或透過醫保比例劃分來建立基金。城鄉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農村的繳費能力非常低。同時,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繳費意願也不同。因此,如何統一共識是一個重要問題。可能從相對高年齡段開始籌資是一種手段。在籌資方面,各地存在不均衡的狀態。尤其是一些年輕型城市,如深圳,可能會遭遇較多反對聲音。國際上有一些做法,例如日本,規定40歲以上才開始繳納護理保險經費。籌資需要平衡不同年齡段和城鄉結構的問題,這是一個挑戰。
二是從具體的精準支出和評估來看,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評估制度,精準分級的護理計劃,才能形成合理的服務配套和支出清單。這是非常重要的制度。目前,各地在評估和支出標準、服務標準上還沒有特別統一和成體系的問題。
三是服務供給的品質如何保證,也是長期照護和長期護理服務體系面臨的重大挑戰。例如,高品質服務機構和人才的短缺,以及不同服務的具體品質管理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此外,不同部門之間的協同也是一個挑戰,因為目前這些服務還是分散在不同部門中。籌資主要由醫保局負責,而具體的服務機構和組織更多由民政部門管理。涉及長期護理和醫養結合等重要服務資源的聯動,還需要衛生部門的協同。因此,不同部門之間如何形成良好的銜接機制是一個重要問題。可能需要一個國家級層面的機構來統籌,這樣會是更理想的狀態。
至於如何確保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能夠真正惠及孤寡、殘障、失獨等特殊困難群體非常重要。這些群體的需求是剛需,但也有區別。真正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失能、殘障人群的需求為出發點,透過評估和分析後提供相應的服務。這種制度主要針對身體上的護理需求,因此采用社會保險制度是比較理想的狀態。這種制度的公平性在於,不僅保障貧困人群,而是只要身體有困難的人都應納入體系。
針對殘障失能的特殊困難老人群體,應該盡量進行主動篩查和政策宣導,推動他們應保盡保、應享盡享。這需要社群等一線服務機制的健全。從需求評估、照護計劃的制定到服務的遞送,整個閉環要形成完善的服務系統。同時,需要一些關鍵人才,如養老經紀人和照顧管理者,確保整個服務體系能夠理想地完成。
對於孤寡低收入老人,這些人群需要分型別處理。如果他們身體殘障或失能,可以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體系內。但如果他們同時存在低收入問題,政府會有兜底政策,一般會將他們納入特困人員供養機制中。可以選擇集中供養或分散供養,並提供相關補貼。對於涉及失能的支出,如果補貼不夠,護理保險的費用可以爭取政府財政補貼來兜底解決。這樣既有補貼和稅收支持,又有護理保險的補貼,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新京報記者 查誌遠
編輯 柯銳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