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中國連續收到三個好訊息:南海現轉機,日韓主動示好

2023-12-24新聞

2023年即將收官,在這一年中,菲律賓與中國的外交關系發生了顯著變化。早些時候,菲律賓政府調整了其對華政策,開始傾向於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在南海問題上,菲律賓多次采取了挑釁中國的行動。

在菲律賓國內,甚至出現了主張切斷與中國關系的聲音。菲律賓外交部還曾暗示考慮將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意味著可能對中國大使采取驅逐行動。同期,南韓在新總統尹錫悅上台後,國家的對外戰略緊跟美國,對中國采取了更加強硬的姿態。

而作為美國的堅定盟友的日本,在推進制衡中國的戰略上也表現得十分積極,並且近期還與東南亞國家舉行了會談,企圖吸引這些國家加入對抗中國的行列。

然而,情況在一天之內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首先是菲律賓的態度出現了明顯的緩和。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在存取日本期間表現出了與之前大相徑庭的姿態。他明確表示,升級南海局勢不符合菲律賓的利益。

因此,菲律賓在處理南海問題上需要更加謹慎,避免采取可能被誤解的行動。針對國內關於驅逐中國大使的呼聲,馬科斯也表達了明確的立場。他認為,雖然中國大使的存在在菲律賓國內引起了不滿,但他並不支持所謂的驅逐建議,因為這將帶來巨大的麻煩,是菲律賓所無法承受的錯誤。

馬科斯還強調,在處理南海爭端時,如船只碰撞等事件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幫助,菲方希望能夠透過外交對話與中國解決分歧。此外,馬科斯還表示,他並不急於與日本簽署允許兩國軍隊互相進駐對方領土的「互惠準入協定」。

面對日益緊張的國際局勢,菲律賓近期對中國展現出了明顯的緩和姿態,這一轉變背後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菲律賓註意到,其他東南亞國家與中國達成了共識,共同避免南海問題的進一步升級。

東協國家普遍認識到,在大國競爭的環境下,較小的國家應采取保護自身利益的策略,避免過度介入大國間的對抗,以免自身受損。在東協與日本的峰會上,東協國家再次重申了這一立場。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明白,若缺乏東協國家的支持,其對抗中國的行動將無法持續,因此他選擇了緩和路線。

其次,中國外交部對菲律賓發出了明確的警告,指出寄希望於與其他大國聯手逼迫中國作出讓步是無效的。

中國的這一立場表明,中國已經看穿了菲律賓的戰略意圖。同時,菲律賓媒體報道稱,多艘中國船只已進入仁愛礁內部,似乎是為了處理非法坐灘的「馬德雷山」號軍艦。面對這種情況,馬科斯意識到,如果繼續挑釁中國,菲律賓將遭受更大的損失,因此選擇了收斂行動。

與此同時,日本也對中國發出了友好訊號。2023年10月,日本共同社曾報道,岸田文雄政府計劃更換駐華大使垂秀夫,因其在處理中日關系上態度過於強硬。盡管垂秀夫被認為是「知華派」,但他因多次發表不當涉華言論而受到批評,如提議G7應協助中國處理南海和台海問題,批評中國阻礙中日民間交流,要求中國反思與G7國家的分歧等。為了打破中日關系的僵局,岸田政府決定任命非知華派的金杉憲治為新任駐華大使,以期改善兩國關系。

金杉憲治於2023年12月19日正式抵達北京,開始其作為日本新任駐華大使的職務。在抵達之際,金杉積極向中國表示友好,強調構建穩定的中日雙邊關系對兩國乃至國際社會的重要性。他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於推動中日關系進一步改善的決心,並表示願意在福島核汙水問題上與中國方面進行深入對話。此外,他還提到了中日雙方專家在核汙水問題上的磋商進展,表達了希望盡快取得成果的願望。

金杉的這些言論體現了他改善中日關系的誠意,向中國釋放了積極的訊號。然而,考慮到日本近期公布了第四輪核汙水排海計劃,其對華誠意是否能夠轉化為實際行動,仍然存在疑問。盡管如此,日本的確顯示出了打破中日關系僵局的意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經濟問題的考量。

根據參考訊息的報道,由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推行、延續了11年的「安倍經濟學」已經走到了盡頭。該政策的核心是大規模的貨幣寬松、靈活的財政政策和增長戰略。安倍辭職後,其繼任者菅義偉和岸田文雄繼續沿用這一路線。

但隨著日本失去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多位「安倍派」官員因黑金醜聞下台,以及持續的物價上漲,日本政府逐漸意識到需要摒棄「安倍經濟學」,轉向新的經濟策略。為了改善經濟狀況,推行新的政策,日本迫切需要改善與其最大的經貿夥伴——中國的關系。中方早已表示,希望日方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形勢,兌現承諾,這將有助於中日關系重回正軌。

南韓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出向中國示好的姿態,特別是在其經濟面臨挑戰的背景下。崔相穆,被提名為南韓新財長,在其任命聽證會上首先強調了南韓對於多元化貿易的需求。

隨後,他特別提到了中國作為南韓最重要的經濟合作夥伴的地位,並表示這是南韓政府深刻認識到的事實。崔相穆明確表示,南韓將會基於國家利益,加深與中國的經濟合作。

南韓政府此舉的背後原因是其經濟狀況的緊張。最近的數據顯示,經過31年的時間,南韓首次出現了對華貿易逆差。這一變化在南韓引起了極大的關註。據南韓貿易部門公布,今年前11個月,南韓對華的貿易逆差高達180億美元,僅次於其對沙烏地的224億美元貿易逆差。

自2003年至2018年,在十多年的時間裏,中國一直是南韓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國,為南韓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然而現在,這一局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南韓開始向中國支付巨額資金。南韓媒體普遍認為,中韓貿易關系的這種逆轉對南韓而言極為危險,因為南韓的經濟支柱是外貿,且國內市場規模較小。

盡管南韓候任財長對中國表現出友好的態度,但調整南韓對華的貿易逆差並非易事。當前,南韓在半導體等關鍵產業領域的技術優勢對中國來說已經不再明顯。此外,南韓的外交政策還受到美國影響,這給其改善經貿關系帶來了額外的挑戰。因此,對於南韓而言,改善與中國的經貿關系是一項復雜且充滿挑戰的任務。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