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艷明 政策呼籲「信貸均衡投放」的背景下,1月的信貸數據仍體現了鮮明的「開門紅」特征。
2024年2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釋出1月金融數據: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92萬億元,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以下簡稱「社融」)6.5萬億元,同比增速9.5%;M2(廣義貨幣)同比增長8.7%,M1(狹義貨幣)同比增長5.9%,M0(流通中貨幣)同比增長5.9%。
值得註意的是,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92萬億元,超過2023年1月新增4.9萬億元的數據,創下單月歷史新高。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記者表示,1月金融數據整體表現較好,略高於市場預期,反映穩增長政策成效漸顯,但數據改善的永續性仍待觀察,未來仍需政策發力護航。
社融結構 「 政府強、企業弱 」 局面有所改善
社融數據超過市場預期,1月新增社融6.50萬億元,相比2023年1月,多增加了5061億元;與2023年12月相比,多增4.56萬億元。
從構成社融的數據來看,1月社融同比多增的主要貢獻來自於企業債券融資,當月企業債券融資同比多增3197億元。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企業債券的增加與春節錯期以及債券發行利率下行提振債券融資需求有關。同時,從構成社會融資的其他各項數據來看,1月表外票據融資、外幣貸款和信托貸款也有一定振幅的同比多增,其中,當月票據融資同比大幅多減,表外票據融資轉向表內的規模收縮,帶動表外票據融資同比多增2672億元。
另一方面,1月政府債券融資同比少增,這與去年幾個月政府債券支撐社會融資數據的情況有所不同。與此同時,投向實體經濟的人民幣貸款、委托貸款和股票融資等分項同比均為少增。
王青認為,其中政府債券融資同比少增1193億元,為當月社融同比表現的最大拖累,背後是去年11月、12月增發國債資金下撥,導致今年1月地方政府債發行節奏放緩。這也意味著,1月新增社融結構「政府強、企業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年初信貸 「 開門紅 」
在4.92萬億元增加的人民幣貸款中,企(事)業單位貸款(或稱對公貸款)依然占據了較大的比重。
數據顯示,1月,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3.86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46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31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9733億元。
明明認為,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92萬億元,在2023年高基數背景下依然實作同比多增162億元。從細項來看,企業中長貸繼續同比少增,但是少增振幅較前幾個月明顯收窄,反映出實體融資需求邊際改善,票據融資規模轉負,結合票據利率開年以來整體走高,反映銀行對「票據沖量」的依賴減輕。
1月份,住戶貸款增加980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52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272億元。
住戶貸款,即「居民貸款」,有所改善,尤其居民中長貸同比大幅多增,但仍不及2022年同期數據。明明表示,2023年以來,居民購房加杠桿意願一直表現較弱,考慮到住房貸款本身會滯後於銷售數據,因此居民中長貸的顯著好轉可能還須等待。
「要減少對月度貨幣信貸高頻數據的過度關註。」2月8日央行釋出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示,中國貸款增量存在比較明顯的季節特征。從歷年統計數據看,一季度尤其是1月新增貸款會多一些,4月、7月、10月則是貸款小月,這些季節性規律主要與銀行內外部考核以及融資需求特征有關,要客觀看待。
【2023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促進貸款合理增長,加強信貸均衡投放,增強貸款增長的穩定性和永續性。」
王青表示,在「信貸均衡投放」和特殊再融資債資金置換城投平台存量貸款背景下,1月新增信貸同比仍實作小幅多增,這主要體現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對相關信貸需求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