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金融時報】多次修理賴清德,蔡英文曾在它手上吃過大虧

2024-10-12新聞

民進黨當局特別喜歡做大內宣在台灣可謂人所盡知,每逢有國際政客竄台,無論是二流還是三流級別,民進黨當局一定要極力吹捧一番,例如去年竄台的英國前首相特拉斯在倫敦政壇的名聲非常差,她「有幸」成為英國史上最短命首相,在今年英國議會選舉中甚至還丟掉了議員身份,這可謂又創下了英國政壇的歷史紀錄。但即便如此,去年台當局花費重金邀特拉斯竄台,然後又趁機搞了一波大內宣,甚至還吹到了所謂的「英台友好」。很快英國議員的收入曝光,台灣付給特拉斯的「車馬費」也隨之公之於眾,台灣輿論嘩然,拿老百姓的錢討好英國的三流政客,全球恐怕也只有民進黨當局最願意花這樣的冤枉錢。

民進黨當局特別喜歡花錢搞大內宣,尤其是願意請一些三流外國政客竄台

另一個典型案例恐怕就是蓬佩奧,2021年從美國國務院走人後經過幾個月才找到一份工作,後來台當局付了一筆不菲的車馬費「邀」蓬佩奧竄台,或許是感到錢來得太容易、太快了,此後蓬佩奧竄台的頻率似乎比其他美國政客都高,事實上在美國政壇,蓬佩奧就是一個標準的三流政客。

按照民進黨的能力,估計他們也只能花錢邀請這些不入流、缺錢的外國政客在台灣搞一波大內宣,騙一騙台灣老百姓,制造一種假象。

(一)英國【金融時報】在2011年直接讓蔡英文夢碎2012

除了外國政客外,民進黨當局也很喜歡接受外媒的專訪,不過這些專訪可不是讓台灣老百姓看的,而是刻意創造一種「國際聲音」,既然一心想參加國際組織無法如願,那也只能透過外媒給自己壯壯聲勢。不過有一家外媒可是經常讓民進黨當局感到很頭痛,那就是英國的【金融時報】。按照台灣「風傳媒」網站的說法,民進黨當局對英國【金融時報】有著特殊的愛恨情愫,因為民進黨在【金融時報】手上吃了不少虧,甚至而言,蔡英文、賴清德都被它修理過,尤其是賴清德,更是被英國【金融時報】一連修理了很多次,讓賴清德一度恨得牙根癢癢。

在外界的記憶中,民進黨和英國【金融時報】第一次交手是在2011年,當時蔡英文直接被【金融時報】一通修理敗下陣來。當時正值20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蔡英文首度代表民進黨參賽對決尋求連任的馬英九。陳水扁時期民進黨和美國的關系非常緊張,即使陳水扁下台後很長一段時間,華盛頓政壇始終認為民進黨是一個不穩定、不可控的因素,容易給美國在台海找麻煩。而在2011年島內選戰其實已經開打,當時蔡英文的民調和馬英九不相上下,而按照島內的選舉慣例,投票前需要跑美國進行一次「面試」,蔡英文有「留美」背景,在她看來,陳水扁造成的美國和民進黨之間的關系裂縫已經被自己彌補得差不多,自己只需要去一趟美國,得到美國人的支持就能夠在選舉中擊敗馬英九。

2012年選舉蔡英文挑戰尋求連任的馬英九,但【金融時報】的一篇報道直接讓蔡英文夢碎2012

很快蔡英文去了一趟美國,把自己的兩岸交往計劃提供給了美國人,當時後者沒有做立刻的表態。但不久之後,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獨家報道直接讓蔡英文夢碎2012。這篇報道稱白宮對蔡英文非常不看好,認為她所提出的「台灣共識」與白宮的兩岸政策不符,這篇文章還提到:白宮很懷疑蔡英文的水平,認為她不具備處理兩岸事務的能力。這篇文章一出,蔡英文和馬英九二人的選情立刻發生了變化,在2012選舉中,蔡英文最終輸給馬英九。後來有人曾披露整件事的內幕:【金融時報】的訊息不是電洞來風,是歐巴馬的2位國家安全顧問的資深幕僚對【金融時報】傳遞的這一訊息,讓後者把該訊息釋放出去。

事實上從2012年的國際大環境看,蔡英文提出所謂的「台灣共識」根本就無法入白宮的法眼。當時中美關系並未像今日這般緊張,美國從中美穩定、合作的關系中獲得了巨大好處,當然不希望因為台灣問題而讓中美兩國產生大矛盾。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兩岸局勢非常穩定,這與陳水扁時期的兩岸局勢完全不同,美國根本不需要在這一方向投入大精力,更不會面臨中美因為台灣問題攤牌的風險。而且美國還發現,在處理兩岸問題上,國民黨到底還是比民進黨成熟,至少不會成為像陳水扁般的「麻煩制造者」。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看,當時的歐巴馬絕不會去支持蔡英文。這次的事件也是讓外界最直觀地認識到美國對島內選舉「特殊的影響力」。當然這也是民進黨和【金融時報】的第一次交鋒。

(二)英國【金融時報】多次修理賴清德

不過與蔡英相比,賴清德恐怕要更慘,【金融時報】「修理」他的次數更多。2023年賴清德在取得民進黨主席之位後,開始準備投入2024選戰。但與蔡英文不同,美國人對賴清德不熟,對他的了解僅限於他是一個「深綠台獨」分子,是一個和陳水扁一樣的危險人物。所以在2023年初,英國【金融時報】又開始拋猛料,報道的手法很平常,援引訊息人士的說法,白宮對蔡英文的副手、民進黨2024的熱門人選賴清德很不「放心」。這也是媒體首次披露美國的「疑賴論」。

這篇報道一出,台灣島內的媒體按照過往的模式「一魚多吃」,爭相報道,考慮到美國在台灣選舉中的「特殊影響力」,賴清德有些坐不住了,很擔心自己會重蹈蔡英文在2012年選舉時的覆轍,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中,賴清德一直在想方設法消除美國的「疑賴論」。例如他收斂了自己過去在公開場合的「台獨」言論,經常標榜自己會「維持現狀」,走蔡英文路線。在公開電視節目中,賴清德甚至還放棄了自己「台獨金孫」的標簽,直言自己和這四個字沒有任何關系。

為了進一步向美國「表忠心」,賴清德還特別選擇在【華盛頓郵報】上做投書,提出自己有關台海政策的「四大支柱」,其實歸結起來就一句話:自己會聽美國人的話,做「第二個蔡英文」。

去年選舉過程中,賴清德高喊要「走進白宮」,結果美國人向他發出私下警告

不過對於賴清德的「投書」,美國人沒有反應。賴清德看到這一點,認為美國這是預設了,再加上當時美國國內有關「疑賴論」的報道在減少,賴清德開始錯估形勢,認為美國對自己已經放心,因此賴清德開始飄了,「台獨」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在公開場合突然喊出了要「走進白宮」,「這是台灣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很快美國人的關切來了,披露這一訊息的還是【金融時報】。

根據當時【金融時報】所披露的訊息,當聽到賴清德說的這句話後,美國向蔡英文當局以及賴清德團隊私下裏發出了關切,要求賴清德澄清自己的言論。

【金融時報】一曝光,島內媒體輿論迅速跟上,此事在台灣島內瞬間傳開了。記得當時島內專家郭正亮是這麽分析的:2011年【金融時報】也發表過類似文章,當時內容寫道美國對於當時的候選人蔡英文有意見,認為她到華盛頓提出的「台灣共識」與兩岸主張不符,這篇文章也對於蔡英文2012年參選結果造成一定影響,最後僅以80萬票輸給當時的對手馬英九。後來有人提出整件事的內幕,是有2位國家安全顧問的資深幕僚特別對【金融時報】放話。

這次【金融時報】報道的模式是和12年前一樣,最有可能得到的訊息來源就是美國國安幕僚,白宮無法理解賴清德此番言論的目的,你是要挑戰美國對台當局既有的政策嗎?郭正亮認為這是最大的諷刺,報道出現後,民進黨也不知道該怎麽應對,蔡英文當局只能澄清美方高層並沒有為此向賴清德團隊做出相關表示,「但這2個記者絕對不是亂寫,他一定是有內幕訊息」,這篇報道就是要告訴賴清德不要亂說。

不過這件事讓賴清德最郁悶的恐怕並不是美國的私下警告,而是【金融時報】把這件事捅了出來,這可能會再次引發美國「疑賴論」在台灣社會引發的爭議,從而影響賴清德的選情,畢竟有蔡英文的案例在前。而當時賴清德一直想突破自己的「選舉天花板」,讓自己的支持率能夠突破40%,但從後續的情況看,賴清德的支持率始終未能突破40%,到了最後的選舉時刻,賴清德的支持率也不過剛剛觸頂40%。

看到英國的【金融時報】。估計賴清德只有頭疼,因為自己在他手上吃的虧不少

至於說【金融時報】的這篇報道是不是真的,從今天的視角看,它絕對是真的,因為迄今為止,賴清德可從未再說過這句話,如果美國沒有私下警告的話,按照賴清德的政治性格,他一定會公開場合喋喋不休地講這句話。

進入2024年後,【金融時報】對賴清德不好的報道又來了。賴清德上台前夕,英國【金融時報】列舉了賴清德當選後要面臨的挑戰,其中就包括如何讓美國人徹底對賴清德放心。在這篇報道中,英國【金融時報】依舊援引了多名訊息人士的說法,其中一名美國官員透露:美國「在台協會」一直在與台當局溝通,他們會緊盯賴清德在5月20日上台之際的演說內容。【金融時報】還援引一些政治觀察人士的說法:盡管賴清德經常向美國保證自己會走「蔡英文路線」,他也保留了蔡英文曾經的「安全團隊」,賴清德上任後在實踐方面,可能會跟目前狀況大不相同,畢竟賴清德從政28年來的政治風格和個性就與蔡英文有顯著不同。一位熟識賴清德多年的人士曾告訴美國「在台協會」:賴清德的思想終究與蔡英文不同。

今年8月份,英國【金融時報】的1篇報道又讓賴清德感到一陣頭痛。8月22日,【金融時報】在華盛頓的記者賽瓦斯托普羅援引多名知情人士的披露:賴清德的秘書長吳釗燮以及台外事部門負責人林佳龍將竄往美國見華府高級官員,據稱二人是透過「特殊管道」與美國官員見面,但訊息人士並未說明具體的時間和地點。

而根據台灣「風傳媒」網站的說法,一向喜歡做大內宣的民進黨當局在吳釗燮和林佳龍竄美這件事上並不想聲張,賴清德尤其在提防英國【金融時報】會趁機搗亂。台當局一名官員對「風傳媒」透露稱:吳釗燮、林佳龍等人試圖與【金融時報】做捉迷藏,避開後者。

不過讓賴清德感到很郁悶的是下一句話。英國【金融時報】在披露這一訊息時又特別提到:一些美國官員私下對賴清德的表現感到很緊張,因為賴清德缺乏外事經驗,被認為比蔡英文更難預測。這又被外界認為是美國「疑賴論」的強烈警訊,足見美國政府仍認為賴清德「難預測、不放心」。

美國對賴清德的「疑賴論」一直都存在,說到底就是不放心,擔心他會在台海制造麻煩

過去1年多賴清德一直做的就是消除美國對自己的「不放心」,尤其是要讓台灣社會知道美國已經消除了「疑賴論」,但【金融時報】的這篇報道又將「疑賴論」標定為台灣媒體輿論的熱點議題。

根據島內媒體輿論的普遍分析:【金融時報】的這篇報道並非電洞來風,美國一直對不熟悉的賴清德存在「疑賴論」,盡管賴清德在蔡英文的第二個任期內擔任她的副手,但賴清德一直被蔡英文「冷凍」,也從未接觸過任何的外事工作處理,更缺乏對國際大環境的客觀認知。因此美國對他不放心並不奇怪。

不過賴清德可不想坐以待斃,這次他直接出手反擊【金融時報】。「新潮流」出身的民進黨民代吳思瑤表示:根本就沒有「疑賴論」,「只有挺台論」。

賴清德辦公室則表示:白宮已經告訴賴清德對他沒有「不放心」,至於說【金融時報】為何會有這樣的報道?賴清德方面表示:他們在采訪美國官員時沒有獲得他們想要的相關資料,因此加了幾句他們自己的臆測,但這些並非事實。但具體真是這樣嗎?這恐怕只有當事人最清楚。

從過去的幾個案例看,英國的【金融時報】儼然成了讓民進黨感到頭疼的外媒,曾經讓蔡英文夢碎2012,又讓賴清德頻頻因為美國不信任的因素引發島內社會的熱議。或許未來一段時間,英國【金融時報】會釋出更多不利於賴清德的報道。但很奇怪的是,美國國內的知名全球媒體多如牛毛,白宮為何會經常透過【金融時報】傳達針對民進黨人「不放心」的聲音呢?或許這可能就是【金融時報】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