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2024年,醫療行業反腐濤聲依舊

2024-01-18新聞
(本文作者健聞咨詢,醫療行業跨界洞察)
2023年,一場醫療反腐風暴席卷全行業。
醫院、醫保、衛健多名負責人落馬;多地設定廉潔帳戶要求上繳違規所得;學術會議延期;醫院藥事會暫停;醫藥代表的客戶拒絕會面……
行業曾認為,本次醫療反腐是場階段性的「雷陣雨」,然而當2024年到來,情況似乎並非如此。
開年第一周,兩名省醫保局原局長被陸續通報 「嚴重違紀違規」。1月12日,【焦點訪談】播出四川廣安鄰水縣第二人民醫院的「全鏈條」腐敗案件。
種種跡象均指向了一個答案——醫療領域的反腐行動將是一場持久戰。
一名關註醫療反腐領域的衛生政策研究者強調,「反腐」從來都不是「運動式」的,而是一項長期工作。
實際上,對本輪醫療反腐持續時間長短的關註和討論,背後是更現實的問題——怎樣不讓本輪反腐像「一飆風」,實作醫療反腐的長效化,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一個共識是,目前行業內關於廉潔從業和防止腐敗的機制,仍然相對粗糙,也不夠健全。參考國外經驗,建立和細化從業者行為規範,或許是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醫療反腐將在2024年延續
2024年伊始,兩名省級醫保局原一把手陸續落馬。
1月2日,據貴州省紀委監委訊息,貴州省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宋宇峰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貴州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1月7日,據海南省紀委監委訊息,海南省醫療保障局原黨組書記、局長蔡仁傑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海南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這兩則訊息無異於一記轟鳴的警鐘。
在2023年末,一些行業人士認為,隨著2024年到來,暴風驟雨般的醫療反腐行動或將告一段落。但從上述兩則訊息來看,恐怕並非如此,而且不少反腐行動繼續推進的訊號更是在元旦後集中釋放。
2024年1月1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釋出文章【縱深推進新征程紀檢監察工作高品質發展|堅決打贏反腐敗鬥爭攻堅戰持久戰】(下稱【攻堅戰持久戰】)。
【攻堅戰持久戰】在「突出重點領域」中表示,加大對國企、金融、醫療、糧食購銷、鄉村振興、煙草、體育和統計造假等領域案件查處的力度,堅決清理風險隱患大的行業性、系統性、地域性腐敗。
2024年1月8日,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指出,深化整治金融、國企、能源、醫藥和基建工程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的腐敗,清理風險隱患。
此外,在2023年12月1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透過刑法修正案(十二),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健聞咨詢】註意到,此次刑法修正案進一步修改完善了行賄相關的犯罪規定,加大對行賄行為懲治力度——增加了對行賄罪從重處罰的7種情形,在食品藥品、社會保障、醫療等領域,行賄被列入加重處罰的情形之一。
實際上,對於一些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與企業來說,在行業反腐機制尚未完善的當下,對反腐行動的時間預期,就是對行業凈化的預期。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系教授王嶽告訴【健聞咨詢】,從高層表態來看,「反腐」其實並不存在所謂的「階段性」或「運動式」,而是一項長期的持久戰、攻堅戰。
一名行業人士則認為,此次聲勢浩大、前所未有的醫療反腐行動,意味著此前醫療領域的反腐效果可能並不使人滿意,有些醫療領域的沈屙可能已經積累到不得不面對的地步了。
「反腐的社會成本很高,不能為了反腐而反腐。」一位衛生法領域學者表示,反腐需要解決的是機制問題,形成科學的績效分配,讓原本醫務人員的灰色收入變成陽光收入,能夠充分體現醫生職業的自豪感。
而除了正向的機制建立,也需要建立與之對應的約束制度。王嶽表示,要構建醫療反腐的長效機制,需要多管齊下,既要最佳化現有法律法規,又要利用好制度創新,比如可以參考國外經驗,在醫藥衛生領域設立獎勵舉報者的「吹哨人」制度,透過給予舉報者一定的正反饋,以期實作有效的內部監督。
醫療反腐的輪回
對於醫藥代表而言,過去的一年就像一個輪回。
「去年二、三月份,就要求醫院自查,等社會面廣泛關註的時候,已經到了夏天。」一名跨國藥企的醫藥代表張弛(化名)告訴【健聞咨詢】。如今,他再次聽到訊息,有關部門發文到醫院,要求醫院自查,不知道幾個月之後會不會再度演變成一場風波。
他們的工作恢復正常已有一段時間。「從去年10月開始,大家就慢慢嘗試去見一見客戶。」張弛說,「一開始可能敏感一點,後面就恢復正常了,和2023年前沒有太大區別」。
而在去年8月,整個行業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當時人人自危」,學術會議暫停,醫藥代表的工作停擺。最嚴重時,張弛的父母為他擔心,害怕他會坐牢。
對此,張弛並不太擔心,「我們經歷過很多合規考驗,包括內部嚴格的合規調查」。
他所說的合規考驗,是指兩三年前開始,一些跨國藥企開始嚴控講課費支出,「之前量太大了」。
而之前存在的虛開講課費,從那以後基本見不到了。邀請醫生分享講課的行為必須真實存在,提供電子簽到,線上會議提供視訊錄像,線下會議提供照片,分享時間需超過20分鐘。會議結束後,還有第三方團隊做回訪。只有這些條件都得以滿足,藥企才會向醫生支付講課費。這種支付講課費的活動,一個月最多兩次。
作為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工作委員會(RDPAC)成員,張弛所在公司的講課費用也嚴格按照標準支付。1000、2000、3000元的標準,分別對應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學術成果高的醫師也可以越級申請講課費用,但需要滿足特定條件。
除此之外,發生變化的還有科室會——在過去,這是虛開講課費的高發區。而在合規調查開始後,一些公司的科室會幾乎暫停了很長時間,之後才慢慢試點恢復。
張弛強調,自己的職位是「醫學資訊推廣專員」,只負責向醫療機構推廣藥品資訊,不涉及診療行為。而在傳遞醫學資訊時,也多是介紹治療領域的新進展,一般不會涉及到不同品牌藥品的優劣。
當然,張弛也坦言:「如果完全合規的話,是做不好銷售的,但只有出事的時候,才能意識到平時的這些合規調查有多重要。」
另一名藥企準入工作人員也表示,去年下半年會議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因為醫療反腐,會議就不開了,這是否說明這些會議本身的合理合規性存疑?」她反問道。例如國談藥中的創新藥品,一般先納入醫保再落地臨床,醫生對其療效缺乏了解,需要透過一定的市場推廣來增加藥的知曉度。這種配合政策落地的會議,應該正常召開。
「已經上市20年的產品,既沒有新增適應癥的變化,又沒有權威指南的更新變化,還在高頻次開會,而且不講整個疾病領域或新的研究進展,顯然就不合理。」她又舉了一個例子,歸根到底要對會議合規性進行質控,合理、合法、合規的召開學術會議。
【健聞咨詢】多方了解後註意到,高壓反腐之風確實影響到了藥品正常入院。有些醫院寧願少一事不願多一事,直接選擇不開藥事會,這甚至倒逼有關部門出台檔要求醫院定期召開藥事會。
比如,北方某大城市衛健委就為此事,於去年9月釋出了針對公立醫院召開藥事會的督導方案,要求醫院藥事會原則上應每季度召開一次,每年召開不少於兩次。
衛健委可以要求醫院召開藥事會,但卻無法對藥品進院的數量作出要求。「之前每次開藥事會進四十個,現在只進一二十個,這依舊完全由醫院說了算。」一名業內人士表示。
醫療反腐不是「一飆風」
醫療反腐大潮之下,曾有過一些「江湖傳聞」——比如,某縣醫療系統數百人向紀委監委主動說清問題,上繳違紀款數百萬元。
這些傳聞雖然光怪陸離,但也昭示了一個現實:醫療腐敗根源在於制度,想要解決它,必須回到制度設計上去。
首先應該細化行業和藥企交流合作的行業規範。
對醫生來說,參加學術會議可以獲取學科前沿知識,最終受益者是患者。「歐美一些國家曾經討論過,是否要取消醫藥代表,結論是無法取消,只能讓醫藥代表走職業化道路。」王嶽表示,所謂職業化,就是將醫藥代表的收入和藥品銷售額脫鉤,讓其從利益的輸送渠道變成利益的防火墻。
在行風整頓時期,不少醫院要求工作人員上繳違規所得,但如何界定違規所得,醫院工作人員付出了勞動的講課費等是否需要清退,仍需明確。
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必須承認,目前醫療領域的廉潔從業和防止腐敗的體制機制仍顯粗糙,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比如講課費和受賄之間的紅線過於模糊,業內難以把握;學術會議贊助標準又該是多少。這些都需要細化。
或許,可借鑒RDPAC對藥企的規定,出台針對的準則,如餐費標準一般不超過300元,單個醫用物品價值不得超過500元等。
「這些規定適合由行業協會出台,它太細致了。」王嶽表示。而上述藥企人士也認為,構建一套合規準則,符合各方期待。
去年底透過的刑法修正案(十二)則從法律層面完善了行賄犯罪規定。修正案明確了對行賄罪從重處罰的7種情形,其中包括在食品藥品、醫療等領域行賄的。
過去對行賄人的處罰較輕,有利於從內部瓦解利益集團,從而偵破案件,「行賄人往往是案件的突破口」。國浩律師(天津)事務所合夥人律師張永泉表示。
2023年6月,上海出台【上海市市場監管領域重大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實施辦法(試行)】,其中規定,違反食品、藥品(含醫療器械、化妝品)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被舉報經查實後,最高給予舉報人罰沒款的5%的獎勵,每起案件獎勵金額上限為100萬元。
王嶽提到,從國際經驗來看,對於商業合謀類違法犯罪,舉報制度十分有效,「堡壘最容易從內部開啟」。
而談及醫療反腐的更深層次,避不開的一個問題是,醫務人員的陽光收入過低,培養成本和工作後的辛勤程度與其收入不成比例,這是系統性腐敗的根源所在。
醫療反腐無法一蹴而就逐漸成為共識,它需要重塑行業鏈條上所有從業者對利益分配的認識。多名學者向【健聞咨詢】表示,醫療反腐關鍵既要扭轉錯誤認知,更不能轟炸式地全面打擊,而是要精準揪出醫療領域中的害群之馬。
「天天抱著一只下金蛋的母雞,但只能看不能摸金蛋,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張永泉說,醫療反腐還是要回到利益分配上來。
(本文作者健聞咨詢,醫療行業跨界洞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